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區

湖北省武漢市轄區

江岸區,隸屬於湖北省武漢市,位於長江北岸、武漢市的東北部,東鄰黃陂區,南隔長江與武昌區和洪山區相望,西沿江漢路、三眼橋路與江漢區接壤,北接東西湖區,是武漢七個中心城區之一,中共武漢市委、武漢市人民政府、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和武漢市政協委員會所在地,總面積70.25平方千米。

江岸區是漢口的核心組成部分,曾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是中共中央武漢舊址和武漢國民政府舊址所在地。位於江岸區沿江地帶的漢口租界是規模僅次於天津和上海的列強在華第三大租界區。自1861年漢口開埠起,先後有英、俄、法、美、德、日等20國在此設立領事館。江岸還是二七大罷工發源地,擁有許多“紅色文化”舊址,境內漢口江灘為亞洲最大的濱江公園。

2016年,江岸區戶籍人口71.11萬,常住人口100萬。2018年,江岸區下轄16個街道、1個社區。2017年,江岸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73.60億元,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分別為19.6%和80.4%。

歷史沿革


咸豐十一年(1861年)以前,今江岸是漢口鎮下游的一片空曠地。
解放大道
解放大道
咸豐十一年(1861年),江岸開埠通商,、德、、日等國先後在轄區內開闢租界,轄區上自江漢路沿中山大道、下至劉家祺路,再由江漢關到劉家祺路江邊,沿江長3600米、面積約2.2平方千米的範圍成為租界區。之後,各租界還陸續擴界和越界,租界不斷擴大。先後有十七個國家到江岸經商、設廠、傳教、辦學,建有眾多的洋行、銀行、工廠和碼頭,代表中國官僚資本利益的銀行及錢莊也設在租界內外。江岸成為武漢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租界時期,電燈、電報等近代公用市政設施首先在江岸區開始出現,江岸區成為武漢城市近代化的起點。
同治三年(1864年),今江岸始設大智坊。
20世紀初,京漢鐵路、長江航運在北岸設江岸車站和江岸碼頭,今江岸通稱江岸地區。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廷急令北洋軍南下“剿辦”。為捍衛首義成果,1911年10月18日,江岸地區劉家廟車站(即江岸車站)爆發了慘烈的陽夏之戰。此役雖以失敗告終,然而將清軍主力死死拖在湖北長達四十日之久,為各省獨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長江以南地區全部被革命軍佔據,與清政府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清政府在華統治呈現土崩瓦解的狀態。
民國十二年(1923年)2月4號,京漢鐵路總工會宣布實行全路大罷工,京漢鐵路全線2萬名工人相繼罷工,全國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二七”大罷工開始。罷工持續了三天,慘遭軍閥吳佩孚的武力鎮壓,35名工人犧牲,200多名工人受傷,釀成著名的“二七慘案”。
江灘夜景
江灘夜景
民國十六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江岸召開了中共黨史上著名的“八七會議”。糾正和結束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中國革命進入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槍杆子里出政權”的著名思想,給正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各租界被全部收回,先後改為特別區。
1949年武漢解放以後,在原中山、大智、漢景、和平四區部分轄區基礎上成立江岸行政區。
1953年,江岸區人民委員會成立。黃陂部分區域划入。
1968年,江岸改設為二七區。
1980年,江岸區復立,屬武漢市轄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江岸區位於長江北岸、湖北武漢三鎮漢口一方的東部,東鄰黃陂區武湖街道,西沿江漢路、三眼橋路與江漢區接壤,南瀕長江與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天興鄉隔江相望,北接東西湖區;東西最大距離13.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7.4千米。區境總面積70.25平方千米,中心位置位於北緯30°36′8.05″,東經114°18′14.98″。

地形地貌

江岸區地處長江中游沖積平原區,地勢平坦開闊,相對低洼,無明顯山丘和高地,全境平均海拔22.9米。

氣候特徵

江岸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富水豐,雨熱同季,冬冷夏熱,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動態變化不大。年平均降水量1224.2毫米,年平均氣溫16.3℃。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江岸區境內地表水資源充足,主要的河流有長江、府河朱家河黃孝河,湖泊有后湖、換子湖、塔子湖等。

