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會
低碳社會
低碳社會(low-carbon society)”,就是通過創建低碳生活,發展低碳線濟,培養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文明的低碳文化理念,形成具有低碳消費意識的“橄欖形”公平社會。
"低碳社會(low-carbon society)",就是通過創建低碳生活,發展低碳經濟,培養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文明的低碳文化理念,形成具有低碳消費意識的“橄欖形”公平社會。
隨著低碳經濟在全球持續受到關注,一系列關於低碳的議題也得到了人們的重視。“低碳社會”這一最先由日本學者提出的概念逐步成為高層乃至民間矚目的焦點,嚴格意義上的低碳社會概念在學術界還沒有被系統性地提出。簡而言之,低碳社會就是一個碳排放量低、生態系統平衡、人類的行為方式更加環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一項我等的社會遠景,代表了一種新的社會景象,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內在已知的。在全球性環境問題得到重視的今天,發展低碳經濟、走向低碳社會已逐漸成為共識。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早在189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阿雷利烏就曾預測;化石燃料燃燒將會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這一預測在今天得到充分的驗證。自18世紀中葉西方興起工業革命起,人類開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氣象觀測和科學研究表明,175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為280ppm,2005年增加到了379ppm;與之相應的,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56~0.92℃,預計在21世紀氣溫將繼續增加1.1~6.4℃。另外,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 Panel on Chimate Change,IPCC)發布的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在過去的100年中,由二氧化碳等氣體造成的溫室效應使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3~0.6℃;他們以90%的可信度認為,近50年來的氣候變化主要是人為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造成的;並預測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升高1.8~4.0℃。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全球氣候變暖的後果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退化、自然災害頻發,將深度觸及農業和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社會是一個極其抽象的概念,其在空間上所涵蓋的範圍也不十分同意。嚴格意義是的“低碳社會”的定義還沒有得到普遍認同,根據英國和日本聯合研究項目《通向2050年的低碳社會路線圖》中對低碳社會的理解,低碳社會應該是這樣一個社會:採取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相容的行動,滿足社會中所有團體的發展需要;為實現全球努力作出公平貢獻,已通過削減全球大氣里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其密度達到一個可以米面危險的氣候變化的水平;表現出高水平的能源效率,使用低碳能源和生產技術;採取與低水平溫室氣體排放相一致的消費模式和行為。
由此可以認為,低碳社會(Low-carbon Society)是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徵、政府公務管理層以建設低碳城市為標本和藍圖的社會。低碳社會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國際大都市以建設發展低碳經濟為榮,關注和重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代價最小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性的舒緩包容。低碳經濟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低碳社會是社會發展模式上的革命。低碳社會是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以後人類經濟發展模式的巨大創新,它要求用盡量少的能源資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來保證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傳統的經濟增長理論強調經濟發展依靠自然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投入,但這樣並沒有考慮碳排放的約束變數。而在未來,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間很可能也將被視為一種有限的自然資源,並成為最緊缺的生產要素,成為經濟發展的約束性因素。
低碳社會的本質要求是提高碳的生產力——每排放單位二氧化碳,減少人類活動的碳排放量,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
其次,低碳社會還是一場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的革命。每一次浪潮都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影響,顛覆了以往的生活模式,低碳浪潮也是在生活方式上的變革。低碳社會描繪了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新型社會形態,低碳社會將引領社會發展新潮流,是人類面臨自己賴以生產的環境日益惡化下的理性思考,反映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訴求。
