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孫

族孫

1.族孫本義,指的是父親的親兄弟的曾孫,即伯叔父的曾孫,即父親的侄曾孫(即族曾孫),是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是兒子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即自己的堂侄(即從子)的兒子,即兒子的從侄(即族子),是孫子的族兄弟。

2.族孫裹義,指的是比“族孫本義”血緣關係更遠的孫輩男子。

族孫本義含義


族孫本義,指的是父親的親兄弟的曾孫,即伯叔父的曾孫,即父親的侄曾孫(即族曾孫),是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是兒子的從兄弟(即從祖兄弟)的兒子,即自己的堂侄(即從子)的兒子,即兒子的從侄(即族子),是孫子的族兄弟。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上古漢語稱為從(父)兄(之)孫/從(父)弟(之)孫、族孫(“族”+“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晉代稱為再從孫(“再從”+“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晉代泛稱為從孫(“從”+“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晉代稱為從侄孫(“從”+“侄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晉代稱為同堂侄孫(“同堂”+“侄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唐代簡稱為堂侄孫(“堂”+“侄孫”的意思);
自己的堂兄弟(即從父兄弟)的孫子,現在稱為堂侄孫。
孫子的祖父(即自己)和本義族孫的祖父(即自己的堂兄弟)是同祖父的兄弟關係(即從父兄弟),孫子和本義族孫的高祖父都是祖父。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內,本義族孫死後的喪服為緦麻。

族孫本義示例


唐·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李淳風、敬播、令狐德棻等《晉書·列傳第三·王祥傳(王覽)》:“祥【王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賢,則親親故吏而已,門無雜吊之賓。族孫(族孫本義)戎【王戎】嘆曰:‘太保(王祥)可謂清達矣!’”
琅邪郡王氏世系表
王仁王融王祥王肇王俊
王夏不詳
王馥王根
王覽王裁王導
王基王含
王敦
王正王曠
王廙
王彬
王誼王雄王渾王戎
王乂王衍
王詡
王澄
註:王誼與王融的關係參考《琅邪王氏世系演變圖志》,正史無載。

族孫裹義含義


族孫裹義,指的是比“族孫本義”血緣關係更遠的孫輩男子。
親屬關係在五服之外,裹義族孫死後無服。

族孫裹義示例


唐·趙璘《因話錄·商下》:“尚書(柳公權)與族孫(族孫裹義)璟【柳璟】,(唐)開成(836—840)中,同在翰林,時稱大柳舍人、小柳舍人。”
河東郡柳氏世系表
不詳不詳不詳柳芳柳登柳璟
柳明偉柳正禮柳子溫柳公綽柳仲郢柳玭
柳公權柳仲憲柳瑗
析:由於不知柳芳的父親、祖父和曾祖父的名字,因此無法判斷上句屬於“族孫本義”還是“族孫裹義”,但根據柳子溫的兒子柳公綽、柳公權的起名方式來看,認為柳芳的父親不大可能是柳子溫的親兄弟。

兩義區別


“本義族孫”和自己的孫子是共高祖父的兄弟關係,而“裹義族孫”和自己的孫子是共天祖父以上(含共天祖父)的兄弟關係。

族孫含義演變過程1


表1-1: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王父親同姓
高祖王父族曾王父族祖王父族祖父族昆弟
族兄子/
族弟子
族兄孫/
族弟孫
族兄曾孫/
族弟曾孫
曾祖王父從祖王父從祖父從祖昆弟
從祖兄子/
從祖弟子
從祖兄孫/
從祖弟孫
從祖兄曾孫/
從祖弟曾孫
王父世父/叔父從父昆弟
從父兄子/
從父弟子
從父兄孫/
從父弟孫
從父兄曾孫/
從父弟曾孫
昆弟兄子/弟子兄孫/弟孫
兄曾孫/
弟曾孫
兄玄孫/
弟玄孫
曾孫玄孫
表1-2: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親同姓
高祖父族曾祖父族祖父族父族兄弟
曾祖父從祖祖父從祖父從祖兄弟族子
祖父伯父/叔父從父兄弟從子族孫
兄弟兄子/弟子從孫族曾孫
曾孫玄孫
註:
1.以上三表是上古漢語較為原始的親屬稱謂,中古漢語對親屬的稱謂變得多元化、複雜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祖父、從祖父、族父、族兄弟、從子、從孫、族子、族孫、族曾孫,都是本義而不是裹義或新義。
2.據表可知,在上古漢語親屬稱謂中,自己的從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從子,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族子。
親屬稱謂表2-1: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親同姓
高祖父族曾祖父族祖父族父族兄弟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從祖兄弟族子
祖父伯父/叔父從父兄弟從子族孫
兄弟兄子/弟子從孫族曾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2-2: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再從曾祖父族祖父族父親同姓
高祖父從曾祖父再從祖父再從父族兄弟族子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再從兄弟再從子族孫族曾孫族玄孫
祖父伯父/叔父從兄弟從子再從孫再從曾孫再從玄孫
兄弟兄子/弟子從孫從曾孫從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3-1: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再從曽祖父三從祖父三從父四從兄弟四從子
高祖父從曾祖父再從祖父再從父三從兄弟三從子四從孫四從曾孫四從玄孫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再從兄弟再從子三從孫三從曾孫三從玄孫
祖父伯父/叔父從兄弟從子再從孫再從曾孫再從玄孫
兄弟兄子/弟子從孫從曾孫從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4-1:五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再從曽祖父族祖父族父親同姓
高祖父從曾祖父再從祖父再從父族兄弟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再從兄弟族子族孫族曾孫族玄孫
祖父伯父/叔父從兄弟再從子再從孫再從曾孫再從玄孫
兄弟從子從孫從曾孫從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4-2:五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從高祖父再從曽祖父三從祖父三從父四從兄弟
高祖父從曾祖父再從祖父再從父三從兄弟四從子四從孫四從曾孫四從玄孫
曾祖父從祖父從父再從兄弟三從子三從孫三從曾孫三從玄孫
祖父伯父/叔父從兄弟再從子再從孫再從曾孫再從玄孫
兄弟從子從孫從曾孫從玄孫
曾孫玄孫

