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行村

山東省濟寧市馬村鎮下轄村

梨行村,地處山東省濟寧市馬村鎮境東,總人口 1000多人,耕地總面積 1060 畝,人均 .1.06 畝,從 2 0 0 5 年起,梨行村著手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梨行簡介


梨行
梨行
梨行,地處山東省濟寧市馬村鎮境東
部距鎮政府 4 公里,全村共 212 戶,
總人口 1000多人,耕地總面積 1060
畝,人均 .1.06 畝。
別名:梨行 郵政編碼: 272402
行政區類別:鄉村 面積: 1060畝
所屬:山東省濟寧市 人口: 1000多人

發展特色


直從改革開放以來,梨行人卻硬生生地闖出了一條在夾縫中求生存、在競爭中求發展的富民強村的路子。多年來,梨行村黨支部連續獲得“優秀黨支部”、“富民強村黨支部”、“五好黨支部”等光榮稱號。 2 0 0 0 年,被嘉祥縣政府授予“經濟強村”。今天,當你走近梨行村時,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在一片生機勃勃的麥田深處,綠蔭隱映中,一座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已昂然矗立,白牆、花鳥、池塘。走進村裡,已全部硬化的街道平直、寬闊、乾淨;一排排的二層小洋樓整齊、標準、亮麗;路邊房下,剛栽種的楊樹正在喝水、抽絲、發芽。村民們自豪地說:“談起新農村建設,我們村變化可大了,以前荒草遍地,到處是垃圾,如今可是大變樣。道路硬化了,垃圾清理了,文化娛樂活動豐富了,我們真正有了美好的家。” 2 0 0 5 年以來,在中央連續三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梨行村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目標,統籌安排,積極推進舊村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梨行村新修大街 3 公里,已初步達到了出門就有柏油路的目標,有線電視入戶率達 9 0 % ,自來水入戶率達 9 6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普及率達 9 5 % ,電話普及率達 8 1 % ,全村近 9 0 % 的農戶蓋起了標準的二層小樓。面對這巨大的變化,有人讚歎道:“今日梨行真氣派,二層小樓蓋起來,規劃齊整街道寬,三線一管到庭台,柏油大路戶戶通,處處都是文明街,家家吃上自來水,文明之花競相開…… ”
地處偏僻的梨行村為什麼能取得這麼大的成績哪?梨行村黨支部書記趙乃習道出了箇中奧妙:“由於梨行村地理位置偏僻,發展空間狹小,所以造就了梨行人的經濟意識特彆強。”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精明的梨行人就開始投資建立水泥預製件廠,在趙慶同的帶領下,他們首先製造方形電線桿,後來,又改造圓形電線桿。隨著國家電力、電信、有線電視等事業的發展,梨行村的制桿業迅速壯大,至 1 9 9 5 年,梨行村的水泥預製件廠已達 1 5 家。 1 9 9 6 年,在全國進行農網改造時,梨行村更是一馬當先,迅速將水泥預製件業做大做強,至 2 0 0 0 年,梨行村共建立起水泥預製件廠 3 2 家。許多有見識的還走出家門,遠赴非洲蒙古國俄羅斯、內蒙古、新疆、東北、四川等,在當地建立起水泥預製件廠。梨行村經濟實力日益壯大,成為馬村鎮首富村。

