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澍德
劉澍德
劉澍德,吉林永吉人。1937年畢業於中國大學國學系。曾任中學教師,長春大學文學院、東北大學副教授,1949年後歷任雲南省文聯編輯室主任,昆明師院副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昆明分會副主席,雲南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雲南省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二屆理事。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昆明分會副主席、雲南省第三屆政協委員、亞非友好協會理事、中國科學院雲南分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
姓 名:劉澍德
出生年月: 1906-1970
民 族:漢族
一九三五年 —— 一九四九年
幽燕行(小說)
作於1935年。
發表何刊,待查。
飛(小說)
作於1939年8月15日。
發表何刊,待查。
1960年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寒冬集》,印二萬二千冊。
塔影(小說)
作於解放前。
發表於《世界文學季刊》一卷三期,民國35年4月出版。
1960年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寒冬集》,印二萬二千冊。
“豈有此理”(小說)
作於解放前。
發表何待,待查。
1960年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寒冬集》,印二萬二千冊。
送客(小說)
作於1942年7月24日。
發表何刊,待查。
1960年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寒冬集》,印二萬二千冊。
葵傾(小說)
作於1945年7月2日。
發表何刊,待查。
1960年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寒冬集》,印二萬二千冊。
迷(小說)
作於1946年。
發表何待,待查。
1960年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寒冬集》,印二萬二千冊。
折磨(小說)
作於1946年4月12日。
發表何刊,待查。
1960年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寒冬集》,印二萬二千冊。
籬(小說)
作於1946年3月
發表於《文藝復興》(三卷一期),民國36年3月出版。
沉舟記(小說)
作於1947年4月12日。
發表何刊,待查。
1960年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寒冬集》,印二萬二千冊。
瓜客(小說)
作於1947年。
發表何刊,待查。
1960年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寒冬集》,印二萬二千冊。
秋肅與春溫(小說)
作於解放前。
發表何刊,待查。
1960年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寒冬集》,印二萬二千冊。
一九五四年
橋(中篇小說)
1954年4月16日初稿於昆明青雲路小雅巷。
1954年12月雲南人民出版社單行本,印5125冊。
1955年7月7日五稿。
1956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印一萬冊。
1958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單行本,印五千冊。
1963年 月外文出版社英文單行本,印 冊。
1979年5月收入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澍德小說選》,印十二萬二千五百冊。
1981年4月,收入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澍德小說選》,印十二萬二千五百冊。
一九五五年
新來的社員(小說)
1955年4月初稿。
1956年7月改於昆明高山堯。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通訊合集《造春集》,印一萬二千冊。
1979年5月收入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澍德小說選》,印十二萬二千五百冊。
小蛉村的陰陽社(中篇小說)
1955年11月29日,於湖畔
1956年2月14日改畢。
1956年7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印一萬冊。
副社長陸新(小說)
1955年12月7日初稿於昆明翠湖。
1956年5月9日改於昆明竹園。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通訊合集《造春集》,印一萬二千冊。
