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登鄉

維登鄉

維登鄉位於維西縣城的西南角,屬縣境內瀾滄江流域,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有78公里,全鄉轄北甸、小甸、山加、維登、新農、富川新化、箐頭、妥洛九個行政村,有9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居民分別散居在海拔1600米至3400米的瀾滄江東西沿岸,海拔相對高差1800米。境內居住著傈僳族白族、漢族為主體的九個民族。

概況


維登鄉位於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西南部,地處東經98°57′-99°17′、北緯26°57′-27°09′之間。東與保和鎮永春鄉連接,北與中路鄉接壤,南與蘭坪縣中排鄉碧玉河村、多依村隔河相望,西與福貢縣鹿馬登鄉毗鄰。東西最大橫距30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9千米,面積409平方千米,人口3190戶、13438人(2006年末),其中農業人口12951人。有以傈僳族、白族(拉瑪族)為主的8個民族,其中傈僳族8030人,白族(拉瑪族)2960人,漢族1715人。轄北甸、小甸、山加、維登、新農、富川、新化、箐頭、妥洛9個行政村,94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維登,距縣城78千米。
地處橫斷山脈縱谷地帶碧羅雪山山系尾部,屬“三江併流”核心地帶。最高海拔4382米(新化湖),最低海拔1480米(小甸河匯入瀾滄江口)。瀾滄江南北過境流程38千米,還有其普河、妥洛河等河流。礦產資源有銅、鐵、鉛、鋅、鎢等。維蘭公路通達。產多種名貴蘭花。以新化湖、妥洛湖為主體的高山原始湖泊群,原始生態環境保存完好,生長有珍貴的高山矮桿杜鵑、天然高寒竹等,有老熊、野山驢、紅腹雞等數百種珍禽異獸。

沿革


1950年稱維登區,1958年改公社,1962年改區。1966年由蘭坪縣劃歸維西縣,稱第六區,1969年稱東風公社,1972年改維登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改鄉。1997年,面積409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維登、富川、新農、新北、箐頭、妥洛、山加、小甸、北甸9個行政村。
[郵編]674607[2007年代碼]533423207:~201北甸村~202小甸村~203山加村~204維登村~205新農村~206富川村~207新化村~208箐頭村~209妥洛村

地理位置


維登鄉隸屬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位於維西縣西南部,距縣城78公里,地處東
經98°57′—99°17′,北緯26°57′—27°09′之間,跨經度20′,緯度48′。東與保和鎮、永春鄉連接,南與蘭坪縣中排鄉交接,西與福貢縣鹿馬登鄉毗鄰,北與中路鄉接壤,東西最大橫距30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9公里,幅員面積409平方公里。
維登鄉地處橫斷山脈縱谷地帶碧羅雪山山系尾部,屬“三江併流”核心地帶。境內地貌以嶺谷相間的土地為主,整個地貌絕大部分是高山深切割地貌,最高海拔4382米(新化湖),最低海拔1480米(小甸河匯入瀾滄江口)。高差懸殊2902米。年平均氣溫14.90C,年平均降938.6mm。

經濟狀況


維登鄉從民國初年起,一直是蘭平通往維西的重要商貿驛站,民風淳樸,商機無限,是南來北往客商理想的貨物集散地和經商的理想選擇。
由於自然的限制和地理環境的特殊,導致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使維登鄉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經濟到目前仍然處於落後貧困狀態,脫貧致富步履艱難,村與村、社與社、農戶與農戶之間貧富差異越來越明顯,返貧現象不斷出現,貧困面遍布全鄉的村村社社,群眾尚未解決溫飽的還有57%。
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原因,靠天吃飯是高半山區人民群眾無法改變的事實,又因歷史基礎較薄弱,地處偏僻,社會發育不良,勞動者素質低下,文化生活落後,人才缺乏,靠單一的以種植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原始的耕作方式,傳統的粗放型經營體制使經濟發展長期處於低水平。
解放初期至1966年,維登行政上隸屬於蘭平縣第六區,1969年至1971年劃歸維西縣時更名為東風公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維登鄉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大力幫助下,依託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和農業農村的優惠、扶貧政策,各項事業穩步發展,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喜人成績。
近年來,維登鄉黨委、政府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團結務實,大膽開拓,與時具進,致力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的脫貧大業,強基礎,興科技,調結構,從而使維登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歷史傳延下來的每月三天的“逢五”街天和維登鄉正在續建的中心集鎮,將使維登鄉成為三江併流腹地、瀾滄江沿岸最好的商貿集鎮。2006年末全鄉總人口3190戶,13438人,其中農業人口12951人,佔96.4%,耕地總資源27739畝,常用耕地27569畝,其中水田2965畝。2006年末,全鄉糧食總產5605805公斤,年均畝產139.1公斤,人均生產糧食433公斤,2006年末大小牲畜存欄38799頭(匹、只),農村經濟總收入20733274元,農民人均所得總額1600.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71.1元。
維登鄉
維登鄉

