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椅
起源於唐代的傳統傢具
圈椅,拼音為quān yǐ,是一種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的椅子,造型圓婉優美,體態豐滿勁健。圈椅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
靠背和扶手接連成半圓形的椅子。《紅樓夢》第十四回:“只聽一棒鑼鳴,諸樂齊奏,早有人請過一張大圈椅來,放在靈前。”《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那女子進房去,先將門上的布簾兒高高的吊起來,然後把那張柳木圈椅挪到當門。”
圈椅起源於唐代,圈椅最明顯的特徵是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造型圓婉優美,體態豐滿勁健,是我們民族獨具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而另一種中國傳統的椅具:交椅,便是有圈椅與胡床的變化融合而來。
圈椅造型為上圓下方,外圓內方。暗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乾坤之說,乾為天為圓,坤為地為方。而外圓內方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崇尚的一種品德,雖在處事上有所圓滑但卻內在有所堅持。
根據宋人或明人的版畫所繪製的客廳譜圖(如明朝出版的西遊記所配版圖)當時的客廳大多沒有固定座椅與位置。通常見客時才會根據客人所處地位的高低,或者關係的親疏設置座椅。主人一般坐交椅或圈椅並在後背的位置上設置一塊屏風,尊貴或親近的客人才會得到交椅或圈椅的待遇。次一級的便是沒有扶手的交椅,在次一級便是普通的靠背椅,在次一級便是沒有依靠的圓墩或板凳。一直到明朝後清初時期,才形成我們所熟知的廳堂布局。
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圓材較為協調。圈椅大多採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組簡單的紋飾或透空。背板都做成“S”或“C”形曲線,是根據人體脊椎骨的曲線製成的,為明式傢具科學性的一個典型例證。
宋朝其時蔡京為宰相兼太師,一日坐圈椅之上頭部後仰之時頭巾掉落。屬下一官員為拍其馬屁而製作一種椅背高起而略帶后卷可以撐托住腦袋的圈椅,后稱為太師椅。清朝之後太師椅的叫法混亂,已經不再單單指宋朝所出現的圈椅變種。許多靠背加扶手的椅子都被稱為了太師椅,如今我們在傢具市場如果要購買太師椅,那麼早已不是最早的形制了。
至清朝時期,清人喜愛繁複的雕飾與華美的造型。原本簡約的圈椅也做了大副改觀,加入了透空雕刻扶手與托泥和龜足。使的圈椅出現了一種華貴的風格,因起做法起於清宮所以後世普遍稱為皇宮椅。
圈椅組圖
崇尚質樸之風,不加裝飾,注意材質美,充分運用木材的本身和紋理不加遮飾,利用本質肌理本色特有的材料美,來顯示傢具木材本身和自然質樸特色。
注重線型變化,形成直線和曲線的對比,方和圓的對比,橫與直的對比,具有很強的形式美。以清秀雅緻見長,以簡練大方取勝。
做工精益求精,嚴謹準確,一絲不苟,非常注意結構美。運用卯榫結構,榫有多種,適應多方面結構,既符合功能要求和力學結構,又使之牢固、美觀耐用。
注意意匠美,體態秀麗、造型洗鍊、不善繁縟。注重面的處理,並運用中國傳統建築框架結構,造型方圓立腳如柱、橫檔棖子如梁,變化適宜,從而形成了以框架為主、以造型美取勝的特色,使得明式圈椅具有造型簡潔利落、淳樸勁挺、柔婉秀麗的工藝美。
首先,看椅圈的形狀。圈椅上半身造型是否優美,幾乎是由椅圈的形狀來決定的。一張上品圈椅,其扶手如弓,張弛有度,看了讓人賞心悅目。圈椅扶手是由兩條太極線組成的,末端s處稍細,後背部分略粗,扶手的整體造型及其粗細變化讓人能感受到太極的柔勁。
其次,看靠背板的形狀。傳統圈椅的靠背板都是做成梯形的,上小下大。而且梯形上下兩邊尺寸差距也很講究,一般上下差距在1.7-2.1公分之間,這樣圈椅的靠背板看上去才會給人上小下大的感覺,顯得更穩當。
圈椅的上下身要遵循一定的比例,上身過高會讓椅子顯得頭重腳輕,上身過低則顯得獃滯。如果下身高度不對,人坐上去很容易就能發現。所以,工匠製作圈椅時一般不會把下身的高度搞錯。但上身的尺寸就比較難拿捏了。一般來講,上身的尺寸由鵝脖來決定,按照的尺寸換算,傳統的圈椅鵝脖為22.5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