1979年5月收入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澍德小說選》,印十二萬二千五百冊。
1981年4月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橋》,印一萬九千冊。
一九五六年
小蛉村的陰陽社(中篇小說單行本)
1956年7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內容提要:這是描寫貧農辦社的中篇小說,刻劃出貧農走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他們跟右傾保守思想展開不妥協的鬥爭,又堅定地粉碎了富農從中破壞的陰謀,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獲得全勝。小蛉村的貧農積極要求辦社,區委副書記周道昌不批准。貧農們暗地裡辦起來。他們開墾荒地,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賣掉僅有的最寶貴的東西,買了水車來車水抗旱,爭取豐收。他們沒有錢搞副業,區上不肯貸款,富農就乘機進攻,想篡奪社的領導權。這個陰謀被粉碎了,從而說明了右傾保守思想的危害性。在縣委書記的領導下,糾正了保守思想,發揮了貧農走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一九五七年
山路(小說)
1957年初,載《邊疆文藝》1957年2月號。
沒有退休的人(小說)
1957年3月26日作。
1957年4月22日改。
載《紅岩》1957年7月號。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通訊合集《造春集》,印一萬二千冊。
小河兩岸的燈火(小說)
1957年4月6日作於首都。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通訊合集《造春集》,印一萬二千冊。
沉舟記(小說)
1957年12月15日重寫。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通訊合集《造春集》,印一萬二千冊。
1979年5月收入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澍德小說選》,印十二萬二千五百冊。
一九五八年
發掘(小說)
1958年1月16日初稿。
1958年4月10日修改。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通訊合集《造春集》,印一萬二千冊。
上蒜社勞動大革命(通訊)
1958年3月18日夜作。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通訊合集《造春集》,印一萬二千冊。
新滄海桑田記(通訊)
1958年4月13日作。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通訊合集《造春集》,印一萬二千冊。
山歌聲中栽早秧(小說)
1958后4月18日作於昆明。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通訊合集《造春集》,印一萬二千冊。
她站在山上高呼(小說)
1958年作。
載《邊疆文藝》1958年4月號。
1958年8月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印1074冊。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通訊合集《造春集》,印一萬二千冊。
大躍進中的英雄群眾(通訊)
1958年5月25日作於上蒜。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通訊合集《造春集》,印一萬二千冊。
又一張喜報(小說)
1958年5月13日作於竹園。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通訊合集《造春集》,印一萬二千冊。
1958年6月5日作於晉寧。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通訊合集《造春集》,印一萬二千冊。
有心人(小說)
1598年7月7日作於昆明。
載《邊疆文藝》1958年8月號。
1958年10月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通訊合集《造春集》,印一萬二千冊。
訣別(小說)
1958年作。
1959年1月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印3075冊。
載《邊疆文藝》1958年10月號。
造春集(小說通訊合集)
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目次:有心人、山歌聲中栽早秧、她站在山上高呼、副社長陸新、新來的社員、小河兩岸的燈火、發掘、沒有退休的人、新滄海桑田記、大躍進中的英雄群眾、上蒜社勞動大革命、又一張喜報、學習晉寧老大哥的共產主義精神、沉舟記、後記。
