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泌
羅泌
生於宋紹興辛亥(公元1131年)。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字長源,號歸愚。自少力學,精於詩文,不事科舉。
羅泌(1131—1189),字長源,號歸愚,生於宋高宗 紹興元年辛亥五月十八日(公元1131年6月14日),吉州廬陵田南(今江西省吉安縣雲樓鎮田南村)人。祖父無競(1078—1130),祖母朱氏(1082—1153);父親良弼(1108—1165),母親劉氏(生卒不詳)。羅泌生而穎邁,弱冠好讀書,精於詩文,一生不事科舉。
羅泌喜好遊歷,曾游炎陵山,寓襄陽十一年。漫遊對他從事史學研究產生過一定的作用。由於歷代史書極少記錄上古史事,羅泌為了補上洪荒之史,遂博採各種典籍,以至道藏、緯書,積數十年之功,於宋孝宗乾道年間撰成《路史》,記述上古迄兩漢事。為了使內容更加充實,羅泌常攜書稿在身,不斷訂正,最後終成四十七卷:前紀九卷,述三皇至陰康無懷之事;后紀十四卷,記太昊至夏桀之事;國名紀八卷,記夏商周三代各諸侯國姓氏、地理;發揮六卷、餘論十卷,為辯難考證。
歷代研究評價《路史》者很多,譽毀皆有之。幾百年來,《路史》一直為後人所重視,其文采瑰麗,考證精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佚聞,如《竹書紀年》、《蜀本紀》之類,為後世研究上古史、特別上古神話傳說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誠然,《路史》一書多采讖緯偽書雜說,內容上難免穿鑿附會,有人也有批評。儘管如此,《路史》仍不失為一部具有研究和參考價值的史書。
除《路史》外,羅泌還留下著作多種,主要有《易說》、《六宗論》、《三匯詳證》、《九江詳證》等。
羅泌卒於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己酉三月十二日(1189年3月30日),終年五十九歲。配易氏,生一子,名蘋(1153—1237),字華叔,號復齋。
羅泌其祖孫四代為儒,侄孫、侄曾孫皆於文史有造詣,歷代享有盛名。康熙年間,清政府曾派江西布政使施閨章送來金匾旌表其族,匾曰“史學世家”。在這個史學世家中,羅泌因著《路史》傳世,卓然大家。
據田南《重修清適堂記·文獻錄》載,羅泌的先祖羅崱,五代時為避馬氏之亂,由湘東徙居廬陵化龍鄉折桂里熂下戡村。羅崱生三子,曰超、延、達。羅達遷本邑延康里秀川,八傳至羅誦,諱恆,字聞詩,由泰和中團徙田南,為田南始祖。羅誦生介,字中立,紹聖丙子(1096)正月初一生,歿紹興己卯(1159)五月初五。羅介生三子,曰彥通、仲先、建剛。彥通諱寶,政和癸已(1113)三月初九生,乾道乙酉(1165)正月歿。娶吉水朱氏。生三子,曰時亨、時享、時升。時亨行八,諱泌,字長源,紹興辛亥(1131)五月十八日生,淳熙己酉(1189)三月十二日歿。娶易氏。泌生一子,名簡修,字講道,紹興壬申(1152)四月十七日生,慶元庚申(1200)八月初一歿。娶劉氏。簡修生一子,名九齡,乾道辛卯(1171)九月十二日生,寶慶丁亥(1227)九月十五日歿。娶周氏。族譜中所載羅泌祖孫生卒年月不可盡信,與史料文獻記載比較,大多有誤。胡銓、周必大、歐陽守道、文天祥都曾為羅泌家族作過墓誌銘或傳記或序跋。名字也與族譜所載不同,即羅泌祖父羅無競,父羅良弼、子羅蘋等。