族孫含義演變過程2


表1-3:上古漢語親屬稱謂表
族高祖父親同姓
高祖父族曾祖父族伯叔祖父族伯叔父族兄弟
曾祖父從祖祖父從祖伯叔父從祖兄弟族子
祖父伯叔父從父兄弟從子族孫
兄弟
兄子/
弟子
從孫族曾孫
曾孫玄孫
註:
1.上表是上古漢語較為原始的親屬稱謂,中古漢語對親屬的稱謂變得多元化、複雜化了,因此,表中的族曾祖父、族伯叔祖父、從祖伯叔父、族伯叔父、族兄弟、從子、從孫、族子、族孫、族曾孫,都是本義而不是裹義或新義。
2.據表可知,在上古漢語親屬稱謂中,自己的從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兄子/弟子,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從子,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的族孫的父親是自己的族子。
親屬稱謂表2-3: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從伯叔
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親同姓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從伯叔祖父再從伯叔父族兄弟族侄族侄孫族侄曾孫族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從伯叔父再從兄弟再從侄再從侄孫再從侄曾孫再從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從兄弟從侄從侄孫從侄曾孫從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2-4:晉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同堂伯
叔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親同姓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
同堂伯
叔祖父
再從伯叔父族兄弟族侄族侄孫族侄曾孫族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同堂伯叔父再從兄弟再從侄再從侄孫再從侄曾孫再從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同堂兄弟同堂侄同堂侄孫同堂侄曾孫同堂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3-2: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從伯叔
曽祖父
再從伯
叔祖父
三從伯叔父四從兄弟四從侄四從侄孫四從侄曾孫四從侄玄孫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從伯叔祖父再從伯叔父三從兄弟三從侄三從侄孫三從侄曾孫三從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從伯叔父再從兄弟再從侄再從侄孫再從侄曾孫再從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從兄弟從侄從侄孫從侄曾孫從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3-3:唐代以後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堂伯叔
曽祖父
從堂伯
叔祖父
族伯叔父親同姓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堂伯叔祖父從堂伯叔父族兄弟族侄族侄孫族侄曾孫族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堂伯叔父從堂兄弟從堂侄從堂侄孫從堂侄曾孫從堂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堂兄弟堂侄堂侄孫堂侄曾孫堂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親屬稱謂表5-1:近代、現代漢語親屬稱謂表
伯叔高祖父
堂伯叔
曽祖父
從伯叔祖父族伯叔父
高祖父伯叔曽祖父堂伯叔祖父從伯叔父族兄弟族侄族侄孫族侄曾孫族侄玄孫
曾祖父伯叔祖父堂伯叔父從兄弟從侄從侄孫從侄曾孫從侄玄孫
祖父伯叔父堂兄弟堂侄堂侄孫堂侄曾孫堂侄玄孫
兄弟侄孫侄曾孫侄玄孫
曾孫玄孫