基礎設施


公路建設

維登鄉按照“抓項目,增後勁,促發展”的要求,千方百計爭取項目、資
維登鄉
維登鄉
金,擴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完成村組公路建設13公里,7個村民小組受益,新化鄉村公路完成12公里,有望於今年10月底竣工投入使用,完成了小甸村、北甸村公路的清掃和加寬工程,山加至北甸村新寶廠村民小組公路已破土動工,屆時將有7個高寒山區村民小組直接受益,保障了鄉村公路的通暢,解決了交通不暢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諸多不便。

水利設施

維登鄉完成農田灌溉“三面光”溝渠3400米,鐵管渡水工程3900米,實施了9個村民小組的人畜飲水和鄉鎮供水項目,解決了2640人和6000頭(匹、只)大小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實施13個村民小組的輸變電線路,解決1800餘人的用電困難問題;完成了9個村委會政權建設的新建和改建工作。
維登鄉
維登鄉
維登街子歷史悠久,是瀾滄江沿岸最重要的商貿集散地之一,為發揮優勢,開拓市場,維登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維登鄉集貿市場建設、停車場建設及街道二期建設,現均已破土動工,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維登街為中心,輻射四面八方的集貿市場。為建設瀾滄江沿岸最好的商貿集鎮打下了基礎,為我鄉的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通過不懈的努力,該鄉的交通、水利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已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極大地緩解了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

產業結構


農業

(一)、依據地域特點和氣候因素,該鄉採取因地制宜的生產方式,加大農業結構內部調整,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開發力度,把人民群眾以往單一的種植方式中逐步解脫出來,主要
維登鄉
維登鄉
按高寒山區、半山區、河谷地帶三個層次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以科技培訓,示範樣板為牽引,加快農牧業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加大農牧業實用技術措施的推廣力度,全年完成小麥良種推廣3850畝,雜交玉米良種12800畝,水稻良種推廣2160畝,玉米雙行條栽9800畝,玉米地膜覆蓋2100畝,推廣油菜高產示範樣板200畝,小麥高產樣板100畝。
維登鄉
維登鄉
(二)、大力發展畜牧產業,調整優化畜牧業內部結構,抓好以高致病禽流感口蹄疫為主的重點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以退牧還草工程為基礎,畜種改良為重點,加大供精站的建設投入。完成馬匹改良124匹,生豬改良579窩,投放種豬17頭,改造衛生圈48間,投入優質種羊14隻,並完成了牛凍精改良的培訓和改良工作,2007年牛凍精改良109頭,屬全縣先例,群養羊專業戶8戶,數量均在100隻以上。我們始終堅持鼓勵群眾,引導群眾,幫助農戶,依託市場調結構,走農業特色化道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並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了農村農業普查、農業補貼“一折通”等重大統計項目工。

工業

維登鄉工業發展到目前為止屬於空白,鄉鎮企業起步較晚,由於高半山區交通閉塞,商品的流通幾乎全靠人背馬馱,並且山高坡陡,人馬驛道較窄,十分危險,付出的勞動和得到的報酬不能成正比,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積極性。商品意識的淡薄,使商品流通加上了人為的障礙。維登鄉由於基礎力量較薄弱,產生不良循環。迄今為止,實際鄉村公路只有富川、維登、小甸、箐頭村開通,其它五個行政村都因路線較長,投資大而暫時不能破土動工。從解放初期開始維登街就有每月逢五趕街的悠久歷史,是全鄉唯一的物資集散地,也是全鄉群眾物資交流、培養群眾商品意識的中心,通過改造,現街容街貌有了較大的改善。

