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那條路上來
她從那條路上來
《她從那條路上來》是已故知名作家、王安憶的母親茹志鵑唯一一部近似個人傳記的長篇小說。這部作品由女兒王安憶編選,加上她從母親遺稿中整理出的尚未終了的創作提綱,並作序和跋,她還親臨實地拍攝照片,文字精緻,圖片豐富,可謂中國文壇少有的母女名家合作範本。
本書目錄
編前語——寫作者的歷史
她從那條路上來上卷
她從那條路上來中卷
附錄
《她從那條路上來》提綱
我能忘嗎?
紫陽山下讀“紅樓”
愛荷華小簡(一)
愛荷華小簡(二)
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她從那條路上來
茹志鵑,曾用筆名阿如、初旭。1925年9月生於上海,祖籍杭州。家庭貧困,幼年喪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換錢過活。11歲以後才斷斷續續在一些教會學校、補習學校念書,初中畢業於浙江武康縣武康中學。1943年隨兄參加新四軍,先在蘇中公學讀書,以後一直在部隊文工團工作,任過當過蘇中軍區前線話劇團演員、組長、分隊長、創作組組長等職。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南京軍區轉業到中國作協上海分會,任《文藝月報》編輯。1958年發表代表作短篇小說《百合花》而成名。1960年起從事專業文學創作,是中國作協會員,又被選為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理事。1977年當選上海七屆人民代表。現為《上海文學》編委。茹志鵑擅長寫抒情心理小說。表現戰爭題材,以空靈精緻的筆觸展示軍民間的詩情和厚意;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生活,那柔美纖細的筆觸常游弋在勞動女性的心靈世界,顯示人物內心的熱切和性格的賢淑。進入新時期以後,茹志鵑的視野變得更寬廣而深邃,作品“從微笑到沉思”,溫存中透出辛辣,熱情里蘊含冷峻,創作風格有所發展。她的創作以短篇小說見長。筆調清新、俊逸,情節單純明俠,細節豐富傳神。善於從較小的角度去反映時代本質。她的許多作品如《百合花》、《靜靜的產院》、《如願》、《阿舒》、《三走嚴庄》等都受到過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鏡等老一輩作家的好評,一些作品被譯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新時期以來,茹志鵑又發表了10多篇小說,隨著主題的深化,風格亦有所改變,於清峻中隱含鋒芒。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靜靜的產院》(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楊樹》(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等。新時期以來發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輯錯了的故事》(《人民文學》1979年2月)、《草原上的小路》(《收穫》1979年第3期)、《兒女情》(《上海文學》1980年1月)、《家務事》(《北方文學》1980年第3期)。《一支古老的歌》(《文匯增刊》1980年第3期)、短篇小說集《關大媽》、《剪輯錯了的故事》、《茹志鵑小說選》等。
編前語——寫作者的歷史
她從那條路上來上卷
她從那條路上來中卷
附錄
《她從那條路上來》提綱
我能忘嗎?
紫陽山下讀“紅樓”
愛荷華小簡(一)
愛荷華小簡(二)
從何而來,向何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