爭議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曹魏)嘉平(249年—254年)中,(曹魏廢帝、齊王曹芳)紹功臣世,封真【曹真】族孫熙【曹熙】為新昌亭侯,邑三百戶,以奉真后。”
東晉·陶潛《贈長沙公族孫一首並序》:“余於長沙公為族祖,同出大司馬(陶侃)。昭穆既遠,以為路人。經過潯陽,臨別贈此。”
唐·李延壽《北史·列傳第二十三·鄭羲傳[孫述祖、從曾孫道邕、道邕子譯、譯叔祖儼、儼族孫(有誤,應為族子)偉]》
滎陽郡鄭氏世系表
鄭曄鄭小白鄭胤伯鄭幼儒鄭敬道鄭正則
鄭平城鄭伯猷鄭蘊不詳
鄭洞林鄭敬叔鄭瓊鄭道邕鄭詡
鄭譯
鄭儼鄭文寬不詳
鄭連山鄭思明鄭先護鄭偉鄭大士
鄭羲鄭懿鄭恭業不詳
鄭道昭鄭嚴祖鄭仲禮無子
鄭紹元⊕鄭子翻
鄭敬祖鄭元禮不詳
鄭紹元⊕
鄭述祖鄭元德不詳
註:人名后加⊕,表示存在過繼、收養等關係。
附:
1.鄭道邕,字孝穆,又名鄭孝穆,字道和,宇文泰賜姓宇文氏,又名宇文道邕、宇文孝穆。
2.鄭紹元,生父是鄭敬祖,嗣父是鄭嚴祖。
析:北齊·魏收《魏書·列傳第四十四·鄭羲傳》:“鄭羲,字幼麟,滎陽開封人,魏將作大匠渾之八世孫也。”唐·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師等《周書·列傳第二十八·鄭偉傳(族人頂)》:“鄭偉字子直,滎陽開封人也,小名闍提,魏將作大匠渾之十一世孫。”因此,鄭偉是鄭羲的曾孫輩,鄭儼是鄭羲的孫輩,鄭偉小鄭儼一輩,不可能像“儼族孫偉”所說的小兩輩,在此作出糾正,應改為:儼族子偉。
元·脫脫、阿魯圖等《宋史·列傳第二百二·文苑五》:“賀鑄,字方回,衛州人,(北宋太祖皇帝趙匡胤)孝惠皇后(賀氏)之族孫。”
明·李贄《焚書·復士龍悲二母吟》:“楊氏族孫,乃近從兄議,繼嗣楊虛游先生之子之後,非繼嗣李翰峰先生之後也。蓋翰峰之後,安得住翰峰之宅?繼楊姓而住李宅,非其義矣。楊氏族孫又是近議立為虛游先生之子之後,亦非是立為李翰峰先生守節之妹之後也。”
清·嚴可均《全梁文,卷一·蕭衍(武帝一)》:“帝【南梁高祖武皇帝】姓蕭諱衍字叔達,小名練南,蘭陵(郡)武進(縣)中都里人,齊高帝【南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族孫(有誤,應為絕服族子),(南齊)永明(483—493)初為巴陵(郡)王(蕭子倫)南中郎法曹行參軍,歷衛將軍王儉東ト祭酒、隨(郡)王(蕭子隆)鎮西諮議參軍,(南齊)隆昌(494年)初為寧朔將軍,鎮壽春,除太子庶子、給事黃門侍郎,明帝【南齊高宗明皇帝】(蕭鸞)即位,封建陽(縣)男,歷右軍晉安(郡)王(蕭子懋)司馬、進陵(有誤,應為淮陵)太守,入為博士、太子中庶子,領羽林監,鎮石頭(城),尋拜輔國將軍雍州刺史,(南齊)永元(499—501)末進征東將軍,和帝【南齊和皇帝】(蕭寶融)即位,為尚書左僕射,加征東大將軍,假黃鉞,進中書監、大司馬、錄尚書、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都督中外諸軍事,封梁公,加九錫,位相國,進封梁王,以(南齊)中興二年(502年)四月受禪,改元七:(南梁)天監(502—519)、(南梁)普通(520—527)、(南梁)大通(527—529)、(南梁)中大通(529—534)、(南梁)大同(535—546)、(南梁)中大同(546—547)、(南梁)太清(547—549)。”
蘭陵郡蕭氏世系表
蕭整蕭雋蕭樂子
【南齊宣皇帝】
蕭道生
【南齊景皇】
蕭鸞
【南齊高宗】
蕭寶卷【南齊廢皇帝、
東昏煬侯】
蕭寶融【南齊和帝】
蕭道成
【南齊太祖】
蕭賾
【南齊世祖】
蕭長懋【南齊世宗】
蕭子良
蕭子懋
蕭子隆
蕭子倫
蕭鎋蕭副子蕭道賜
蕭順之
【南梁太祖】
蕭衍
【南梁高祖】
蕭統【南梁高宗】
蕭綱【南梁太宗】
蕭繹【南梁世祖】
蕭紀【南梁后廢帝、
武陵郡貞獻王】
析:蕭衍小蕭道成一輩,不可能像“帝姓蕭諱衍字叔達,小名練南,蘭陵武進中都里人,齊高帝族孫”所說的小兩輩,在此作出糾正,應改為:帝姓蕭諱衍字叔達,小名練南,蘭陵武進中都里人,齊高帝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