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坊

1910年建於武漢的建築

咸安坊,位於武漢市南京路與勝利街交界處,由漢口棉花巨賈黃少山興建,是武漢市確定的歷史優秀建築。

歷史


咸安坊屬民國早期里坊式住宅建築群,1910年以後建成,為漢口有代表性的高級里分住宅區。全坊有兩層磚木結構石庫門式住宅20餘棟。
作為國內保存最完好的石庫門建築群,咸安坊在我市現存的10處被作為優秀歷史建築加以保護的里份中,是唯一享受“一級保護”的特保兒,當年這裡曾是高級住宅區,居住著洋行職員、實業界人士、富商及當紅藝人等社會各界名流,如輪船巨頭盧作孚、葯業大王陳太乙、漢劇大師陳伯華都曾居住於此,其規模和建築特色均體現了那個時代的開發、設計、施工一流水平。
坊口的一堵牆上那塊由“武漢市人民政府”“1993年7月”所立的“優秀歷史建築”黑色金字大理石碑仍在,碑文主要內容為:咸安坊屬民國早期里坊式住宅建築群,1910年以後建成,由興漢昌等4家營造,為漢口有代表性的高級里份住宅區,坊內交通分為主巷、次巷和支巷,規模較大,全坊有兩層磚木結構石庫門式住宅20餘棟。
棉花大王建起咸安坊
1915年初春,漢口英租界邊緣,一塊蒿草叢生、水塘交錯的無名之地上。商人名叫黃少山,剛剛在監利老家賣掉棉花廠,舉家來漢口打拚。
這位34歲的鄉下棉商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買地,蓋一批高檔住宅,賣給附近洋買辦和華人白領。他的這一想法仿照的是上海流行的石庫門居民區的操作模式。
黃少山建起的第一套樣板房面積為255.5平米,上下共有三層,前後有天井,客廳裝有四扇華麗的落地彩色玻璃門,配上暗紅色的磨石地板,既實用又洋氣。樣板房一建成就受到眾人青睞,於是又蓋了第二棟、第三棟……
他為這片小區取了個吉利的名字“咸安坊”,寓意富貴咸安。5年後,當時的地皮大王劉歆生將太平路買下,鋪成柏油馬路,改名為歆生路,漸漸的,這裡成了漢口的商業中心;後來,咸安坊的旁邊又添了同仁里、德永里、啟昌里,四個里巷合成了一條長320米、寬6米,東南口通鄱陽街,西北口通勝利街,巷道縱橫交錯,擁有64個門牌號的漢口頂級住宅區。
那套樣板房,黃少山留給了自己,它就是咸安坊15號。
…………………………………………
【咸安坊居住著來自社會各界的白領、名流。鬱鬱蔥蔥的林陰小路、衣著光鮮的新潮男女、迷人的音樂和浪漫的愛情,大漢口的精華在這裡濃縮。】
大漢口的花樣年華
那是一段大漢口的花樣年華。提起咸安坊和大漢口的往事,92歲的范亞維老人感慨萬千。
范亞維的父親范熙壬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17歲那年,跟隨父親走南闖北的她第一次回到武漢,立刻被美麗和充滿活力的大漢口所吸引。
鬱鬱蔥蔥的林陰小路、浪漫迷人的輕音樂、衣著光鮮的新潮男女,咸安坊里的種種景色,構成了范亞維老人最美好的回憶。在這裡,她認識了大自己4歲的張世模,音樂讓他們找到了共同語言,並攜手終身。
那時候,她和愛人經常從咸安坊旁邊的林陰小路漫步,到江漢路唱機行淘唱碟——京劇名角的演唱、周璇流行歌曲,以及外國輕音樂,令她陶醉。
咸安坊見證了大武漢的榮辱興衰。建國前,咸安坊居住著來自社會各界的白領、名流。他們當中有洋行和銀行職員、有實業界人士和富商,以及當紅藝人等,輪船巨頭盧作孚、葯業大王陳太乙、漢劇大師陳伯華都曾居住於此。
在咸安坊15號旁邊有一個叫芙蓉宮的會所,規模不大,但內部裝修奢華,配有傭人和保姆,專門為漢口富商巨賈和政界要人聚會聊天提供服務,是漢口最高檔的會所之一。
“鋼窗(金屬窗戶)蠟板(打蠟的木地板)”是咸安坊“高級身份”的象徵。3月15日中午,咸安坊的老住戶、82歲的胡石橋老人指著門口的雕花鋼窗激動地說,這裡所有臨街的窗戶都是鋼製的,所有的房間都鋪有木質地板,過去的住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給地板打蠟,使地板始終光潔如鏡。

拆除


記者先後向江岸區和武漢市房產局求證:得到的明確答覆為:不是拆除,是“騰退”,再進行整體保護性修繕。拆除的部分建築物,是後來搭建的建築。
江岸區政府有關部門表示:咸安坊已納入歷史文化街區青島路片區的改造,但里份內的優秀歷史建築將悉數保留,“整舊如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