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粉太子參

太乙粉太子參

別名童參、四葉參、四葉菜、米參。來源為石竹科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

目錄

正文


太子參RadixPesudostellariae
(英)HeterophyllyFalsestarwortRoot
別名童參、四葉參、四葉菜、米參。
來源為石竹科植物異葉假繁縷Pseudostellariaheterophylla(Miq.)PaxexPaxetHoffm.的塊根。
【藥材鑒定】乾燥塊根呈細長條形或長紡錘形,長約2~6厘米,直徑約3~6毫米左右,表面黃白色,半透明,有細皺紋及凹下的鬚根痕,根頭鈍圓,其上常有殘存的莖痕,下端漸細如鼠尾。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而亮,直接曬乾的斷面為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以肥潤、黃白色、無鬚根者為佳。
顯微鑒定:根橫切面:木栓層為3-6列木栓細胞。皮層薄壁細胞數列,多切向延長。韌皮部窄;韌皮射線寬。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占根的大部;木射線甚寬廣;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成束,呈放射狀排列;初生木質部3-4原型。本品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2-60μm,於木質部較易察見。
【古籍考證】出自《本草從新》:“太子參,雖甚細如參條,短緊結實,而有蘆紋,其力不下大參。”據《本草從新》、《綱目拾遺》、《飲片新參》等書,太子參原指五加科植物人蔘之小者。現在商品則普遍用石竹科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雖有滋補功用,但其力較薄。
【化學成分】根含果糖、澱粉、皂甙。含皂甙、果糖澱粉(35.10%)。又據報道,含遊離氨基酸,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占遊離氨基酸的30%-40%,還含有麥芽糖(maltose)等。近年從中分得三棕櫚酸甘油酯、棕櫚酸、β-谷甾醇、△7-豆甾烯-β-醇、胡蘿蔔甙,△7-豆甾烯-3-β-D-吡喃葡萄糖甙、肌醇-3-甲醚、α-槐糖和蔗糖。
【相關選方】治自汗:太子參三錢,浮小麥五錢,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原生形態】異葉假繁縷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塊根長紡錘形。莖下部紫色,近四方形,上部近圓形,綠色,有2列細毛,節略膨大。葉對生,略帶內質,下部葉匙形或倒披針形。先端尖,基部漸狹,上部葉卵狀披針形至長卵形,莖端的葉常4枚相集較大,成十字形排列,邊緣略呈波狀。花腋生,二型:閉鎖花生莖下部葉腋,小形,花梗細,被柔毛;萼片4;無花瓣。普通花1~3朵頂生,白色;花梗長1~4)厘米,紫色;萼片5,披針形,背面有毛;花瓣5,倒卵形,頂端2齒裂;雄蕊10,花藥紫色;雌蕊1,花柱3,柱頭頭狀。蒴果近球形,熟時5瓣裂。種子扁圓形,有疣狀突起。花期4~5月。果期5~6月。生於林下富腐殖質的深厚土壤中。分佈華東、華中、華北、東北和西北等地。
【功效分類】補虛葯補氣葯
主產福建、江蘇、山東、安徽。其中,福建省柘榮縣是全國最大的太子參產地。
採制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睦採挖,洗凈,除去鬚根,置沸水中略燙后陰乾或直接曬乾。
性狀根細長防錘形或細長條形,稍彎曲。長3~10cm,直徑0.2~0.6cm。頂端有莖痕,表面黃白色,較光滑,微有縱皺紋,凹陷處有鬚根痕。質硬而脆,斷面平坦,淡黃白色,角質樣(燙過);或類白色,粉性(生曬品)。氣微,味微甘。
化學成分含甙果糖及澱粉。
【藥材名】太子參
【英文名】HeterophyllyFaalsestarwortRoot
【拉丁名】RadixPseudostellariae
【名稱考證】孩兒參,童參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石竹科植物
【藥用部位】異葉假繁縷的塊根。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溫。①《本草再新》:“味甘,性溫,無毒。”②《飲片新參》:“甘潤,微苦平。”③《中藥志》:“甘苦,微寒。”入肺、脾經《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
【功效分類】補虛葯,補氣葯
【功效主治】補益脾肺,益氣生津。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怔忡,水腫,消渴,精神疲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克。
【用藥忌宜】表實邪盛者不宜用。
【用藥配伍】1、配麥冬,補肺並潤肺養陰,用治肺陰虧虛的肺虛咳嗽最宜。
2、配黃芪,補益之效大增,常用治勞倦乏力為效。
3、配白朮,共奏補脾肺之功。同治虛勞,勞倦乏力者。
【各家論述】
1.《本草從新》:大補元氣。
2.《本草再新》:治氣虛肺燥,補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
3.《飲片新參》:補脾肺元氣,止汗生津,定虛悸。
4.《江蘇植葯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經衰弱。
5.《中藥志》:治肺虛咳嗽,脾虛泄瀉
6.《陝西中草藥》:補氣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後體虛,肺虛咳嗽,脾虛腹瀉,小兒虛汗,心悸,口乾,不思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