土地資源

2015年,江岸區耕地總面積0.50千公頃,其中水田0.02千公頃,旱地0.35千公頃。

植物資源

江岸區境內植物區系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的江漢平原植被片,植物種類較多。20世紀80年代以後,因環境布置和城市美化的需要,引進大量植物新品種。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江岸區下轄16個街道、1個社區。江岸區人民政府駐六合路1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420102002000大智街辦事處
420102003000一元街辦事處
420102004000車站街辦事處
420102005000四唯街辦事處
420102006000永清街辦事處
420102007000西馬街辦事處
420102008000球場街辦事處
420102009000勞動街辦事處
420102010000二七街辦事處
420102011000新村街辦事處
420102012000丹水池街辦事處
420102014000台北街辦事處
420102015000花橋街辦事處
420102016000諶家磯街辦事處
420102017000后湖街辦事處
420102018000塔子湖街辦事處
420102400000百步亭花園

人口民族


2018年(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9月30日),江岸區出生8844人,男孩出生4624人,女孩出生4220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9.57(市目標值為控制在110以內)。江岸區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達79.38歲,男性76.64歲,女性82.28歲。全年死亡5955人,其中男性3381人,女性2574人;粗死亡率8.03‰,人口自然增長率3.5‰,全區人口老年係數14.38%;共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3060人,管理率80.76%。
2021年5月28日,武漢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江岸區常住人口為965260人。

政治


馬澤江:武漢長江新城管委會主任(副市級)、黨工委副書記,江岸區委書記
張忠軍:江岸區人民政府區長
祁 琳:江岸區委常委、區人民政府常務副區長
葉曉飛:江岸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司徒毅:江岸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熊 俊:江岸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朱功偉:江岸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蔣志耕:江岸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截至2020年初)