羅無競,字廉中,號遯翁,門生私謚孝逸先生。生約元豐三年(1080)。年十六遊學南昌,便有文名。因感世風日下,厭倦舉子業,歸家,閉門讀書。逢熙河之役,無競奮然上書,條陳利害,影響頗大。朝廷特旨予以表彰,授迪功郎,始入仕途,為建寧主簿。為官清廉,愛民如子。仕宦生涯不幾年,遂有歸意。離開建寧時,老百姓遮道挽留,受到同僚的敬重。歸家後幾年,父亡,因不勝悲痛,不復為官,自號遯翁。
無競一生嗜好讀書藏書,日積月累,藏書竟達萬卷。建炎間,金人渡江,過其廬,知其為讀書門戶,說: “讀書人門第,不準冒犯。”無競家族也因此未受侵擾(據《吉安縣誌》)。無競喜作詩,時人評論為“高處切風雅,平處往鮑謝”。勤於著述,《廬陵縣誌》卷二六《藝文志·經部》載: ;“羅無競《經解》數卷”, ;《吉安縣誌》卷四七《藝文志·集部》載: ;“羅無競《清襟集》三卷”。當時地方大儒蕭子荊很敬重羅無競,兩人經常談道論學,蕭氏研究《春秋》學,他們在學術上互相引發,互為影響。無競的藏書、學風、著述,直接影響兒孫兒代,而兒孫諸輩的超越,正是無競無心仕途、一心問學的初衷。
無競於建炎年問(1127-1130)病逝,卒年五十三。去世后,給事中李仲謙為其作墓誌銘,胡銓作《孝逸先生傳》,傳中評介云: ;“竊評其大概,曰:為親而仕近毛義,詼達以危近東力朔,遁以求志近淵明雲。”(《澹庵集>;卷,三一胡銓<;澹庵集》卷二五有《羅長卿母氏墓誌》、劉才邵《杉溪居士集》卷十二《朱氏夫人墓誌銘》,皆記無競妻朱氏生於元豐五年(1082),卒於紹興二十三年(1153)二月。周必大作《羅主簿妻朱氏輓詞二首(甲戌)》(《省齋文稿》卷一)。
羅良弼(1108-1165),字長卿,無競長子。良弼致力古道,憤先世不偶,卓然有遠志。建炎三年(1129)以詩賦冠鄉舉,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土及第,授迪功郎,調贛州會昌縣東尉。
良弼少年時與胡銓同學,同師事清節先生蕭子荊。良弼苦學,博學強記,資性孝友,繼承父志,廣搜圖書,家藏至數萬卷,親手朱墨,標表無虛帙。抄書千卷,字划工整如刻。收集圖書廣泛,不限類別,凡百家雜誌,下至裨官、虞初之說,無不淹貫。喜讀書,好議論,對上下數千年的歷史,其成敗利病,洞若觀火。詼諧不謔,議論往往驚座,人服其博洽,師友嘆其非常。顯謨閣商學士劉公很器重良弼,常予以讚許鼓勵。良弼記憶超群,胡銓曾賦詩云: ;“笑春燭底影,湔淚風前懷。”用衛恆書故事。胡銓吟未畢,良弼應道: ;“此法帖第五卷隋僧智果節。”胡銓讀《崇文總目》時,良弼說:“某書若干卷,菜集若干卷”,胡銓檢書核對,果然無差異。事見《吉安縣誌》卷三五《人物誌》。
良弼晚年入仕,居官清廉。其主張、觀念往往與時勢相左,仕途不暢。良弼曾感嘆道:“吾隱乎?入以吾為矯。吾仕乎?芋魁豆饜,我豈無哉!吾其漫浪於人間,作鵬晏游乎?”因自謂“漫叟”(《澹庵集》卷二六)。
良弼一生著述頗豐,有文集三十卷,《歐陽三蘇年譜》…卷。 ;《欣會錄》十卷,《詩話》二十卷, ;《聞書》七卷。
晚年,與退居鄉里的周必大交往甚密。1163年, ;周必大作《跋羅良弼家歐陽公唐贊草》: ;“長卿好古博雅,藏本朝名帖至數十百紙,以那為首不在此稿乎?隆興癸未十二月九日。”(《省齋文稿》卷十六)
