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美學
建築學概念
徠藝術美學和建築學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築學和美學的基礎上,研究建築領域裡的美和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雖然建築伴隨人類走過了漫長的道路,但建築美學的出現卻是20世紀的事情。英國美學家羅傑斯·思克拉頓運用美學理論,從審美的角度論述了建築具有實用性、地區性、技術性、總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徵,可看成是建築美學的創始人。
宗白華(1897~1986)是中國建築美學第一個拓荒者。從他1926年於東南大學執教時寫的《藝術學》算起,到1985年的《談技術美學》,在長達半個多世紀中,建築始終是他文藝美學中無法割捨的一環。遺憾的是,這位大師對建築美學創造性的建樹,並沒有進入當代中國建築家的視野。80年代開始的建築美學研究,也沒有接著宗白華講。這或許是因學科間的隔膜,或許因這位大師所持的“美學散步”式治學風格!:他無興趣寫大部頭專著,當然沒有留下一部建築美學專著。甚至除一篇未完稿《建築美學札記》之外,其他著述都不是專論建築美學。但正是這位學貫中西的大師,在似乎不經意的“美學散步”中,已經為建築美學建立了旁人難以企及的平台,其中包括的遠見卓識,至今仍不失深刻意義。
建築美學
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選擇了宗白華。宗白華屬於傳統文化最後一批傳承者和受惠者,同時,在其就讀於德國人創辦的青島大學,以及其後留學的法蘭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他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在懷著“實在極尊崇西洋學術藝術”心情,他反省了中國文化。當“借外人的鏡子照自己的面孔(中國文化)”后,竟意外省悟其價值。1920年,他在自德國寄回的《自德見寄書》中寫到:“我以為中國將來的文化決不是把歐美文化搬了來就成功。中國舊文化中實有偉大優美的,萬不可消滅。他同時許願:現在以“文化”(包括學術藝術倫理宗教)為研究的總對象。將來的結果,想做一個小小的“文化批評家”。果然,1925回國后,他便開始了文藝美學的探討。
1925年起,宗白華受聘東南大學(1928年易名中央大學)。1926年,在《藝術學》和《藝術學(講演稿)》中,他探討了作為藝術門類的建築。提出建築藝術是生命之表現,初步建立了基於生命本體論的建築美學框架。他敏銳地將空間作為建築的首要品質。約1928~1930年,著《形上學》。這是宗白華早期一篇重要論文,從中西哲學路線之異點,中西法象之不同等方面,論述中西哲學思想的異同,兼對中西建築美學思想作了比較。1932年發表《歌德之人生啟示》。歌德對宗白華產生了持久廣泛的影響,從人生的態度,到對建築學的濃厚興趣。"“拿叔本華的眼晴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是宗白華座佑銘。1933年宗白華髮表《哲學與藝術》,嘗試用生命美學解析古希臘藝術,提出“形式”為藝術的基本,“形式”裡面也同時深深地啟示了精神的意義,生命的境界,心靈的幽韻的觀點。次年,於《略談藝術的“價值結構”》中,進一步加以闡釋,1934年撰《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比較中西造型藝術淵源與特質。
解放后,宗白華先後於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執教。從約寫於1960年的《建築美學札記》看,宗白華已有意撰文專論中國建築美學。此間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中,也可見出其對建築美學濃厚興趣和深層思考。如《道家與古代時空意識》 (1959)、 《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1963)、《中國美學思想專題研究筆記》(1963)等。
宗白華譯作雖不多,但多屬艱深難譯的經典。譯作也以造型藝術美學相關為多,有的乾脆僅節譯造型藝術美學部分。如康德《判斷力批判》中《審美判斷力的批判》、《溫克爾曼美學論文選譯》、歌德的《單純的自然描摹·式樣·風格》、萊辛的《拉奧孔》(節譯)以及赫斯的《歐洲現代畫派畫論選》 。
美國現代建築學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現代建築技術美的10大法則,即:統一、均衡、比例、尺度、韻律、布局中的序列、規則的和不規則的序列設計、性格、風格、色彩等,較全面地概括了建築美學的基本內容。此外,包豪斯的建築美學理論與現代主義聯繫較多,美國建築大師文丘里則從符號學的角度來探討建築的美和審美問題。