因此,低碳社會是一種未來社會發展的美好願景,代表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下將分別從經濟、交通、能源、建築、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大致描述低碳社會的雛形。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儘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後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低碳交通是人均能耗和排放都較低的交發展方式,包括公共交通和採用低排放交通工具等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網交通是現代社會重要碳排放來源之一,低碳社會要著力構建低碳化的現代交通體系。因此,一是要大力推進公共交通系統建設,二是努力開發低碳化的交通工具邁向低碳交通。
能源是維持社會健康運轉的“血脈”。低碳社會將依託低碳能源實現社會的有效運轉,低碳能源突出表現為以下兩點: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極大提高中國城市低碳經濟網由於能源效率的低下,今天全世界能源利用所產生的熱能一半以上都被浪費了,沒有被用來滿足能源需求。低碳社會要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將不僅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費,還將是迅速增加的無碳能源使用更加容易。通過改變城市設計,如在減少對汽車的依賴的同時,增加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的作用,可以獲得更多的益處。
二是無碳及可再生能源將發揮重要作用。在現有社會經濟條件下,人類只能逐漸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結構,低碳社會要求大規模減少二氧化碳碳排放,同時需要迅速地使用無碳能源。近兩年,倍受青睞的一項選擇是核能。核能在一些國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今後幾十年裡擴大核能面臨巨大的障礙。更為堅實的無碳能源選擇是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從更長遠的實踐來看,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洋流和熱對流能是另一類巨大的能源。
實施低碳建築,具體辦法是在建築設計上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設計,朝向、通風性能,在屋面、牆體、門窗等建築外圍護結構上使用具有隔熱和保溫性能的材料,在空調等建築暖通設備上盡量使用能耗低的產品,同時充分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資源。
“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儘力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能力,我們應該積極提倡並去實踐低碳生活,注意節電、節水、節油、節氣,這些點滴做起。除了植樹,還有人買運輸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堅持爬樓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煩。但關心全球氣候變暖的人們卻把減少二氧化碳實實在在地帶入了生活。
狹義來講就是指政府體制,要講究高效簡潔。政府下不會有高碳耗能的表面工程,不會有文山會海、迎來送往、上下應酬等不必要的高碳耗能行為。廣義來講,低碳政治是講究以人為本,謀求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相統一、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和極端生態中心主義,追求可持續發展和公平公正的政治。
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就是認識到人是自然系統的一部分,也是具有特殊能動性的部分,我們要在今後的發展中,摒棄與天爭利的觀念,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具體來講就要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珍惜自然,敬畏生命,追求高效簡潔的生活方式,用最小的社會成本獲得最大化的社會與個人收益。
社會結構向“橄欖形”的公平社會過渡。在一個生存方式兩極化的社會裡,是不利於解決屬於共同性面對的問題,反而會激化“生存排放”與“奢侈排放”的矛盾。像丹麥、瑞典等西方福利型國家的經驗表明,社會越公平,越容易造就一個環境友好型社會,社會結構越合理,越能把低碳價值觀深入推廣下去。如在哥本哈根,政府大力修建自行車道,限制豪華型轎車的車道,這樣的政策能執行下去,就是因為社會結構屬於中等階層為主體的“橄欖形”社會。同樣,在日本,電動車及小排量車越來越受歡迎,也是由龐大的中低階層的力量所決定的。
低碳社會的人際性,決定了個人和組織在適應並推動低碳社會中的關鍵作用。基於個人的公民精神和社會責任,是提高節能意識和環保意識的基礎,而各類社會組織則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從發達國家的社會經驗看,社區及NGO等社會組織,往往在推動低碳社會進程中發揮無法替代的作用。在日本,社區設置能源管理員,追蹤和分析居民消費能效,並及時進行針對性輔導,大大提高了市民低碳消費意識。這些能源管理員,均經過正規培訓和嚴格考試,預計到2020年,日本將有數十萬人從事這一職業。
低碳社會建設的三個立足點:
一是創新。創新是實現低碳社會的根本選擇,不僅包含技術的創新,更重要的還是創新和管理模式上的創新。
二是協同利益。倡導協同利益就是要團結社會各團體力量,有效地整合各界利益,共同為建設低碳社會出力。
三是可持續性。這是低碳社會的落腳點,低碳社會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全新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實現可持續包括制定長期遠景、避免路徑效應和修正市民偏好。
人們常常理所應當地認為,環境質量和社會經濟兩者之間必然有所權衡。然而,一個關於低碳社會的重要結論是:實現發展目標的途徑可以是氣候環保型的,可持續發展可作為應對氣候挑戰的動力,不考慮利弊的權衡,發展可以通過技術和制度創新、國際和區域合作、有針對性的技術和投資流動來應對氣候等環境問題,並努力使利益相關者利益一致。
2、企業加強技術創新,開發低碳技術。
3、科研院所——理論創新和技術突破的中堅。研究機構在其中要突出兩點:一要進行理論創新,對低碳社會進行全方位的研究,理論創新要先於實踐創新。二要進行技術創新,研製新的技術以代替現有的技術。
4、新聞媒體積極宣傳,培養公民碳意識。
5、公民轉變行為方式,踐行低碳生活,實行可持續的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