經濟


綜述

2017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3.60億元,可比價增速為7.6%,總量連續兩年保持中心城區第三位。全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862.79億元,可比價增長7.8%。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分別為19.6%和80.4%,實現現代服務業增加值581.43億元,可比價增速為8.4%,高於地區生產總值增速0.8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7.4%。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56.04億元,同比增長10.0%,較去年提高14個百分點,總量、增幅居中心城區第一和第六位。從投資規模看,重大投資項目引領作用明顯,5000萬元以上在庫、在建、在售投資(含房地產開發經營)項目178個,完成投資499.24億元,佔全社會投資比重達到89.8%。從投資組成看,完成500萬元以上城鎮投資226.66億元,增長82.2%,較去年提高16.2個百分點;完成房地產開發經營投資329.38億元,下降13.5%,低於去年16.2個百分點。
財稅收支
2017年,全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87.54億元,同比增長11.3%,較去年下降2.1個百分點,總量和增幅均居中心城區第三位。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1.15億元,同比增長9.8%,較去年下降4.8個百分點,總量居中心城區第三位,增幅居中心城區第五位。其中,稅收收入99.88億元,增長11.6%,較去年下降3.3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5年,江岸區農林牧副漁總產值307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速度同比2014年增長-8.6。其中農業2424萬元,漁業597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56萬元。農業投入:農村用電量492萬千瓦時,化肥施用量103噸,塑料薄膜使用量25噸,農用柴油269噸,農藥使用量8噸。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江岸區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35.47億元,同比增長8.6%,較去年提高8.4個百分點,居中心城區第五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93.7億元,同比增長6.5%,比上年同期提高3.3個百分點,居中心城區第三位。3家重點企業表現良好,共完成產值56.26億元,同比增長60%,拉動全區工業增長7個百分點。全區九大行業產值超億元,其中六成增速超過10%,排在前三的分別是工藝美術品製造業增長120.3%、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47.5%、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22.4%。
2017年,江岸區27戶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增加值93.7億元,同比增長6.5%,增速高於上年同期3.3個百分點,居中心城區第三,位次與去年持平;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35.47億元,同比增長8.6%,增速高於上年同期8.4個百分點,居中心城區第五。全區九大行業產值超億元,其中六成增速超過10%,分別是:工藝美術品製造業增長120.3%;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47.5%;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22.4%;石油加工業增長19.8%;汽車製造業增長17.9%;金屬製品業增長14.9%。在這六個行業中,輕工業產值比去年增加16.93億元,拉動全區產值增長5.6個百分點;重工業產值增加5.8億元,拉動全區產值增長1.9個百分點。三大重點企業表現較好,產值同比分別增長120.3%、19.8%、20%,共完成產值56.26億元,同比增長60%,增速高於區屬工業26.4個百分點,高於全區工業51.4個百分點,產值較去年增加21.11億元,拉動全區工業增長7個百分點。全區22戶規上工業民營企業發展較快,共完成產值46.12億元,同比增長46.7%,產值較去年增加14.68億元,產值貢獻率44.7%。增速較上年提高74.8個百分點,高於全區增速38.1個百分點。
建築業
2017年,全區建築業企業累計完成總產值566.04億元,同比增長20.3%,高於全市平均水平4.7個百分點,總量和增幅居中心城區第三位;累計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00.06億元,同比增長17%,較去年同期提高10.1個百分點,總量和增幅居中心城區第三位。重點企業支撐作用顯著,全區共有4家企業建築業產值超十億元,佔全區建築業產值比重達93.4%。外省市場繼續拓展,在外省完成產值463.86億元,同比增長25.7%,佔總產值的85.4%,同比提高7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江岸區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8.34億元,同比增長10.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比全市平均水平略低0.2個百分點,社零額總量和增幅均位居中心城區第四位。批發和零售業完成銷售額2684.00億元,同比增長12.6%,高於全市水平0.4個百分點;住宿和餐飲業完成營業額113.43億元,同比增長14.6%,低於全市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限上商業實現零售額297.45億元,同比增長3.2%,總量佔全區零售總額的比重為45.2%;限下商業實現零售額360.89億元,同比增長16.7%,總量佔全區零售總額的比重為54.8%。其中,限下商業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6.8個百分點,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9個百分點。限上四大主體行業全部實現正增長。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5.8%、13.4%、7.8%和2.0%,四大行業的零售額同比增長12.4%、9.9%、8.2%和7.8%。其中,批發業增勢最好,銷售額和零售額增幅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分別高於全區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和10.2個百分點。限上批發和零售業20類零售商品同比趨勢呈12升8降。傢具、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通訊器材、體育娛樂、書報雜誌類商品零售額均實現高速增長,同比增長277.8%、55.1%、51.2%、39.9%、21.1%。限上住宿和餐飲業客房收入和餐費收入同比增長15.4%和8.3%。旅遊飯店和一般旅館營業額同比增長12.8%和7.1%。其中,五星級飯店全年的經營增速始終保持領先,營業額同比增長15.8%。正餐業和快餐業收入同比增長4.2%和9.1%。限上銷售額和零售額總量前十位的企業實現銷售額458.73億元和零售額128.00億元,同比增長16.2%和5.8%,高於全區平均水平3.6個和2.6個百分點。
對外貿易
2017年,全區完成招商引資總額735.53億元,同比增長51.5%,較去年提高23.3個百分點,總量和增幅分別居中心城區第一、第二位。實際利用外資54371萬美元,同比增長48.1%,較去年提高27.9個百分點,總量居中心城區第三位,增幅居全市各城區第一位。外貿出口總額81.78億元,同比增長10.5%,總量居中心城區第一位,增幅居中心城區第五位。
旅遊業
2017年,全區文化娛樂旅遊業規上企業40家,實現營業收入24.3億元,占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比重49.9%;增速達28.6%,高於去年同期20.7個百分點,拉動其他營利性服務業增長11.1個百分點。
金融業
2017年,全區實現金融業增加值264.47億元,佔GDP比重達24.6%,較去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繼續發揮全區經濟重要的龍頭帶動作用;金融業稅收增幅為85.5%,比金融業總量與我區相當的江漢區高27.2個百分點、比武昌區高6.0個百分點,居中心城區第一位。

交通


2016年,江岸區輕軌1號線延長線、地鐵2號線、地鐵3號線、武孝城際鐵路開通運行,地鐵6號線即將通車,在區內設置站點24個。建成微循環道路80條,總里程33千米。
沿江大道
沿江大道
江岸區水陸空運輸便捷,緊鄰長江,長江二橋、二七長江大橋、天興洲長江大橋、長江隧道等“三橋一隧”溝通大江兩岸,亞洲第一大內河武漢客運港、漢口火車站、武漢國際機場、陽邏深水港、京珠——滬蓉高速公路交匯點毗鄰周邊,天興洲長江四橋、武漢中環路、金橋大道不日興起。沿江、中山、解放、建設及發展等五條主幹道與沿江平行;江漢步行街、南京路、大智路、一元路、三陽路、黃浦大街與沿江垂直,武漢迎賓大道——天梨路暢達便捷,新榮客運中心將建成為武漢長江北岸最大的交通樞紐。