後記: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有人將全國人民在生產大躍進中的創造、發明、幹勁、鑽勁以及一切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喻之為另外創造一個春天,我認為這是個非常恰當而又富於詩意的比擬。
春天是萬物萌動的季節,它代表歡暢、代表發展、代表新的階段開始和新的力量的日趨壯大。
雲南高原雖然是四季如春,但云南的勞動人民,在解放后、在合作化運動以後,才真正的進入春天。
衝出嚴寒,走入春天,人們開始看見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他們並不以進入春天而滿足,要在自然界春天以外,另創造一個春天。
收在這個集子里的東西,大多數是反映雲南農村生活的,寫作時間從1955年農業合作化高潮,到今年的農業生產大躍進。
就在結集這麼短短時間內,全國各地風起雲湧的又出現了許許多多前人不敢做也不敢想的新鮮事:穀物的高產和豐收,科學技術方面的革新、改進、創造與發明,新型的勞動人民,成批的登入了從前不敢企望的學術領域,……這就充分證明了,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沒有什麼奇迹創造不出來的。
集中新收的各篇,幾乎全是反映創造春天人們的勞動生活,而且在大躍進中寫的佔十之八九,同時又在最近編成的,雖然自己寫的東西和當前情景很不相稱,仍然將它名之為“造春”。
在進入春天之前,總要經過一段嚴寒的日子。集中最後一篇“沉舟記”,便是雲南農村在解放前悲慘氣象的一個縮影。
回顧走過的冬天,便愈來愈感到春天的可愛與可貴,我們將要更努力於春天的創造。
聽從編輯同志打破結集常規的意見,把幾篇粗糙的通訊也收在集子裡面。
是為記。
1958.7.5
一九五九年
老牛筋(小說)
1959年9月14日初稿。
1959年10月6日重改。載《邊疆文藝》10月號
1959年12月23日至26日(連載)《光明日報》“東風副刊”
1960年收入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紅雲》(短篇小說集)。
1961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單行本印2100冊。
1979年5月收入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澍德小說選》,印十二萬二千五百冊。
1981年4月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橋》,印一萬九千冊。
紅雲(小說)
何時創作,待查。
1959年載《峨嵋》創刊號。
1960年收入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紅雲》(短篇小說集)。
同是門前一條河(小說)
1959年8月3日作於翠湖。
1959年載《人民文學》9月號。
1960年收入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紅雲》(短篇小說集)。
1979年5月收入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澍德小說選》,印十二萬二千五百冊。
鄭嘉(小說)
1959年作。
1956年載《邊疆文藝》6月號。
1960年1月,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印1580冊。
1960年收入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紅雲》(短篇小說集)。
1979年5月收入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澍德小說選》,印十二萬二千五百冊。
月下種瓜(小說)
1959年作。載《新觀察》
1960年收入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紅雲》(短篇小說集)。
赫猛的勝利(小說)
1959年作。
1960年收入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紅雲》(短篇小說集)。
一九六○年
紅雲(短篇小說集)
1960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目 次:老牛筋、紅雲、赫猛的勝利、同是門前一條、鄭嘉、月下種瓜、後記。
內容提要: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包括老牛筋、紅雲、赫猛的勝利、同是門前一條、鄭嘉、月下種瓜等六篇反映農村生活的作品。作者在這些短篇里,以樸素的筆觸、細緻地刻劃了不少性格不相同的農民形象,例如在解放前“蒸不熟、煮不爛”,而在大躍進面前終於服了輸的“老牛筋”;辛勞終身,年近七十才償到生活甜味的郭老奶(《同是門前一條河》);渾厚樸實,看去“軟巴巴”而內心卻充滿革命熱情的團支書鄭嘉;大公無私,敢想敢說敢幹的青年婦女段紅雲(《紅雲》)。從這些作品和它們的主人公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大躍進時代的農村面貌和人們思想的巨大變化。這些人物的優秀品質,更值得我們學習。
