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米餃

安徽省東至縣的傳統小吃

東至米餃又名蒸米粑,是安徽東至傳統小吃。相傳起源於明朝初年。將秈米蒸至七分熟時,磨成細粉再加入適量的水和成面,然後將肉餡配以新鮮蔬菜做成餡料,包入其中上鍋蒸熟即可食用。

“形如半月色如銀,皮薄綿酥菜作心。油炸清蒸皆味美,原生品質食中珍。”正是用來形容東至米餃的可口經典。

簡介


東至米餃起先叫做蒸米粑又叫秈米粑,這種民間美食起源於安徽省東至縣泥溪鎮朱村村,(朱村村原名蘭溪村,朱元璋日戰鄱陽,夜宿蘭溪,當地的“五馬跑朝”燈藝創建於元末明初,是蘭溪(即現在的泥溪鎮朱村村)居民為了鼓勵朱元璋的部隊而編排的燈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賜該村國姓) 有著非常強的地域性。除了東至,其它地方很難見到。(它作為早點廣泛走進東至城鄉的早餐店也是近十幾來年的事)。

相傳


東至米餃
東至米餃
相傳,當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路過東至,雙方拼殺得昏天黑地,難解難分。相持日久,將疲兵乏,眼看誰也不能取勝,雙方為休養士卒,曾一度訂立“君子協定”:休戰數月,在東至昭潭與鄱陽石門、至德青山橋三地交界處插紅旗為界,雙方互不侵犯(“紅旗界”因此而得名)。朱元璋率部駐紮在紅旗界的營盤山。他不愧是人中之傑。他的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深得當地百姓的擁戴。在日夜操練軍隊、養精蓄銳、等待戰機的時間裡,他苦苦思索影響作戰的諸多不利因素。他認為戰士們經常餓著肚子,長途奔襲作戰,是久戰不勝的主要原因。將士們所帶乾糧通常是飯糰、炒米粉,在東至一代作戰,這些乾糧遇水即壞。為此他找到當地老鄉,希望能做出一種方便可口、水浸不壞的乾糧。昭潭鎮的巧婦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她們將大米淘洗乾淨,放在甑里蒸熟,冷卻晾乾,磨成細米粉,再用開水調和揉勻,將米粉搓成一個個雞蛋大的粉團,中間戳個洞,放入炒好的菜餡,封上口,上蒸籠蒸透。這個類似湯圓狀的最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它越嚼越甜,粑內包有新鮮的菜餡,因而非常可口。它最大的特點是不怕水浸,不易發餿,十天半月都不會壞。平時作戰帶上它非常方便,一頓吃上兩個就飽了。將士們吃了蒸米粑,作戰時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將這種食糧稱之為“仙米粑”。困擾朱元璋的問題,就這樣被紅旗界的村婦們解決了。說起來,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建立大明王朝,也少不了蒸米粑的一份功勞。

如今


從類似湯圓的米粑演變成現在的蒸米粑經過了漫長的過程。外形上,人們後來逐漸改為將米粉團用十指慢慢捏成碗狀薄片,包上餡,做成半月形。這樣的蒸米粑皮薄餡多,比以前的更可口。粑餡的原料現在也很講究。主料一般是選用一種或兩種時令蔬菜如豆角、大白菜、蘿蔔、芥菜,配上小山竹筍乾、香菇丁、粉絲、豆腐、小河蝦、豬肉等。製作粑餡時,先將主料細切成絲,用植物油或豬油將之炒至半熟,然後加入適量的蔥、蒜、姜、醬油、味精、食鹽、辣椒粉等佐料即成。上籠前,籠底用芭蕉葉或粽葉鋪墊,並在一個個粑之間隔上小塊葉片,這樣蒸出的粑不相互粘連,且有股淡淡的清香。少數地方,如東至、龍泉、泥溪等地多以圓形粑為主,還有地方仍保留著當年的製作方法,即將米粉團戳上洞,包上餡搓成湯圓狀。

做法


主料

• 大米粉160g
• 沸水適量
• 輔料
• 五花肉適量
• 粉絲適量
• 胡蘿蔔適量
• 生抽適量
• 鹽適量
• 水澱粉少許

步驟

1.大米粉;
2.加入沸水,邊加邊攪拌;
3.揉成不粘手的麵糰,備用;
4.五花肉切小粒;
5.胡蘿蔔切小粒;
6.鍋中少許底油,放入肉;
7.划散變色后加入胡蘿蔔,炒勻;
東至米餃
東至米餃
8.放入掰碎的粉絲;
9.加入適量的清水、生抽、鹽,小火燜煮;
10.湯汁快收乾的時候少許水澱粉勾芡,至湯汁收干即可,晾涼備用;
11.麵糰分成每個約40g的小份;
12.摁扁或直接壓扁;
13.放上適量炒好的餡;
14.收口包好;
15.依次做好;
16.放入蒸鍋,墊東西防粘;
17.燒開后中火蒸約8分鐘即可。
18.可根據個人口味沾醬油和辣醬。

小貼士

1.麵糰晾涼後會更好操作,做的時候可以手上抹水或油防粘,包的時候正常捏合就行,不需要捏花邊的;
2.粉絲用紅薯粉絲,不要浸泡,浸泡過的話直接切碎放進去一起炒,燜煮的時間會縮短;
3.蒸制的時候注意防粘,我剛好想蒸紅薯吃,就順便切片墊在下面了,可以用屜布或者其他;
4.直接吃很清爽,要是喜歡香點的還可以放到電餅鐺里加少許油煎至兩面金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