宋·劉弇《龍雲集》周必大序云: ;“先是汴京及麻沙刻會集(《龍雲集》)二十五卷。紹興初,予故人會昌尉羅良弼遍求別本,手自編纂,增至三十二卷,凡六百三十餘篇。……予亟屬羅尉之子泌繕寫定本,授侯刻之。”羅良弼父子對編纂、出版地方文獻、名人文集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良弼去世后,胡銓作《會昌縣東尉羅迪功墓誌銘》(《澹庵集》卷二六)。
良弼初娶胡銓從妹,繼娶劉氏。大弟仲先,名開,諱良佐。良佐英年早逝。
羅泌(1131 -1189),字長源,良弼長子。胡銓為其作《羅泌字序》,云: ;“予友羅長卿長子日泌,而字之必大,走書崖州,乞予說以識。予謂古人名泌者多矣,予所謂必大雲者,為李泌乎?為柳泌乎?未知所以命子。若辱貺鄙人,則願以希李為請。”(《澹庵集》卷十六)泌生而穎邁,弱冠好讀書。一生不曾人仕,大概受父親影響。良弼曾在臨終前喚羅泌到床前遺訓: ;“吾少時意功名指取,落落晚節,汗顏復來,其將溘然。汝離兄友敬,勉自植之,無墜先緒,吾志尚伸,幸矣。”(《澹庵集》卷二六)這一番話給羅泌的一生帶來巨大影響,自此專心攻讀,發憤立說,絕無仕意。 ;《廬陵縣誌》卷三十二載: ;“有勸之(入仕)者,輒拍案麗起。”又云: ;“舉宋承務郎,不起。”清代《嘉慶一統志》卷三二九《吉州府·人物》有羅泌傳數十字,云: ;“紹興中知永州,放民丁錢。”有誤,將《輿地紀勝·永州官吏》中的一名叫羅長源“紹興十四年知永州,還,請除丁身錢絹米麥”當作羅泌事。紹興十四年,羅泌年僅十四。
羅泌積數十年之功撰成《路史》,初稿一百餘卷。為了使內容充實,羅泌常攜書稿在身,不斷訂正,最後成四十七卷,即前紀九卷,述三皇至陰康無懷之事,后紀十四卷,記太吳至夏履癸之事;國名紀八卷、記上古三代諸國姓氏、地理;發揮六卷;餘論十卷,為辯難考證。作《路史》的目的是為了補上古之史,其序云: ;“皇甫謐之《世紀》、譙周之《史考》、張惜之《系譜》、馬總之《通曆》、諸葛耽之《帝錄》、姚恭年之《歷帝紀》、小司馬之《補史》、劉恕之《通鑒外紀》亦粗譯矣,而其學狹淺不足取信。太史公丁孤贏滅學之後,首掇墜緒,既足通遺,而蘇子所述(指蘇軾《古史》),第發明《索隱》之舊,茲固未足為全書。而余之《路史》所為起也。”當時費輝從夷陵經湘衡過廬陵,接見羅泌於闉閣間。羅泌奉《路史》見示。費輝見其引征浩博,鴻篇巨製,大發感嘆,說: ;“立蕭曹薰業易,作羅氏《路史》難。”(施閏章《羅泌傳》)認為《路史》乃天下奇作,為之作序,云: ;“公之立言無過賈誼,而敘述則在庄、馬之間,班、范而下不論也。”此言…一出,羅泌名動當時。汪楫《檢齋集》載: ;“昔陳眉公閱吉安志,一過輒大噱,擲去,曰: ;‘吉安止得兩韻人,一總抹卻,他可知矣。’謂志中不載作《路史》之羅泌、作《鶴林玉露》之羅大經也。”
歷代研究評價《路史》者很多,譽毀有之。明代胡應麟說: ;“乃若靈篇秘籍,散見群書,久缺流傳,向洇紀錄者,卒賴是編提攜弗墜。”(《少室山房類稿》卷八五《路史序》)恆齋論史云: ;“今學者懶散,苟且不肯讀書於此中,少嘗一指,豈不為珍錯之美、球圖之貴乎?觀姓氏、帝系等采列《續通考》中,則知其長之所在矣。”(《吉安縣誌》卷四八《逸事上》)近人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則稱之為宋代史學八部“創和”之一。誠然,《路史》一書多采讖緯偽書雜說,內容上難免穿鑿附會,議論甚至空泛。清人朱珔《小萬卷齋文稿·路史補箋序》、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徐時棟《煙嶼樓讀書志》等都有客觀的批評。儘管如此, ;《路史》仍不失為一部具有研究和參考價值的史書。
