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屬

黃檗屬

黃檗屬(學名:Phellodendron Rupr.)為高大的落葉喬木,成年樹的樹皮有發達的木栓層。奇數羽狀複葉,對生,小葉邊緣有透明腺點,核果有數個小分核,藍黑色,有粘膠質液。黃檗屬物種產東北的黃檗,又稱關黃柏。產長江以南的稱川黃檗,又稱黃皮樹

木材可供建築、航空器材、細木工用材等;樹皮藥用,含小檗鹼,能清熱瀉火、燥濕解毒;木栓層可做軟木塞,內皮可做染料。

本屬約4種,主產亞洲東部。我國有2種,1變種,由東北至西南均有分佈,東南至台灣,西南至四川西南部,南至雲南東南部,海南不產。

形態特徵


黃檗屬
黃檗屬
黃檗屬
黃檗屬
.落葉喬木。成年樹的樹皮較厚,縱裂,且有發達的木栓層,內皮黃色,味苦,木材淡黃色,枝散生小皮孔,無頂芽,側芽為葉柄基部包蓋,位於馬蹄形的葉痕之內,葉痕上有明顯的蘭堆維管束痕。葉對生,奇數羽狀複葉,葉緣常有鋸齒,僅齒縫處有較明顯的油點。花單性,雌雄異株,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萼片、花瓣、雄蕊及心皮均為5數;萼片基部合生,背面常被柔毛;花瓣覆瓦狀排列,腹面脈上常被長柔毛;雄蕊插生於細小的花盤基部四周,花藥縱裂,背著,葯隔頂端突尖,花絲基部兩側或腹面常被長柔毛,退化雌蕊短小,5叉裂,裂瓣基部密被毛;雌花的退化雄蕊鱗片狀,子房5室,每室有胚珠2顆,花柱短,柱頭頭狀。有粘膠質液的核果,藍黑色,近圓球形,有小核4-10個;種子卵狀橢圓形,種皮黑色,骨質,胚乳薄,肉質,子葉扁平,胚直立。染色體數2n=80.。

生長環境


中文名生長環境
黃檗多生於山地雜木林中或山區河谷沿岸。適應性強,喜陽光,耐嚴寒,宜於平原或低丘陵坡地、路旁、住宅旁及溪河附近水土較好的地方種植。
禿葉黃檗(變種)多生於海拔800-1500米山地疏林或密林中,也有生於2000-3000米高山地區。
川黃檗(原變種)是一速生樹種,較耐陰、耐寒。宜在山坡河谷較濕潤地方種植。湖北、四川有相當數量栽種。生於海拔900米以上雜木林中。

地理分佈


黃檗屬約4~5種。主產亞洲東部。中國有2種,分佈於東北至五嶺廣大地區。屬的模式種: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

化學成分


黃檗屬
黃檗屬
本屬植物(主要是P. amurense Rupr. 和 P. chinense Schneid. 及其變種)的樹皮(內皮)含多種生物鹼,主要為berberine、palmatine、cadicine、phellodendrine、magnoflorine、jatrorrhizine;又含檸檬苦素:obacunone、obaculactone dictamnolide; 葉含phellamurin 及主要為月桂烯的精油。又含黃酮類化合物 amurensin.

主要作用


樹皮的內皮黃色,味甚苦,主含小檗鹼(Berberine)、黃檗鹼(Phellodendrine)等。有強力的消炎、殺菌作用,為止瀉和解毒的良藥。中國產物種的樹皮(內皮)均可入葯,在古代,除作藥用外,尚用作黃色染料,其所含生物鹼中,尤以小檗鹼(即黃連素),有消炎、殺菌、止瀉、解毒和健胃的功效,自古是我國常用的消炎、解毒重要藥物之一。黃柏兼有降低血壓、擴張冠狀動脈及有降血糖作用。
中藥稱的黃柏,可分為關黃柏(或稱東黃柏)和川黃柏兩種。關黃柏就是指主產我國東北及華北的黃柏(P. amurense Rupr.)產量最大。川黃柏,又稱黃皮樹(P. chinense Schneid.)主產四川、湖北等省,質量最好。兩者在用法及藥效上大致相同。

技術栽培


選地整地

黃柏為陽性樹種,山區、平原均可種植,但以土層深厚、便於排灌、腐殖質含量較高的地方為佳,零星種植可在溝邊路旁、房前屋后、土壤比較肥沃、潮濕的地方種植。在選好的地上,按穴距3~4米開穴,穴深30~60厘米、80厘米見方,並每穴施人農家肥5~10千克作底肥。育苗地則宜選地勢比較平坦、排灌方便、肥沃濕潤的地方,每畝施農家肥3 000千克作基肥,深翻20~25厘米,充分細碎整平后,作成1.2~1.5米寬的畦。

繁殖方法

主要用種子繁殖,也可用分根繁殖。
種子繁殖,春播或秋播。春播宜早不宜晚一般在3月上、中旬,播前用40℃溫水浸種1天,然後進行低溫或冷凍層積處理50~60天,待種子裂口后,按行距30厘米開溝條播。播后覆土,耬平稍加鎮壓、澆水,秋播在11~12月進行,播前20天濕潤種子至種皮變軟后播種。每畝用種2~3千克。一般4~5月出苗,培育1-2年後,當苗高40~70厘米時,即可移栽。時間在冬季落葉后至翌年新芽萌動前,將幼苗帶土挖出,剪去根部下端過長部分,每穴栽1株,填土一半時,將樹苗輕輕往上提,使根部舒展后再填土至平,踏實,澆水。
分根繁殖,在休眠期間,選擇直徑1厘米左右的嫩根,窖藏至翌年春解凍后扒出,截成15~20厘米長的小段,斜插於土中,上端不能露出地面,插后澆水。也可隨刨隨插。1年後即可成苗移栽。

田間管理

間苗、定苗,苗齊后應拔除弱苗和過密苗。一般在苗高7~10厘米時,按株距3-4厘米間苗,苗高17~20厘米時,按株距7~10厘米定苗。
中耕除草,一般在播種后至出苗前,除草1次,出苗后至鬱閉前,中耕除草2次。定植當年和發后2年內,每年夏秋兩季,應中耕除草2~3次,3~4年後,樹已長大,只須每隔2~3年,在夏季中耕除草1次,疏鬆土層,並將雜草翻入土內。
追肥 育苗期,結合間苗中耕除草應追肥2-3次,每次每畝施入畜糞水2000~3000千克,夏季在封行前也可追施1次。定植后,於每年入冬前施1次農家肥,每株溝施10~15千克。
排灌,播種后出苗期間及定植半月以內,應經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夏季高溫也應及時澆水降溫,以利幼苗生長。鬱閉后,可適當少澆或不澆。多雨積水時應及時排除,以防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