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公哲
熊公哲
熊公哲,民國紀元前十七年(1895)夏曆八月初三日生於江西奉新縣之岡霞村。世傳令德,望重鄉閭,考謇修公,*余太夫人,先生昆仲三人,序次居幼。時當清季,新張學制,謇修公首創建賢小學於縣城。先生幼時嘗就讀於此,日誦千言,善屬文。業師余介卿孝廉,宿儒也,奇其才,備加獎掖,由是益發奮為學。
年十五,負笈南昌,考入江西最負盛譽之私立心遠中學,深受校長熊純如之器重。民國八年(1919),樞府以高等文官考試為掄才大典,時人咸擬於遜清之禮部會試,逐鹿者皆南北之菁英。先生時方肄業北京大學,姑且一試以自驗其學。及榜發,獲雋,論者詫為異數,而先生之名則哄然以聞矣。
當是時也,歐風東漸,國論一新。一二才辯之士,方倡為文藝革新之說,甚而非忠非孝,英彥俊髦,莫不從風而靡。先生不驚不惑,屹然抱道自固,未嘗屈己以從,惟與劉申叔、張爾田諸先生,相互切磋於群言紛雜之中,窮研經史百家之學;又私從林琴南、馬通伯、姚仲實及其弟叔節老宿問古文法。嘗謂:“丈夫讀書,舉手投足,當指天下萬世而為期,一時之晦塞,終身之寂莫,所甘心焉。且自昔荊榛之中,蕭艾彌望之壤,必有一二芳草茁乎其間,以搘柱之。”其志趣蓋可知也。
民國十年(1921),先生自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后,曾執教鞭於華北大學及中國大學,旋以心遠熊校長將中學擴充為大學,應邀回南昌任教席。於時任教其間者,余仲詹以訓詁,汪辟疆以詩,王曉湘以詞,先生以諸子,時稱“江右四子”,名動京師,而先生之年最少。至語及古文,則於先生咸斂手推服,無異詞焉。每升講席,懸口傾腸,引經據典,辯若建瓴,詞同炙課,聽者無不帖然傾服。心遠大學於民國十五年(1926)后,因財務困難停辦,先生繼續任教於心遠中學及省立南昌第一中學、第二中學。曾一度出任第一中學校長。
先生治學至勤,昧爽即興,孜孜焉惟恐日力之不足,冬日早起自課,常須秉燭,亘數十年如一日,故能精進不已。士林既尊若山斗,輒敦請作專題演講。溯自民國十年(1921)以來,及門弟子,數以萬計,濟濟多士,或以才學著稱,或以事功見長,蔚為人倫模楷,廊廟棟樑。昔者,扶風帳前多出名儒,河汾門下咸登顯仕,千載以來,傳為美談。以今方昔,異代同榮,懿與欠盛哉。
先生之為學也,早歲沈浸於翰藻,既長則寢饋於丙部,繼而泛濫於程、朱、陸、王之學。三十以後,涉世漸深,更嘗漸夥,乃專究洙泗源流,舉凡辭章也、諸子也、向所兀兀以傾其心力者,必於儒取衷焉。1984年,先生裒輯平生闡揚孔孟大道之學術論文為一集,名曰《仰止詹言》,此書後改名為《孔學發微》。其中重要主張有二:一論“魯教與齊教”之不同,一論“孔子非儒”。二者皆發前人之所未發,直究真源,獨抒己見。先生以為“魯教”主“義內”出於姬旦,“齊教”主“義外”源於太公。至謂“孔子非儒”乃以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要非儒學一門所能盡賅。儒為九流之一,如傳經之子夏,斯為儒矣。此類論文,均曾先後發表於《孔孟學報》。
除《孔學發微》外,其著作已出版者有《荀卿學案》與《王安石政略》,均由商務印書館印行。已整理尚未付印者,尚有《果庭文錄》及《果庭讀書錄》、《韓非學》、《果庭詩詞錄》及《果庭聯語》。
著有《荀卿學案》、《王安石政略》、《高中國文教學備考》、《孔學發微》、《果庭讀書錄》及《果庭文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