寒冬集(短篇小說集)
1960年4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印一萬二千冊。
目次:沉舟記、塔影、“豈有此理”、折磨、送客、迷、葵傾、秋肅與春溫、瓜客、飛、後記
後記:
收在這個集子里的一些東西,是我解放前的一些舊作。
從前,我向來不曾、也不敢涉想從事文學工作。因為自己感到沒有才力,又缺乏修養,而主要的是:在舊社會靠寫東西很少能養活人。但是,我喜歡文學;在生活中有所感觸,便把它寫下來,用以自遣,不求人知。當時,有熟人辦刊物,向我索稿,便將尋些重重複復縈繞在頭腦中,或時時處處可以看到的一些觸目驚心的東西寫下來;有時一年寫一、二篇,有時三、四篇(全是短文),寫完了,隨便署個名,寄走後,便不再過問了。直到現在並不清楚:寫過多少東西,用過幾個筆名,這就因為自己認為個人寫的,還不很象文學作品,同時,又不想搞文學工作,也便取了這樣輕視態度。
解放后,搞起了文學工作,仍然抱著“從頭作起”的態度。對於過去的東西,直想決然捨去,認為那些東西,無論在思想性、藝術性均極薄弱。但是,既然搞的是文學工作,即使下決心從新開頭,舊的東西也還有千絲萬縷的牽繫。有位關心我的同志說:“你不該——實在也不能斬斷自身發展的歷史,就象在舊墟上建築新居一樣,無法脫離原有的基礎。陳灰朽木,自應掃地出門,但那些尚屬堅固的石腳對起新屋仍有用——檢查過去,對比現在,瞻望未來,道路才會開闊。”我接受這個勸告,認為回顧一下過去,雖不能得出有益的經驗,至少可以避免重蹈以前的覆轍。這樣,我才有興緻對過去這些東西作一番拾掇。上海文藝出版社認為可以出版,我將某些篇作了一些修整(動的多屬文字),結成這個《寒冬集》。
這些舊作,如果有一點值得自己重視的話,那便因為這些東西是我多少不眠之夜,從沉思、凝想、苦惱、鬱憤中孕育出來、生產出來的。它們標誌著我的創作道路,也標誌著我的生活道路。
我的家鄉在松花江右岸。農曆九月降雪,十月封江,樹結霜花,門外是一片白茫茫雪野,鬆軟的土地在嚴寒下凝固、萎縮,地殼凍得堅如鋼鐵。入“九”以後,大地不時發出轟轟的震響,隨著響聲,地面、江面凍炸出一兩寸寬的裂縫。在“九一八”那年冬月,我獨自坐著單馬爬犁(雪橇),從家奔向省城。下午出門,天上落著雪花,走出村子不遠,忽然颳起大風,雪片兒劈頭蓋腦、漫天漫地的灑落下來。狂風夾著雪雹,把天地攪成灰濛濛的一團。天色漸暗,道路已經被雪埋沒,老馬迎著風雪,飛也似的狂奔。雪塊子打得眼睛睜不開,只好握住韁繩、閉上眼睛,任它向前奔去……按照時間和馳行的速度,早該到達吉林,但睜眼一看,面前仍是白茫茫、灰濛濛的,不但不見省城,連個村子也沒經過。這時,我的身體漸覺冷不可支,棉鞋裡的雙腳,早已失了知覺。我不由有些心慌:“壞了,這樣跑下去,會凍僵在雪野中的。”天黑以後,風停了,在夜色昏蒙時分,滿身掛著霜穗、跑起來悉索作響的老馬,停在一個農家門前。我支著半僵的身體,爬下雪橇,摸索著拍擊大門,在開門的呼聲中,我醒轉過來,知道:我到達的不是省城,卻是我的鄰村,距家僅八里遠;可是我的老馬竟賓士了超過百里的路程。
杜甫詩中有這樣兩句:“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每次讀來,總不免因為境遇恰合而深為感動。“九一八”后,我從東北流浪到北京;“七七”以後,又從北京流浪到雲南。二十年塞北,十年京華,二十年滇南,構成了我的生活的道路;這條漂泊的道路,我是在風雪迷茫中走過來的。在北京時,我懷念那條大江,那片草原和草原上那些受難的人;來到雲南,又在懷念草原之外,懷念那淪陷的古城和古城中共同患難的朋友,以及那些善良勤勞富於民族自信的人們。當時我覺得:雲南氣候雖好,人民仍然生活在寒苦之中。雲貴高原雖不象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受到敵偽的壓迫,但勞動人民在“抗戰建國”口號下所受到的剝削,也是極為殘酷的,廣大的勞動人民,在風雪嚴寒的淫威下,盼望陽光,等待黎明。
在那黎明前的黑暗時刻里,我往往午夜醒來,在校院里往返徘徊,想在暗夜中望出一條道路。但是,一個民族道路,只有站在進步思想的高處和群眾鬥爭中間才能看到;也只有看到的人,他的作品才能成為前進的號角。
當時,我看不見衝出寒冬和晦暗的道路,映在眼前的,只是過去的殘破衰歇的景象,因之鄉土思念便千百次縈在心頭;在這樣情況下,我寫了《秋肅與春溫》、《瓜客》和《飛》。雲南地處西南,以為是安全大後方,反動統治者,假反帝抗戰之名,大肆搜刮:這邊里起高樓,那邊里丟城池;這邊里陞官發財,那邊里投河上吊……到了日寇入侵,騰(沖)龍(陵)失陷,仍不能使貪污糜爛現象稍有收斂;在這樣情況下,我寫了《迷》、《折磨》、《塔影》和《沉舟記》等篇。
由於我寫這些東西,只是為了推卻思想上的重壓,吐出心頭的鬱憤,沒有把它當作喚起鬥爭、教育群眾的武器,所以我的作品裡面,多是揭露,少有方向;多是否定,少有肯定;多是個人的奮鬥,少有集體的抗爭;多是嚴寒中的朔風凜冽,少有從殘冬里透出來的春的氣息。
鼓勵我從事文學工作的同志們,關心我的寫作進程的讀者們,我把這些蒼白的作品捧獻在你們面前,提供你們批評我、指正我的一些材料,如果在這些不成樣子的舊作中,能夠看出一點點淺薄的愛國主義和蒙昧的民主要求,對我便是極高的評價了!
