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鎏
教授
張鎏,教授,1920年1月1日出生,江蘇蘇州人。編著《無機物工藝過程原理》。
張鎏,中學時代刻苦努力,立志要做一個有文化的祖國有用之才。1937年秋,他考上了現華東師大前身——光華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二插班生。由於成績優異,高中畢業時,被保送至光華大學,免交學費。然而張鎏的心氣甚高,打算報考國內更知名的大學,獻身化工事業,遂報考西南聯大化工系。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如願以償。1939年11月,張鎏輾轉來到昆明西南聯大,和現在國內知名化工專家余國琮是同窗。當時,牆外烽火硝煙,牆內卻是書聲朗朗,張鎏在這種環境中,認認真真地做了四年學問。1943年,張鎏從西南聯大化工系畢業,投身到他喜愛的化工事業之中。昆明化工廠、青島橡膠廠都留下他致力於工業生產的足跡。
朝鮮戰爭爆發后,中國進行抗美援朝。國難當頭,學子又哪得安心就讀。新中國成立后的各種好消息,更鼓舞著這些海外學子。於是張鎏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獲得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的誘惑,於1951年毅然乘船回國,投入祖國的懷抱。
張鎏教授長期從事無機化工、工業催化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50年代初,他參加了天津大學無機物專業的籌建工作,在國內首次自編教材和講授專業課“固態氯”、“無機鹽”、“無機肥料”和“無機物工藝過程原理”,後者在1965年由中國工業出版社出版。他每年利用寒暑假重新編寫教材,提前為下一年級作好準備。在他編寫教材過程中,閱讀了很多俄文資料,以後與其他教師一起翻譯出版了《深度冷凍》和《可燃氣體生產原理》兩部著作。1956年,張鎏開始擔任無機物專業教研室主任。從此,他更是把全部精力用在專業建設上。他和其他教師一起帶領學生下廠實習,與學生一道在生產第一線,掌握實踐知識,充實教學內容。
70年代初,在他的積極倡導下,我國第一個工業催化專業於1971年在天津大學成立,現已成為化工類學科中的二級學科。1975年,他帶領學生在山東淄博化工廠研製的《銻鐵錫合成丙烯腈催化劑》,於1977年通過化工部的鑒定,1978年獲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77年,他編寫了催化專業第一本教材《催化作用原理》以後,在此基礎上幾經修改;1992年,由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書名為《工業催化原理》。
張鎏在教學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凡是新開的課程,他都留給自己去編寫教材,去講授。體現了奉獻精神。
1979年,他晉陞為教授,1984年起任博士生導師,嗣後又首批批准為“工業催化”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已有14名碩士研究生和21名博士研究生獲得學位。
張鎏在教學上有一種痴迷勁,正像他說的:“教學是無止境的,只要你功夫下得深,你的教學效果就會好。”他也正是本著這種思想,在教學上孜孜以求,不斷進取。
張鎏不僅在教書育人上也竭盡全力,成績顯著,而且在科研上辛勤耕耘,收穫豐碩。他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重點為“固體催化劑工程”,如催化劑機械強度,催化劑活性和失活的快速預測,其他如新型高溫低鉻水煤氣變換催化劑,甲烷、二氧化碳和烴類水蒸氣重整催化劑及其積碳甲醇,甲烷合成和變換反應用耐硫催化劑,超細催化劑研製與應用,催化法制納米級碳纖維等均有一定新穎性和特色。張鎏教授以其嚴禁高深的學術造詣,做出了突出貢獻,贏得了國內外同行的矚目。
張教授在出色完成教學科研任務的同時,還筆耕不輟,發表專著《無機物工藝過程原理》,主編《英漢技術科學詞典》,並於1997年出版,獲化工部優秀圖書一等獎。並有《深度冷凍》、《可燃氣體生產原理》譯著2部,在《催化學報》、《化工學報》等國內外一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幾十篇,博得同行重視與好評。
張教授可謂是在教學科研領域耕耘半個世紀的“老黃牛”了。1988年,天津大學授予他金鑰匙榮譽獎,1991年榮獲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5月19日~5月2l日,天津大學召開“新世紀的化工與催化”專題討論會慶祝張鎏教授執教50周年暨工業催化學科創立三十周年。
張教授曾任化工部無機物教材編審委員會編委、天津市無機化工學會分科學會理事長、天津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三屆委員、天津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無機化學編寫組委員,國家化工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民進天津市委大學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張教授知識淵博、治學嚴謹、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勤奮工作,潛心治學,培養了大批化工人才。張鎏先生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張教授的一生正如他的學生們的贈聯所寫的,先生“德高,催桃李花開;學富,化寒子成材”。
張鎏教授於2003年逝世。他的一生為我國化工學科的健身和發展,為我國教育事業的建設孜孜不倦、嘔心瀝血,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