農村建設


有了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有了雄厚的物質保障,繼續發展就有了充足的後勁。從 2 0 0 5 年起,梨行村著手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 : 加強村委會建設。農村要致富,必須建設好黨支部。凡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搞得好的農村,都有一個堅強的黨支部。問題是如何建立一個堅強有力的黨支部。梨行村的做法是,首先要選好“班長”。他們說,班子強不強,關鍵看“班長”。建設一個好領導班子,關鍵得有一個好帶頭人。為把農村優秀黨員選拔到領導崗位,在農村黨支部換屆中,他們推行了“兩推一選”制度,使村黨支部班子整體結構得到改善;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推進村民自治,在實施這一決策中,梨行村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權力,倡導文明守法的民主選舉,引導群眾把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農民選為人民代表。
為了尊重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實行公開、透明管理,梨行村還進一步規範了村務公開制度。在公開內容上,除對財務收支、農民負擔、集體經濟經營、計劃生育、徵用土地和宅基地“五公開”外,還把公開項目不斷拓展,做到群眾關注什麼,村裡就公開什麼。對公開時間、場所、形式實行了“三統一”。在時間上,規定村財務每年公開兩次,農民負擔每年公開一次,計劃生育每季公開一次,有些項目隨時公開;在公開場所和形式上,要求在群眾比較集中的地方設立統一、規範、固定的公開欄。公開內容必須留檔,做到欄檔一致,嚴禁“兩本帳”、假公開。截止目前,全村村務和財務公開率均達到 1 0 0 % 。
通過開展對繼續保持黨的先進性教育重要思想學習活動,梨行村幹部提高了學習和實踐保持黨的先進性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強化了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的觀念,增強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意識,激發了工作熱情,轉變了作風,解決了一批基層和群眾“最盼、最缺、最怕、最怨”的問題,有力地推進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加快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定提高。
二:實施舊村改造工程。實施舊村改造,加大對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村委會提出建設“梨行城”的口號。從 2 0 0 3 年到 2 0 0 5 年底,梨行村共有 9 0 % 的農戶建起了標準的二層小樓,街道全部硬化,兩旁也裝上了路燈,植上了樹,重點建設了“文明一條街”。全村集體安裝了有線電視,鋪設了自來水管,全村面貌為之一新。作為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梨行村環境整治堅持“四節” (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具體整治內容包括:利用現有條件,以“四清四改” (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廁)為基本內容,著力解決人畜分離、道路交通、垃圾排放、污水處理、安全防災等問題。同時,在農村將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改善村莊公共設施和生態環境,治理村莊臟、亂、差和環境污染。
自實施新農村建設以來,投入資金 7 4 5 萬元,完成基本農田地建設 8 7 6 畝,硬板路 7 公里,全村發生了大變化, 6 個村民小組的 2 0 0 多戶群眾住進了新房,有了幸福的新家園,過上了好日子。黨支部書記趙乃習介紹說:現在村裡大部分農民所住的房子,結構和功能基本都與城裡的一樣,如卧室與客廳分設、室內衛生間以及有沐浴設施等。
三: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梨行村的傳統產業是水泥預製件加工,在繼續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梨行村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鼓勵村民積極向有條件、利潤高、風險小的行業投資。 2 0 0 0 年,全國農網改造漸趨結束,水泥電線桿需求量急劇下降,梨行村的水泥預製件廠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梨行村黨支部及時引導村民向其他行業轉產,重新進行了規劃。隨著國家大力開展治污工程和基礎建設,梨行村利用現有的條件,鼓勵一部分企業轉向水泥管道和免燒磚 ( 水泥磚 ) 的生產。此外,梨行還先後建起了百頭肉牛養殖廠、規模養雞場、規模養豬場、億豪鋼管廠等企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2 0 0 5 底,又投資 1 0 0 多萬元興建了遵生木業加工廠,充分利用附近豐富的林木資源,進行木材的初加工。為解決農民發展資金難的問題,通過變土地資產為活化資本的模式,村委會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農民以自己的住房和宅基地作抵押向信用社貸款發展畜牧業,有 3 0 多戶農戶先後獲得 9 8 . 3 5 萬元貸款,用於發展特色農產品,共惠及 6 個村民小組 3 5 戶農戶。對於農村出現的富餘勞動力,梨行村積極引導他們走出去,並 對他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培養具有較高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使他們能“出的去、站的穩、能掙錢”。現在的梨行人,如商海中的蛟龍,越戰越強。
四:建設文明生態型村莊。黨中央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梨行村用這個總體要求深化文明生態村建設,把文明生態村建設納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把文明生態村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綜合創建載體,在“綜合創建”上狠下工夫,鞏固成果,擴大戰果。強調用文明生態村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自實施村莊改造以來,梨行先後建了樓、鋪了路、安裝了有線電視、自來水、普及了新農合。同時,建設了文化大院,設置了電腦、電視,購置了報刊、雜誌等娛樂、學習器材 , 下一步將重點推廣沼氣池建設和村莊花園建設。開展“好媳婦、好兒子、好公婆、好黨員、致富能手”評選活動,使生態文明村創建活動更具群眾性。梨行村 用探索性的思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一起抓,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極探索新思路,培育新農民,倡導新風尚,發展新文化。
現在的梨行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猶如沙漠里的一片綠洲,夜空中的一顆明星,熠熠生輝。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77.65畝(其中:田63.04畝,地414.61畝),人均耕地2.16畝,主要種植馬鈴薯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046畝;水面面積21畝;草地61.95畝;荒山荒地751畝,其他面積57.6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40戶通自來水有1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9.82%)。有5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70.18%、98.25%和80.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3戶(分別佔總數的61.4%和94.29%)。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2公里。全村共擁有摩托車21輛。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6萬元,佔總收入的55.91%;畜牧業收入9.6萬元,佔總收入的34.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21頭,肉牛18頭,肉羊114頭);林業收入0.2萬元,佔總收入的0.72%;第二、三產業收入2.5萬元,佔總收入的8.96%。農民人均純收入81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業,主要銷售往省外。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8.8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馬鈴薯種植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優質玉米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7戶,共有鄉村人口221人,其中男性125人,女性96人。其中農業人口221人,勞動力127人。該村全部為漢族221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21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8公里,距離鄉衛生院22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旱排地小學,中學生就讀到六哨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1公里,距離中學22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8人,其中小學生36人,中學生22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4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67.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665個(勞均3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 粘貼公告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0人,黨員中男黨員9 人,女黨員1人。團員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