一九六○年春日於昆翠
一九六一年
拔旗(小說)
1961年1月10日於昆翠。
1961年載《人民文學》1月號。
1963年11月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賣梨》(短篇小說集),印二萬六千冊。
1979年5月收入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澍德小說選》,印十二萬二千五百冊。
1981年4月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橋》,印一萬九千冊。
編寫少數民族文學史的幾個問題(論文)
1961年載《文學評論》3期。
甸海春秋(小說)
1961年5月1日作於燕頭、雲尾。
1961年6月18日修改。載於《人民文學》
1961年9月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印10100冊。
1963年11月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賣梨》(短篇小說集),印二萬六千冊。
1979年5月收入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澍德小說選》,印十二萬二千五百冊。
1981年4月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橋》,印一萬九千冊。
賣梨(小說)
1961年末作。
1962年載《文藝紅旗》。
1963年11月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賣梨》(短篇小說集),印二萬六千冊。
1979年5月收入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澍德小說選》,印十二萬二千五百冊。
1981年4月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橋》,印一萬九千冊。
目標——正前方(小說)
1961年4月作於昆明翠湖,載於1961年《解放軍文藝報》。
1963年11月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賣梨》(短篇小說集),印二萬六千冊。
新居(小說)
寫作時間待查。
1963年11月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賣梨》(短篇小說集),印二萬六千冊。
一九六二年
粗淺的體會(論文)
1962年作。
1962年載《邊疆文藝》5月號。
春雪后(小說)
1962年10月17日作。載於《長春》。
1963年11月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賣梨》(短篇小說集),印二萬六千冊。
歸家(長篇小說)
1962年9月23日完稿。
1963年3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印五萬冊。
一九六三年
歸家(長篇小說)
1963年3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印五萬冊。
內容提要:農村姑娘李菊英,在農業專科學習畢業后,懷著為農業技術改革服務的遠大抱負,回到了闊別五年多的家鄉。這時,農村已經人民公社化了,在她離家時,由於父輩在合作化道路上的分歧,導致和她已經訂了婚,並且是從小一塊長大的愛人朱彥解除了婚約。現在,她回到家來,朱彥已經擔任了生產隊長,在整風整社中,還評為“五好乾部”。因為過去的歷史關係,兩個青年人心裡仍然存在著許多誤會與隔閡。小說即以菊英歸家后的生活遭遇和兩個青年的感情糾葛為情節的主線,圍繞著他們對待工作、生活的態度,展現了公社化后雲南農村生活的若干側面,反映了農村中兩條道路的鬥爭,刻劃了1961年整風整社后農村新老幹部的精神風貌,以及她對農業技術改革的迫切願望。
本書是這部小說的上部。關於菊英如何在農村中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以及她的生活遭遇將起什麼樣的變化等等,將在下部中繼續展開。
賣梨(短篇小說集)
1963年11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印二萬六千冊。
目 次:拔旗、甸海春秋、目標——正前方、賣梨、新居、春雪后。
內容提要:本書共收短篇小說五篇,散記一篇,都是反映當前農村現實鬥爭生活的。《拔旗》通過兩個人民公社競賽的故事,塑造了兩個性格不同的人物,張太和暴躁自滿,已得的榮譽碰都碰不得,而黃立地失敗不氣餒,既能聯繫群眾,又能堅持原則,從而表現了他為人民利益而奮鬥的崇高精神。《新居》描繪了農村階級鬥爭的一個插曲,通過富裕中農田喜爭奪新屋的場面,反映了生產隊長田樂的足智多謀和高度的階級警惕性。《賣梨》描繪老漢左國外出賣梨的一段遭遇,勾勒出了他處處為公,處處為集體事業而鬥爭的面貌。《目標——正前方》寫的是複員軍人范祖農回鄉生產的事故;《甸海春秋》反映的是一個生產隊長的日常生產勞動;他們的性格雖然不同,但都閃耀著社會主義新人的光芒。