社會


科學技術

2018年,江岸區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4家,累計154家,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40家,創歷史新高,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42億元,增幅達21.4%,完成技術合同登記額7.69億元。全年簽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57項、合同金額4.63億元,在全市科技成果轉化月度考核中,江岸區3次排名全市第一。全區各類“雙創”平台1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眾創空間3家、市級眾創空間1家)。培育出武漢市黃鶴英才、江岸英才、大學生創業先鋒、武漢市創業十佳人物等各類高層次科技人才100餘人。
2018年1—9月,江岸區專利申請達到1831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694件),同比增長32.59%,專利授權1086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72件),同比增長44.22%。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江岸區擁有各級各類學校共計179所,其中公辦104所,民辦75所,具體為:幼兒園103所(其中公辦35所、民辦68所)、小學39所(其中公辦38所、民辦1所)、初中22所(其中公辦19所、民辦3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高中9所(其中公辦8所、民辦1所)、中等職業學校5所(其中公辦3所、民辦2所)、特教學校1所。全區在校學生數共計117345人,其中公辦94641人,民辦22704人。全區各級各類學校教職工11671人,分別為幼兒園3857人,小學3400人,初中2212人,高中1423人,中職757人,特教22人。高考全區四人進入全市前十名,武漢六中彭維方同學以709分奪得全市理科第一名;全區上清華、北大人數達22人。大文大理600分人數佔全區考生的四分之一,全區一半以上的學生進入一本院校深造。2018屆中考實現歷史突破。28名學生進入全市“屏蔽”名單,超過全市“屏蔽”人數的四分之一。

文化事業

文化場館
1、文化館:江岸區文化館位於南京路63號,館舍面積3120平方米,設有排練廳、書畫教室、音樂教室、攝影教室、戲曲教室等文化活動廳室20個,現為國家一級文化館。
2、武漢市江岸區圖書館(武漢市江岸區少年兒童圖書館):位於南京路63號,面積4567平方米,館藏圖書35萬餘冊,其中線裝古籍3700餘冊,線裝二十四史820冊居全市各城區之首,年均外借23萬餘冊次,為國家一級圖書館。
廣電影視
1、市屬影劇院12家
2、區屬影劇院1個
文藝團體
1、社會文藝團體(15個):江岸區中老年藝術團、江岸區書畫協會、藍寶石藝術團、空間舞蹈隊、吉慶書畫院、武漢君越越劇社、澤遠歌劇團、武漢天昱天民間舞蹈團、舞之夢藝術團、武漢市紅珊瑚時裝歌舞藝術團、心心藝術團、江岸區文化館少兒藝術團、凌子舞蹈藝術團、英姿藝術團、“盛世鼓韻”手鼓隊。
2、協會學會(40個):市文聯及作、音、舞、美、攝、書、戲、曲、雜等9個協會;區文聯及作、音、舞、美、攝、書、戲、曲、雜等9個協會;武漢廣角攝影學會、區群文學會、區書畫學會、區圍棋協會、區武術協會、區老年體育協會及下屬16個分會(22個)

體育事業

2018年,江岸區共有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12所、市級校園足球布局校26所,80多支校級足球隊伍,註冊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已近千人。在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央電視台主辦的“誰是球王”第七賽區總決賽中,武漢六中位育中學獲得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明星聯賽初中組冠軍,並囊括最佳射手。

衛生事業

2018年,江岸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76家,其中,省、市管二級以上醫院(含專科醫院)19家,其中三甲醫院6家(武漢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武漢市中醫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長航總醫院、457部隊醫院、161部隊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46家,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694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887人、註冊護士10057人;開設床位11567張,其中醫院床位10337張,其他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230張。已從2017年開始,計劃分3年時間投入財政資金9億元用於市八醫院遷建項目建設。

社會保障

2018年,江岸區民生支出佔比達79.4%,人才公寓籌集、殘疾人關愛等十件民生實事全部完成。新增就業2.6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3%,社會保險擴面新增7.83萬人次。新開工保障性住房7327套,建成6210套,發放租賃補貼1775戶,為10個老舊小區加裝電梯16部。發放低保金5742萬元、臨時救助金1389萬元。“網際網路+居家養老”模式快速推進,建成老年宜居社區39個、老年健康服務站77個。落實脫貧攻堅任務,對口幫扶19個村803戶全部脫貧出列。對147名70歲以上特扶人員發放養老補助34.84萬元,實現養老有所靠。在全市首推對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成員中失去自理能力的人員每月給予500元的救助金,對20例失去自理能力的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人員發放救助金10.8萬元。