《路史》歷代版本較多,明仁和吳宏基摹宋刻本;明嘉靖洪梗刻本;明豫章刻本;萬曆喬可傳刻本;乾隆元年羅氏刻本,最善者;光緒二十七年刊《路史》節讀十卷本,等等。今羅泌後裔介紹, ;《路史》手稿本共二十四部,至解放後土改時仍保存完好,已上交政府有關部門收藏。
除《路史》外,羅泌還著多種, ;《廬陵縣誌》卷二六《藝文志·史部》載: ;“羅泌《圖學》二編、 ;《樵隱山癯景陵緯閣字書同異解》。
歷代稱羅泌的史學精於考古,所以《四庫提要》在淪明·楊慎《丹鉛錄》中說:“慎以博洽冠一時,……求之於古,可以位置鄭樵、羅泌之間。”
羅泳,羅泌弟,亦博學宏才,被胡銓稱為博學君子。兄弟為了傳蕭子荊之學,鐫刻蕭氏《春秋辨疑》一書。
羅蘋,字華叔,號復齋。羅泌子。羅蘋能傳其家學,為《路史》作注。《四庫全書總目》評曰: ;“核其詞義,與泌書詳略相補,似出一手。殆自注而嫁名予子歟?”羅蘋與歐陽守道有厚交,守道為其作《復齋記》,云: ;“復齋羅君求予記其齋,於是君年八十有五矣”, ;“予是以敬記之,書扁者前太守豐城侯某。侯力學篤行,尚友前,而雅敬君甚,則君可知也已。君鄉先生歸愚子諱泌之子,名蘋,字華叔。”(《巽齋文集》卷十六)
羅蘋受父親影響,一心問學,一生也不曾入仕。但他在當時廬陵文士中極有威望。去世后,文學家、族弟羅椅為他作《祭族兄復齋文》(《澗谷遺集>;卷三)
羅時英,字拜俊,號逸溪居士,仲先之子,羅泌堂弟、娶胡銓侄女。時英去世后,周必大作《羅時英公墓誌銘》,云: ;“新安清湖羅時英卒,起三祀,長子莘老徒跣走數舍許,謁余予平園萬松邸。”時英三子,曰莘老、岩老、渭老。莘老之妻趙氏,咸淳九年(1273),年高百歲,舉族慶賀,文天祥亦前往,並作詩兩篇。 ;《慶羅氏祖母百歲》、《拜羅氏百歲母》,皆見《文山先生文集》卷二。
羅士友(1199-1266),字熹善,一字晉卿,自號融齋。莘老之子。士友為人肅正,治家有方,每日正衣冠,坐堂中,不惰不倚,不分暑寒。景定元年(1260),該明堂恩告,授承務郎致仕。咸淳二年(1266)二月卒,文天祥作《羅融齋墓誌銘》(《文由先生文集》卷十一)。
士友承其家學,學有所得,明萬曆《吉安府志》卷二五載: ;“士友生五歲,容止去幼度。……有《史編》及諸家詩體。”
羅煜(1224-1299),字光叟,自號橫舟。士友次子。一生苦讀,不曾入仕,隱居山中,以蒔花草為娛。有詩名,作詩集三十卷。文天祥《慶羅氏祖母百歲》詩序云:“羅氏慶門壽母百歲,……某既交朋,升堂為壽,退布席廳事,與橫舟昆弟子侄舉酒盡歡。酒酣,賦詩誌喜也。”(《文山先生文集》卷二)
羅畊(1230-?),字存叟,士友四子。舉開慶己末(1259)進士,授清江縣主簿,調贛州濂溪書院山長。羅畊有詩名,文天祥為其作《羅主簿一鶚詩序》(《文山先生文集》卷九):羅母畊兄弟,與文天祥皆交誼深厚。天祥退隱文山時,他們常來常往,飲酒賦詩。《醉清湖上三日,存叟獨不在坐,即席有懷》、 ;《羅山長存叟兄弟來謝宴山中》,皆見《文山先生文集》卷二。
田南羅氏,從羅無競到羅畊,這個家族歷時近二百年,人才輩出,皆以讀書著述為業,在史學、文學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們不僅在廬陵受到人們的敬重,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在中國史學史上都有一定的影響,不愧於“史學世家”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