一九七九年
劉澍德小說選
1979年5月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印十二萬二千五百冊。
目次:序、沉舟記、塔影、橋、新來的社員、副社長陸新、老牛筋、同是門前一條河、鄭嘉、甸海春海、拔旗、賣梨。
湖邊紀事(遺著,中篇小說)
寫於“文革”前,“文革”被抄家搶走半部,今下落不明。
1979年載《邊疆文藝》3月號。
幸福梯(遺著,長篇小說,未完成,現只有八萬字)
寫於“文革”前。
1979年載《滇池》第一期。
一九八○年
賣梨與歸家(長短篇小說集)
1980年9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1年8月出第二版。
目 次:拔旗、甸海春秋、目標——正前方、賣梨、新居、春雪后、歸家
內容提要:《賣梨》是一個短篇集,共收小說五篇,散記一篇,都是反映六十年代初期農村鬥爭生活的。
一九八一年
橋(中短篇小說集)
1981年4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印一萬九千冊。
目次:橋、副社長陸新、老牛筋、拔旗、甸海春秋、賣梨。
一九九○年
籬(短篇小說)
原載《文藝復興》1947年3月1日第三卷第一期。
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1937-1949《中國新文學大系》第5集短篇小說卷。
橋、小蛉村的陰陽社
寒冬集、造春集
歸家
劉澍德小說選、賣梨與歸家、橋
雲南文聯晚霞文庫·第十卷:劉澍德研究專輯
劉澍德的生平和創作
劉澍德小傳···梁理森
我們的父親劉澍德···劉景行 劉文宓
懷念劉澍德同志···孫凱宇
懷澍德···王西彥
我所知道的劉澍德同志···曉 雪
憶劉澍德···方齡貴
記劉澍德同志二三事···劉景行
想起了劉澍德同志···唐正祥
懷念我敬重的作家劉澍德···吳慧泉
劉澍德和他的《歸家》···洛 汀
悼劉澍德同志···端木蕻良
蜻蛉河的懷念
——劉澍德和他的《寒冬集》軼事···郭思九
緬懷劉澍德···吳 棠
我的國文老師劉澍德···陳潤圃
評論文章選輯
《中國當代文學史稿》(大陸部分摘)···林曼叔 海 楓 程 海
關於兩年來反映當代農村生活的小說···康 濯
合作化是唯一正確的道路——《橋》讀 后···徐 達
論劉澍德小說···集體討論 肖祖灝執筆
《劉澍德小說選》序···陸萬美
劉澍德的短篇小說···劉 金
深入生活 反映農村——簡談劉澍德小說的藝術特色···王祖武
劉澍德的人物塑造···宋學知 姚善義
劉澍德近作中的農民形象···李蔭后
淺談劉澍德文學言語的藝術特色···羅大眉
談劉澍德短篇小說的藝術風貌···宋學知 姚善義
評《橋》··· 王 漠 柏 汀
高正國的命運——評劉澍德的《橋》···唐 摯
新的人物 新的思想——讀《她站在山上高呼》···吳德輝
生動紮實的《老牛筋》···嚴家炎
談談“老牛筋”的性格···吳國柱
“老牛筋”的新生···葉聖陶
深沉的恨 熱烈的愛——評劉澍德同志的小說《老牛筋》···陶 陶
激情的河流——讀劉澍德的小說《同是門前一條河》···鄭祖傑 張靜江
從一篇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談起——讀劉澍德同志小說《同是門前一條河》···斯 藝
題材 思想 藝術(摘)——談談1961年的幾個短篇···李希凡
讀《拔旗》···李廣田
略讀《拔旗》的藝術特點···越 人
劉澎德小說創作的發展軌道···楊肇焱
《歸家》——一部有特色的新作···劉 金
《歸家》漫評···龐瑞垠
新的課題 新的探索——《歸家》讀後···佘仁澍
再談《歸家》上部 ···吳國柱
評劉金同志對《歸家》的評論···孫光萱
《歸家》的思想傾向和藝術傾向···樊 駿 吳子敏
《歸家》探索了什麼?···王 松
不真實的描寫——談《歸家》中知識分子與勞動人民的形象···姜文軍
《歸家》的矛盾衝突及人物形象···許孝伯 陳奉德
評《歸家》中朱升的形象···苗 嶺
劉澍德《歸家》小引···劉 金
簡論《歸家》在劉澍德創作中的地位··· 宋學知 姚善義
《歸家》主要人物形象評析——兼談人物精神面貌的豐富性複雜性問題···曾文淵 吳立昌 載厚英
“兒女情長”還是“小資產階級”愛情?:劉澍德的《歸家》···陳順馨
《歸家》討論綜述···梁理森
附錄
劉澍德著作系年
評論文章目錄索引
改版致讀者(《邊疆文藝》1957年第一期)···劉澍德
粗淺的體會——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二十周年···劉澍德
山 路···劉澍德
訣 別··· 劉澍德
劉澍德——周揚反革命修正主義集團的一面大黑旗···雲南省文聯無產階級革命造反派聯合戰鬥團
從《橋》到《兩家人》出籠的前前後後···雲南省文聯《文藝戰線》編輯部
徹底清算劉澍德及其後台推銷“大連黑會”黑貨的反革命罪行···雲南省文聯《卷巨瀾》戰鬥隊
後記···劉景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