文化教育


維登鄉有初級中學1所(即維登中學),佔地面積7492平方米,有教室11間,教師宿舍樓1幢,學生宿舍33間,操場1個,學生食堂1個,校內設實驗室、圖書室、在校學生638人,在職教師30人。有村寄宿制完小5所,村級小學4所,自然村教學點35所,小學學校佔地面積63419平方米,有小學教師103人,在校小學生1236人。
維登鄉
維登鄉
認真貫徹落了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困難學生的“兩免一補”政策,2006年,共計補助1295名學生,雜費、生活費58275元,2007年實施了高原農、牧民子女入學補助政策。
全鄉設文化站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文化站還組織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全民健身娛樂歌舞隊伍之中,每晚上都要組織兩小時以上的全民健身娛樂歌舞,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口衛生


2006年末維登鄉總人口3190戶,13438人,農業人口12951人,其中勞動力8398人。全鄉以傈僳族、白族(拉瑪族)為主的8種民族共居,其中傈僳族8030人,佔59.76%;白族(拉瑪族)2960人,佔22.03%;漢族1715人,佔12.76%;其他民族733人,佔5.45%。
群眾就醫主要依靠維登鄉衛生院、各村委會村級衛室及農家衛生室,維登鄉衛生院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共有醫生人;除鄉政府所在地的維登村外,8個村委會佔地總面積480平方米以上的村級衛生室正在建設之中,共有村醫8人,18個農家衛生室的衛生員也開始向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維登鄉
維登鄉
。全鄉最遠的自然村距離鄉衛生院55公里,除鄉政府所在地的維登村外,8個村委會最遠的自然村距本村委會村級衛生室25公里,群眾就醫仍然比較困難。
2006年末,參加2007年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達10720人,參合率83%,共籌集新型合作醫療資金10.72萬元,到2007年10月末共報銷醫藥費16.50萬元,受益200人。
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中,全面貫徹落實“獎優免補”有關政策,全鄉在2006年出生人口103人,計劃生育率達88%,綜合節育率完成86.3%;辦理獨生子女領證163戶,政策兌現率達100%,接受了上級“獎優免補”政策落實情況檢查,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

社會保障


2007年維登鄉黨委、政府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與正確的政績觀,堅持執政為民,把加快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作為衡量幹部政績的標準,克服“等,靠、要”的觀念,發揚“爭、跑”的精神,經常到省、州、縣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物資等,取得了明顯成效。
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是維登鄉存在的實際困難。鄉人民政府立足鄉情,加大了扶貧攻堅力度,認真組織實施安居、溫飽、易地移民、整村推進,產業開發等扶貧工程,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扶貧,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全年共搬遷受災群眾47戶,發放救災款27萬元,救災大米65噸,慰問五保戶157人,特困黨員38人,退離休幹部與軍烈屬47人,發放農村低保金565668元,特困居民參保人數2742人,農村特困老人蔘保人數492人。加大了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輸出,全年共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1087人,多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在抓好各項建設事業的同時,鄉政府幹部職工經常深入村組和農戶中調查研究,發揚求真務實的精神,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問題上。

新農村建設


維登鄉黨委、政府在2006年維登村小庄村民小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用上級投入的30萬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金和當地老百姓部分勞動力的投入,按照上級規劃及要求,按質、按時、按量地完成了小庄村民小組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為今後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新農村建設中,維登鄉有決心把握好機遇,對選擇的新農村建設點實行傾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以點帶面促進新農村建設,要求各基層部門充分認清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領會黨中央和省提出的新農村建設重大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事業心,努力形成人人都為新農村建設獻計獻策的良好氛圍,要主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勇於探索、勇於突破、不唯書、不唯業、不唯文件,一切從實際出發,把工夫下在開拓創新上,號召全體機關幹部和社會群眾在思想上把握新農村建設發展趨勢,拓寬思路,為推進新農村建設這一大局服務好,使藍圖規劃早日演變為現實。