基礎建設

2016年,江岸區投入1.92億元加快推進漢口歷史風貌區建設和中山大道(江漢路至一元路)升級改造;投入2.5億元完善路網系統,提升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功能;投入2億元推進D級危房的騰退和整治;投入4.5385億元完善城市環衛基礎設施,增強城管應急處置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水平;投入6100萬元推進道路排水工程改造。排水排漬能力增強,新改建道路排水管網70千米,完成黃浦路泵站一期、后湖泵站三期和二七橫路、台北路排水建設改造工程,城區排水經受住了2016年特大暴雨考驗。完成張公堤城市森林公園、金潭府河郊野公園、江河文化公園一期、后湖公園一期、堤角公園、寶島公園等建設改造,累計建成城市綠道68.4千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累計完成房屋徵收拆遷1200餘萬平方米,二環以內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實施水環境污染整治,建成骨幹污水處理泵站2個。

雙創活動

2019年在推動“雙創”政策落地、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融通創新、扶持“雙創”支撐平台、構建“雙創”發展生態、打造“雙創”升級版等方面大膽探索、勇於嘗試、成效明顯,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

旅遊


江岸區是歷史上集聚五國租界的商貿商務城區,老租界歷史風貌、歷史文化、娛樂休閑資源豐富。
江岸區
江岸區
大道觀
大道觀是武漢著名的道教宮觀,歷史上曾與武漢長春觀、玄妙觀、武當宮合稱為“武漢四大叢林”。原位於漢口利濟路,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後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擴建為十方叢林,為武漢道教四大叢林之一,以道教音樂聞名道教界。2004年冬,遷址至武漢東湖生態旅遊區磨山。大道觀主要建築有郊天壇和武聖廟,武聖廟為紀念劉備、關羽、張飛而建,古色古香,道教氛圍濃厚,是東湖十大景點之一“天壇晨曦”的重要人文景觀和旅遊景點。
江岸區
江岸區
古德寺
古德寺創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文革”前古德寺與歸元寺、寶通寺、蓮溪寺並稱為武漢地區四大佛教叢林。古德寺建築風格獨具一格,依照緬甸阿蘭陀寺的藝術形式建造的,融匯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於一身,並具有多元化建築風格,在漢傳佛寺廟建築中獨一無二,在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有較大影響。古德寺坐東朝西,規模最大時佔地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多平方米。古德寺在“文革”中遭到嚴重破壞,佛教文物和宗教設施全部被毀。古德寺作為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全面的修復,恢復其古樸莊嚴的原貌。
江岸區
江岸區
吉慶街
“過早戶部巷,宵夜吉慶街”,武漢人素有此說。吉慶街位於漢口著名的老字號“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樓附近。東起大智路,西至江漢路。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吉慶街燈火輝煌,人聲鼎沸,各類美味佳肴應有盡有,漢味民間表演各具韻味,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這裡交匯,成為領略武漢都市風情的窗口。
江岸區
江岸區
江漢路步行街
江漢路是中國最長的步行街,有“天下第一步行街”的美譽,位於漢口中心地帶,是武漢著名的百年商業老街。江漢路最耐看的是一字排開各種建築,有歐陸風格、羅馬風格、拜占庭風格、文藝復興式、古典主義、現代派等,被譽為武漢二十世紀建築博物館。2000年,江漢路改建為步行街,被改造成一條集精品購物、休閑旅遊於一體的新型商業步行街,成為漢口最繁華的區域之一。
江岸區
江岸區
漢口江灘
“亞洲第一大江灘”——漢口江灘,位於武漢市區北岸,是集旅遊、休閑、健身、綠化、娛樂為一體的大型文化公園,面積160萬平方米,與沿江大道景觀相鄰,與“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景區相望。有著“金外灘”的美名的漢口江灘,自開放以來,每年接待中外遊客數千萬人,是武漢市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
2008年8月30日至31日召開的國家水利風景區評審會上,武漢江灘被列入第八批國家水利風景區。
江岸區
江岸區
八七會議舊址
