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福邦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宗福邦,男,漢族,1936年3月出生,廣州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5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同年留校任教至今。曾任武漢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現任武漢大學漢語言文學典籍整理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宗福邦長期從事音韻、訓詁研究和辭書編纂工作。在音韻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廣州話陰平調已分化為兩個獨立的調類,廣州話入聲韻應是四個調類而非三個,因而廣州話應有十一個聲調而非傳統所說的九個聲調等新觀點。這些觀點已為語言學界許多學者所採納。

人物經歷


宗福邦,現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大典·語言文字典》執行主編。
數十年來,宗福邦一直從事傳統語言學典籍整理研究與字辭書編纂工作。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宗福邦編纂《漢語大字典》,任編委兼武大編寫組組長。《漢語大字典》是一項國家級的重大文化工程,它集古今漢語言文字研究之精粹,集國內外漢語字典之大成,收集漢字最多、單字注音釋義最全的一部巨著。作為大字典主要承編單位之一,武大編寫組承擔了近四分之一的編、審任務,為《漢語大字典》勝利出版作出了貢獻。此書先後榮獲國家圖書獎教育部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1985年至2003年,主持教育部“七·五”與“八·五”規劃重點項目《故訓彙纂》編纂工作。《故訓彙纂》是一部全面系統地彙輯先秦至晚清古籍中故訓資料的大型語文工具書,是清代訓詁巨著《經籍籑詁》的繼承與發展。在編纂思想上,它突破了《經籍籑詁》重源輕流,重漢學輕宋學,重儒家經典所體現的書面雅言、輕民間活的口語,重單字義、輕複音詞語義的思想局限,體現了在現代語言學理論指導下漢語工具書編纂思想的創新。在內容上,與《經籍籑詁》相比,《故訓彙纂》大大拓展了資料輯錄的範圍,所輯錄的200多種書目涵蓋了先秦至晚清兩千多年前人有關字義研究的主要成果,它既包含來自傳統儒家經典的極其豐富的故訓,也有采自佛典音義與近人訓詁筆記的反映近代漢語詞義變化的豐富的語料,還有大量為《經籍籑詁》所忽視的多音詞語方面的訓釋。《故訓彙纂》篇幅1300多萬字,為《經籍籑詁》的四倍,從內容豐富與全面的角度來說,前者遠遠超越了後者。
《故訓彙纂》出版后,學術界給予很高的評價。著名語言學家許嘉璐指出:“這是訓詁學界的一件大事,是一切研究古代典籍與文化者的一大福音。”“《故訓彙纂》就是為對語言文字學有興趣的人們準備的一個資料寶庫,其有功於當代和後世巨矣,這是應該在古代語言文字研究史上寫下濃重一筆的。”著名學者曹先擢把此書譽為“具有圓夢意義的選題”,“高難度、高要求的文化工程”。2007年2月,此書榮獲湖北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同年10月榮獲第五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2008年2月榮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主要成就


經歷了十八個春秋,在項目組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這項重要的文化工程, 2003年8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受到海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稱之為“利今傳世的巨制”,把它與《辭海》、《辭源》、《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並列為漢語辭書五部代表作。該書榮獲第一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第五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湖北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目前,正在擔任國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華大典·語言文字典》執行主編兼《音韻分典》主編,同時主持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九·五”規劃重點項目《古音彙纂》的編纂工作。

科研項目


1、主持編纂《中華大典·音韻分典》。《中華大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最大的一項文化建設工程,是一部規模空前的新型的類書。《音韻分典》是這項國家級的重大工程的一個子項目,按《大典》的編纂藍圖,《音韻分典》需要將先秦至晚清兩千多年來前人有關漢語音韻研究的極其豐富的成果,按現代學科知識分類的要求,加以彙集、整理、分類,編纂成一部新型的類書。這是一項具有開拓性的高難度的工作。
2、主持編纂《古音彙纂》。《古音彙纂》是教育部“十·五”與“十一·五”規劃的重大項目,是一部全面系統地輯錄先秦至晚清古籍中漢字讀音資料的集大成性的著作。《故訓彙纂》側重字義,它側重字音,兩者篇幅都在千萬字以上,可稱之為“姊妹篇”。我們民族兩、三千年累積起來的異常豐富又極其複雜的漢字音讀資料這份寶貴的歷史遺產,還從來沒有人做過系統的彙輯整理,這是一項新的探索,既艱巨也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