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研究院

生活方式研究院

生活方式研究院,全程“北京大學生活方式研究中心”,與2010年11月10日在北京大學博雅酒店大學堂正式掛牌。

“中國最新銳的時事生活周刊”——《新周刊》雜誌社與學界素享盛譽的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聯手發起的針對生活方式研究的跨界新型研究平台。

新周刊》和《香格里拉》雜誌將通過推出《生活方式研究院》特刊,將研究成果予以出版、傳播。

出版背景


生活方式研究院與北京大學博雅學堂掛牌成立
生活方式研究院與北京大學博雅學堂掛牌成立
2010年11月10日“生活方式研究院”於北京大學掛牌,11月19日早,雲南澄江,于丹被禮聘為首席研究員,撫仙湖悅椿度假酒店被確定為生活方式研究院的第一個研究基地,11月19日晚,生活方式研究院啟動之後的第一個活動——2010年酒店魅力排行榜暨生活方式論壇盛大舉行,詩人于堅被禮聘為研究員,藝術家楊麗萍與歌手李健被禮聘為“生活方式研究院”推廣大使。
2010年11月10日,正是北大銀杏鎖深秋”的金黃季節,從北大博雅酒店大學堂望出去,庭院里草青葉黃,陽光燦爛,在落地玻璃窗的內側,一個跨界新型研究平台——“生活方式研究中心”正式啟動了。這是由發現和命名“生活家”這一著名概念的《新周刊》和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聯合創立的。
2010年11月19日早,美麗的雲南澄江撫仙湖畔。在兩位聯席院長張頤武先生和封新城先生的共同見證之下,著名學者于丹被禮聘為“生活方式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員,撫仙湖悅椿度假酒店被確定為生活方式研究院的第一個研究基地。是日晚,生活方式研究院參與的第一個社會活動——2010年酒店魅力排行榜暨生活方式論壇於悅椿度假酒店地下游泳池畔華麗揭幕。詩人于堅被禮聘為研究員,藝術家楊麗萍與歌手李健被禮聘為“生活方式研究院”推廣大使。“生活方式學”成為現實。
作為中國“最新銳的時事生活周刊”,《新周刊》以創造概念、總結社會趨勢、引領話題流向而獨立於中國期刊之林;而素享盛名的北京大學,是中國乃至亞洲學術界最重要學府之一,在人文社科方面有非常強大的治學力量。
《新周刊》與北大聯合創辦生活方式研究中心,將通過一系列課題研究,整合學界與社會資源,使之成為國內獨樹一幟的研究機構和話語平台。與此同時,雙方將通過《香格里拉》雜誌推出《生活方式研究院》特刊,將研究成果予以出版、傳播。

生活方式學


“我們的一個小野心,就是創立一個生活方式學。”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封新城說,在創建過程中,還會與國外的機構或智庫合作,因為“當今中國人正在喪失自己的生活方式,大量的照搬和抄襲國外人的生活”。
張頤武作為北大方面派出的聯席院長,在啟動儀式上,著重從人文角度闡述了生活方式研究的前提:她迎合著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化,中國人對幸福感的關切越來越強烈,大家對找到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需求加大,為了滿足這種解決貧困之後的渴望,幫助大家生活方式的轉型和結構調整
啟動儀式由央視著名主持人王凱主持,會場如一個小課堂。包括如鳳凰衛視中文台執行台長劉春新浪網全球副總裁、總編輯陳彤、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李栓科、《財經》雜誌主編何力、《中國周刊》總編輯朱學東、藝術家岳敏君、歌手李健在內的傳媒老總和意見領袖,都整整齊齊坐在課桌前,彷彿回到純真年代。
從溫潤的南方趕來的《新周刊》主管單位、廣東出版集團總經理杜傳貴,作為《新周刊》主管方的領導,談了自己對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解和支持,北京大學派出的陣容同樣強大,北大黨委副書記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楊河、北大副秘書長趙為民、北大社科部常務副部長肖群、北大著名教授溫儒敏、北大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頤武等也分別闡述了對生活方式的理解

