尜尜棗

尜尜棗

別名嘎嘎棗、葫蘆棗、呷呷棗,分佈於北京。果實小,長葫蘆形尜尜棗,極似兒童玩兒的尜尜,兩頭小,中間大,故稱作尜尜棗。北京各地均有零星栽植,近年門頭溝區龍泉霧、軍庄,昌平區十三陵,懷柔區橋梓和順義區等地有較大發展。

概述


葫蘆棗
葫蘆棗
尜尜(音:ga ga)棗的一大特色是模樣有特點,兩頭小,中間大,極似兒童玩兒的尜尜,也因此得名;二是甜脆可口,且果皮光滑,皮薄肉厚,還被推薦為奧運會果品;三自然是營養豐富啦,《詩經》記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漢代銅鏡上刻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禮泉飢食棗”的詩句,看來古人對棗的營養及醫療價值早就有概述。

原產地


橋梓鎮山場面積廣大,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大棗生長,歷史上就是北京周邊最盛產棗類的一塊風水寶地。
尜尜棗是北京本地棗,也是鎮上的傳統果品,明朝時曾作為貢品出現在皇宮院內。但是沒過多久,尜尜棗就迅速減產,一度瀕臨滅絕。如今,尜尜棗在橋梓鎮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可採摘面積達到兩萬畝。品種包括尜尜棗在內有冬棗金絲棗等100多個品種,但仍以尜尜棗為主。

品種特徵


尜尜棗
尜尜棗
尜尜棗樹冠呈自然圓頭形,樹姿直立,乾性較強,樹勢弱,樹體小。主幹灰褐色,皮部縱橫裂,裂紋少而淺,易剝落。棗頭枝灰褐色,年生長量25--65厘米,節間 略直,皮孔灰褐色,小而多。棗股灰黑色,圓錐形。通常抽生棗吊1-6個,吊長10-l6厘米,著果較多部位3-6 節。花量較多,每一花序有單花1-9朵。棗吊有葉9-l2片,葉片小而厚,紡錘形,長3.3-5.5厘米,寬1.4-2.3 厘米,先端銳尖,葉緣鈍齒,基部偏圓形,綠色,葉柄長0.3-0.6厘米。

藥理作用


尜尜棗作為中藥應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主要用於中氣不足脾胃虛弱、體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虛萎黃、婦女臟躁等證的治療。藥理研究發現,大棗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大棗多糖、黃酮類、皂苷類、三萜類、生物鹼類、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烏苷(cGMP)等,對人體有多種保健治病功效。

采棗時段


9月上中旬是尜尜棗採摘的最佳時段。尜尜棗過後,冬棗將採摘的樂趣一直延續到10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