建築美學
建築美學以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從事建築美的創造以及創作主體、客體、本體、受體之間的關係和交互作用為基本任務,其具體內容是:建築藝術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徵;建築藝術的審美創造與現實生活關係;建築藝術的發展歷程和建築觀念、流派、風格的發展嬗變過程;建築藝術的形式美法則;建築藝術的創造規律和應具有的美學品格;建築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功能;鑒賞建築藝術的心理機制、過程、特點、意義、方法等。根據當前建築美學的發展趨勢,重點是研究建築美與城鄉環境的關係、建築美的審美效應、建築美與山水園林的關係等。
建築美學
中國建築在世界上分佈地域最廣,有著獨特的傳統風格,各兄弟民族的建築都有自己的傳統和特色,其中漢族的建築是中華民族建築的主流。它的美學特徵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①建築的審美價值和它的倫事價值密切相關。建築的審美標準不僅要求使人感官愉悅,更重要的是恰當地表現形象本身所包涵的倫理的、政治的內容。例如都城的構圖表現出"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據坤靈之正位,放太紫之圓方"的威儀;宮殿表現"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的氣派。從周秦以來,凡城市規制、宮殿、壇廟、陵墓、住宅、祠堂的體量、形式、色彩、用材都有詳細的等級規定和禮制理論;有時細微到彩畫、雕刻的題材手法,門窗的格紋、瓦飾的式樣。這類禮製法規又往往和成熟的形式美法則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社會時代的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和諧感、節奏感以及不同類型建築的性格和風格。
②建築藝術的形式美直接來源於功能內容和工程實踐。中國建築的形式美首先是它的群體美、序列美。這種總體的藝術氣氛又都以滿足禮儀和生活實用的要求為基礎。即使是一所四合院住宅,它的布局和體量也都體現了封建家族中尊卑、長幼、內外、嫡庶、期服等不同等級人的生活地位和待遇。如北京紫禁城宮殿、天壇、十三陵、頤和園、蘇州園林、峨嵋山寺等,它們的藝術形式都體現了它們的功能內容。中國建築經過長期實踐,至少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注意在保持結構牢固、施工迅速的前提下,尋求各個結構部件之間的比例關係,進而使群體與單體、結構與造型之間呈現出和諧與穩定。《考工記》最先記述了一些比例法則,其中使用最多的是2:3。到唐代,結構構件的比例關係更趨完整劃一。北宋崇寧二年(1103)由朝廷頒發的《營造法式》對比例法則作了更細微的規定,要求確切使用10:15"分",即2:3的基本度量單位設計建築。2:3不僅接近"黃金分割",是公認的美的比例,而且也是材料力學最佳的參數之一,因此稱之為"材"。
③重視環境的內在意境甚於單純的造型美觀。中國傳統建築運用序列設計和環境氣氛,獲得巨大的審美效果,對世界建築美學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北京的明清宮殿,在長達3.5公里的筆直的中軸線上布置了20多座殿宇樓閣,組成10多個不同氣氛的空間,通過節奏的變化,取得了雄偉、震懾的濃重氣氛。天壇以蒼翠的松柏林海為基調,將潔白的圓丘和湛藍的祈年殿襯托得突入晴空,形象極為聖潔肅穆。為了深化環境意境,還很重視運用象徵手法,以布局、造型形式、形象模擬、匾聯題字等,激發人的聯想,如天壇的造型、色彩和布局以及許多與"天"(陽)有關的數字,突出地象徵了古代人們對"天"的認識。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徠,模擬國內著名風景名勝和蒙、藏地區著名寺院,象徵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建築美學雖然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但迄今為止的著作遠遠沒有達到與實際存在的藝術現象、審美趣味相適應的程度,特別是關於審美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更是非常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