規劃藍圖


民興則國強,民富則國安,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與人民群眾素質高低及其相關。進一步對人民群眾做好榮辱觀教育,建立一個和諧、奮進、團結的民族大家庭氛圍,在全鄉境內建成4793平方米的圖書館,建成41個文體活動室,建成66個籃球場,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完成教學樓建設及排除危房16000平方米;充分發揮文化陣地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利用便利條件,開展一系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使幹部群眾自覺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講文明、學科學、守法紀、求發展的新型農民。

存在的問題和差距

一是農田、水利、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後,特別是村級公路等級低,維護難,通行條件差;
二是產業結構單一,工業發展水平低,財政增收來源少;
三是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全鄉還有1876人處在溫飽線以下,扶貧任務艱巨;
四是農民持續增收困難,農業基礎仍然脆弱,助農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未有效建立起來;
五是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農村社會事業所佔資源比例過小;
六是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設施簡陋,醫療水平有待提高;
七是教育設施薄弱,辦學條件還有待改善;
八是作風深入不夠紮實,落實不力,一些工作只停留在會議、文件上,沒有具體落到實處;
九是新時期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在群眾中宣傳面小;
十是農業產業化缺乏強有力的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滯后。
鄉黨委、政府將正視上述問題,知難而進,紮實工作,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今後的發展思路

第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全局,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認識“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二十字目標,走生態興鄉,文化興鄉,產業強鄉之路。實施改革開放,科技人才,集鎮建設,可持續發展戰略,培育水電、礦廠、農村特色產業,旅遊開發業等,突出重點抓“三農”,扎紮實實打基礎,齊心協力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開創該鄉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新局面,為實現“三江併流”腹地,瀾滄江沿岸最好的商貿集鎮而努力奮鬥。
第二、建設原則
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工作目標,按照明確“三增方向”,實行“三化聯動”,落實“四基一新”,統籌鄉村發展的要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以生態興鄉、文化興鄉、產業強鄉為載體,以規劃為龍頭,以產業作支撐,以示範點為牽引,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有序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
第三、規劃目標
鄉黨委、政府針對該鄉鄉情和社會發展趨勢,經過認真討論分析、辨證,確定了2010年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一)經濟快速增長,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152.80萬元,年均增長15%,鄉級財政進一步加強,到2010年達到400萬元,實現翻番目標,固定資產投資4年累計達4912萬元。
(二)人民生活條件穩步改善提高,到2010年,實現人均純收入2153.84元,年均增長10%,居住環境進一步改善達到人均40平方米,同時加大農村房屋的改建和重建工作,做到布局合理、美觀、適用。農村全面小康綜合實現程度達到60%。
(三)農村公共事業建設得到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普及率達到100%,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0%,100%的自然村完成衛生路面建設,文化基礎設施基本完備,文化工作體制逐步理順,現有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農民科技培訓體系初步形成。
(四)精神文明及民主法制建設成效顯著
基層組織建設得到明顯加強,基層政權和自治組織建設有新提高,民主決策、民主管理能力明顯增強,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增強,違法犯罪現象明顯減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形成,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五)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成效,2010年,我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70%水田灌溉渠完成三面光改造;60%水田完成田間渠系配套設施;實現我鄉村組全部通電,完成70%自然村組的農網改造;道路暢通,60%鄉村公路完成油路建設,98%的村民小組通公路,田間公路配套率達20%。農業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六)人民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文化、教育、衛生取得新突破。通過各種農業科技培訓,農民生產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民間文化進一步形成獨具一格的區域文化特色,各種文化娛樂設施進一步健全,成人識字率、學歷進一步提升,教育取得新的突破,適齡少年兒童入學率達99.2%,全面徹底排除危房,在2007年順利實現我鄉“普九”目標,為“普十二”打下堅實基礎;農村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整潔;一個健康、團結、發展、富裕的社會大團體已初步形成。
第四、主要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維登鄉到2010年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任務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便利生產生活條件;發展優質高效特色農業,建設大蒜基地、藥材基地及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強化推進項目建設,精心培育鄉域支柱產業,發展優勢產業,不斷加快市場體系建設,加大生態鄉建設力度,切實搞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環境整治以及垃圾處理等人居環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