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宗國學藏書樓位於伯先公園內雲台山上,建築形式為西式二層樓房,中間頂部有閣樓、樓正面朝南。樓周為庭院,前有大門,門柱嵌有石刻“紹宗國學藏書樓”、“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立”,文宗閣被毀后,鎮江有識之士有重建的願望,“紹宗”即顯示恢復文宗閣的意願,由吳兆曾、丁傳科、趙宗抃、冷御秋等籌辦於1933年建成。有藏書達8萬餘冊。這是鎮江近代尚存的較大的私人所創藏書樓。1992年公布為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紹宗藏書樓
紹宗藏書樓位於伯先公園後山西側,為西式二層樓房。藏書樓原在
金山,名“文宗閣”,是分藏清代《
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太平天國年間被毀。30 年代初
吳寄塵 先生重建於此,並得到
柳詒徵、
尹石公、冷御秋、
嚴惠宇諸先生大力贊助。樓門前有“紹宗國學藏書樓”題刻,現珍藏古籍、圖書 8 萬冊。
伯先路近代建築群主要位於
伯先路西側至京畿嶺一帶,多為
清朝光緒年間至民國早期建造。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咸豐八年( 1858 )清政府被迫簽訂了《
天津條約》,辟南京、鎮江、
九江、
漢口等十處通商口岸。咸豐十一年( 1861 )在雲台山麓鎮屏山、迎江路、江邊一帶設租界,建
英國、美國、
日本領事館,從此出現了眾多西洋建築。此後又出現了一些仿西洋建築和中西合璧式建築,也有中國古典民族風格建築等。
紹宗藏書樓
建在金山“文宗閣”藏書樓,是清
乾隆年間分藏清代《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也是
江南讀書人的聖地。但寫滿智慧的紙頁,在戰火下總是顯得異常的脆薄,咸豐年間,
太平軍攻入鎮江,將文宗閣及其所貯的《四庫全書》一同燒毀。為了繼承和恢復文宗閣,多少文人上下奔走,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鎮江人吳寄塵先生在柳詒徵、尹石公、冷御秋、嚴惠宇諸先生的大力贊助下,在伯先公園雲台山創建藏書樓,題名“紹宗國學藏書樓”。
紹宗國學藏書樓有兩層高,典型的西歐式建築風格,是一個帶有公益性質的藏書樓。藏書樓的書源是捐贈,吳寄塵曾在
南通大實業家
張謇手下任職,擔任南通大生紗廠經理。他個人非常喜歡藏書,號自己的書齋曰“味秋軒”,藏書約兩萬餘冊,全都獻出來給了紹宗國學藏書樓。解放后,在著名的圖書館學家柳詒徵的提議、捐贈和籌集下,紹宗國學藏書樓元氣得以恢復,藏書最多時達到近9萬冊。之後,藏書樓劃歸鎮江市文管會和
鎮江市博物館管理,又先後聘請過
鮑鼎、
丁志安、沈芷痕等博學之士擔任過專職掌書人。其中鮑鼎對藏書樓的貢獻最大,他曾將藏書樓的全部藏書按經、史、子、集、叢、地方人士著述分類,編成完整的古藉書本目錄,共著錄各類線裝古藉藏書3700多種,七萬餘冊。
藏書樓中的善本很多列入國家善本書目。還有一些
手抄本也很珍貴,如
敦煌石室中收藏的唐人手寫經書一卷,也不知何人捐藏此樓中,雖內容不全,但時代久遠,仍保持著
唐代的風貌,為世罕見。樓中的叢書也有可觀者,大部頭的巨書不少,如《四部叢刊》、《四庫全書珍本》、《萬有文庫》等。1992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