研究方向


如果說9天前的北大掛牌儀式解釋了“生活方式學是什麼”的話,11月19日移師雲南澄江撫仙湖畔召開的生活方式論壇則徹底解答了“生活方式研究院研究什麼”的課題。
這一天早上,著名學者于丹被禮聘為生活方式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員,撫仙湖悅椿度假酒店被確定為首個研究基地,這一天晚上,著名詩人于堅被禮聘為研究員,著名藝術家楊麗萍與歌手李健被禮聘為推廣大使。
從廣東遠道而來的《新周刊》主管單位,廣東省出版集團董事長王桂科向生活方式研究院的成立表示了祝賀,他相信,今後還會有更多的學者與各界精英成為研究員。著名學者于丹也表達了對《新周刊》、對北京大學、對“生活方式研究院”的感謝之情,她繪聲繪色地講起了自己身邊的三位生活藝術家:某計程車司機、星雲大師與自己5歲的女兒。
藝術家楊麗萍與李健也對“生活方式學”表示了強烈興趣,他們更表示,接下來將以推廣優質生活方式為己任,呼籲大家回到內心,回到人類最原始的天真狀態。
生活家們看“生活方式研究院”
生活方式是一個值得放在全球化視野下研究的問題,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時尚和消費潮流對人們精神的巨大影響,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存在的溝通困難等,都值得人們共同探索和總結。
——北大黨委副書記、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楊河
由《新周刊》和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聯手創立的“生活方式研究院”更將成為《新周刊》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筆,著名學者于丹更被禮聘為生活方式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員。今後還會有更多的學者與各界精英成為研究員。
——廣東省出版集團董事長 王桂科
北京大學與《新周刊》雜誌因為生活方式研究中心的成立而走到了一起。一家是最富盛名的學術研究機構,一家是最新銳的平面媒體,兩者的強強結合,將一定會產生豐碩的學術成果與卓越的社會影響力。研究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演變,更是前所未有的創新之舉。
——廣東省出版集團總經理 杜傳貴
的確,生活方式研究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和類別,是社會人文學科的前沿領域。它涉指到人類學、社會學、行為學、消費學、大眾文化和心理等跨學科。蓋因“一切歷史的演進都可歸結於生活方式的演進”,生活方式研究中心的成立能獨創性地改變“生活方式”無學的局面。同時,實現對當代中國生活方式演進的趨勢研究、潮流總覽、社會剖析和文化探討。
——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 張頤武
也許大家會問生活方式研究院研究的是什麼,在我個人的理解中,就是研究生活方式,就是要理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物質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通過這些生活方式的研究,我們要樹立生活家們優質和健康的生活觀,價值觀。這是一個可以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學院,我們想搭建一個好的平台,構建對生活質量、品質認證的價值體系,以此來提升中國人的快樂指數。
——《新周刊》執行總編、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 封新城
研究生活方式的目的是為了有品質地生活,希望在我們美好的大自然裡面,有美好的各種酒店,有非常美好的居住環境讓我們好好地生活在地球上。
——著名舞蹈藝術家、生活方式研究院推廣大使 楊麗萍
我們研究各種各樣的形態,但是我今天第一次覺得我們要研究生活。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沒有文化的生活方式是一個沒有動力的生活方式。現代化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我們既應該朝現代化的方向走,但是我們也尊重不同人的生活方式。
——著名雲南詩人、生活方式研究員 于堅
辛亥革命到現在,過去一百年來,我們中國人其實幹了兩件事情,一件叫破壞,一件叫建設,破壞這件事情大家都幹得比較齊心、到位,該破壞的基本上都沒留下,但是在建設這件事情上,好像從一開始就在邏輯上存在問題。因為我們一開始先建設國家、制度、社會、主流文化,最後才想到建設生活,歷史上的“新生活運動”好像也是不了了之。所以,一本嶺南雜誌《新周刊》和北京大學聯合研究生活方式,偉大意義就在於我們對生活的建設終於回到正確的邏輯上:先建設生活,然後才去建設社會、體制、國家和主流文化。
——《財經》雜誌主編 何力
我今年去了四個國家,俄羅斯、巴西、印度、朝鮮,坦率說從GDP來說都不如中國,除了朝鮮,其他三個國家的快樂指數一定比中國高,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宣傳和教育出了問題,我們看到的都是勵志成功的書,很少關注普通人的日常快樂,我們過於喧囂浮華,過於關注經濟,連老二都不甘於做,每個人也不甘於人後,所以每個人也都不是很快樂。
——鳳凰衛視中文台執行台長 劉春
《新周刊》首創了很多概念,像飄一代、第四城,這本身就是對生活方式的一種總結和發展,這次聯合北京大學創立生活方式研究院,是在報道概念的層面上,去更深處挖掘學術意義上的東西,從理性的學術的角度,系統地發展他創造和發現的新概念。我相信中心的成立為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並且指導和倡導一些新的生活形式,在這方面,新浪網和新浪微博非常願意做出應有的貢獻。
——新浪網資深副總裁、總編輯 陳彤
生活方式研究應該包括文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甚至經濟學。這是一個多學科雜糅的新型研究項目,以後可以利用這個平台,整合很多學術上的資源,促進這個新鮮課題有所推進。
現在是一個傳媒非常強勢的年代,介入了每個人的生活,這種力量你躲避不了,我曾問過北大新聞學院院長,現在有無人研究傳播倫理學,好像沒有。現在牽涉到一個問題,我們這個傳播時代,過於切入我們的私生活了。我們研究中心應該也可以關注下這個問題。
——北大中文系教授 溫儒敏
我們在往前走的時候,有時候速度可能很快,但是忽略了方向,也許回歸本體,回歸內心,去研究我們的生活,研究我們的心,找到我們需要的方式,不在乎是不是其他人也需要的快樂,而是我最喜歡的生活方式,更重要一些。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王凱
我自己感愜意的地方,不是坐在某個飯桌上,賺了多少錢,不是住在哪個豪華酒店,而是開著我的小黑車,到處走走玩玩。我自己的興趣是在山裡,冰川里,叢林里,那是我最感自豪的生活方式。我對未來戶外出行行走,充滿信心。室內的中國人的生活,基本上已經開採得差不多了,以後中國人的生活是在戶外。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 李栓科
中國人這30年突然爆發了,是不是現代化就是我們唯一的生活方式呢?突然有錢了,怎麼樣來解決我們的生活方式反而成了難題。
——劉旗輝(《商界》雜誌創始人、商界傳媒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