“八七會議舊址”位於江岸區漢口鄱陽街135—139號(原俄租界三教街41號),為一幢西式三層樓房,民國十六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此召開緊急會議,由瞿秋白主持,李維漢為執行主席,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強調政權是由槍杆子取得的。這次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主義錯誤,撤銷其領導職務,選出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1978年闢為紀念館對外開放。1980年,鄧小平為紀念館題寫了“八七會議會址”的館名。舊址二樓按當年舉行會議的原樣進行復原陳列。一樓闢為陳列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岸區
江岸區
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
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位於武漢市漢口解放大道2185號,是一座典型的湖北風格的平房。大門左側漢白玉石牌上鐫刻著:“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1956年11月15日”。舊址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平房,外牆青磚、內牆木板長23.8米,寬12.7米,佔地面積302平方米,門檐屋脊、青磚黑瓦,厚重的木門後面是老式的木頭插栓。進門迎面一方天井,左右兩側木雕窗欞的房間。堂屋前方正中長條形香桌、下列八仙桌、太師椅。左廂房便是總工會當年辦公的地方。1956年11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岸區
江岸區
大智門火車站
大智門火車站建於1903年,由比利時貸款,法國工程師設計。按照西方鐵路車站的設施設置,在建築外觀造型上,體現了西式新古典的風格。它誕生時曾是亞洲首屈一指最現代化和最壯觀的火車站。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漢口火車站。大智門車站不僅是記載了中國鐵路發展歷史的活文物,也見證了保衛武漢的日日夜夜。1991年10月1日,新的漢口火車站建成后,這座火車站停止使用,2001年06月25日,大智門火車站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江岸區
江岸區
漢口劉少奇故居
漢口劉少奇故居在漢口友益街尚德里2號(現為4號)。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21日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上旬,劉少奇在武漢從事革命活動時居住於此。中華全國總工會和湖北省總工會的部分領導同志也在此居住。劉少奇時任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湖北省總工會秘書長,在此編寫了《工會代表會》、《工會經濟問題》、《工會基本知識》三本書,是中國共產黨關於工會建設最早的專門著作。故居是里弄式二層樓民房,坐南朝北,建築面積約120平方米,磚木結構,石框門,進門為天井,過天井是客廳,客廳左右各2間,每間面積20平方米,樓上房間布局與一樓下基本一致。劉少奇住在大門左邊的樓上房間里。
江岸區
江岸區
宋慶齡漢口舊居
宋慶齡故居是黎黃陂路口沿江大道161—162號的三層小樓,杏黃色的外表和紀念碑似的塔樓,是座典型的俄羅斯風格建築。塔樓高四層,方形,連接起靠黎黃陂路和沿江大道的兩側主立面,是小樓的亮點。特別是建造在塔樓每層越向上越小的窗戶,在不規則中跳躍,使小樓顯得獨特新穎。
宋慶齡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武漢時居住在此。民國十五年(1926年)底,國民黨中執委在廬山召開會議,決定國民政府遷都武漢。12月10日,宋慶齡和國民政府先遣人員到達武漢,隨即住進了這幢小樓,並在此生活、工作了8個月。
江岸區
江岸區
二七烈士紀念碑
民國十二年(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爭取成立總工會的自由和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利,進行了反帝反封建的罷工鬥爭。2月7日,吳佩孚對罷工工人進行了血腥鎮壓,江岸分工會委員長林祥謙、總工會法律顧問施洋等五十二人,先後慘遭殺害,數百人受傷,造成歷史上有名的“二七”慘案。
為了紀念“二七”大罷工這一偉大歷史事件,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湖北省、武漢市人民政府在“二七”烈士英勇鬥爭的江岸修建了武漢二七紀念館,1958年毛澤東題寫“二七烈士紀念碑”。1985年遷建新館,1986年胡耀邦為新遷建的“武漢二七紀念館”題寫館名。
漢口向警予故居
漢口向警予故居
漢口向警予故居
向警予故居有兩處,分別在漢口賢樂巷永福里9號和三德里27號(原96號)。
向警予(1895年—1928年),湖南漵浦人,無產階級革命家、婦女運動領導人。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來武漢,先住永福里,后遷三德里,直至1928年3月20日被捕。
永福里9號位於民眾樂園左側,為一幢二層磚混結構樓房,坐南朝北,青磚布瓦,石框門,進門一天井,檐高8米,佔地面積約80平方米。現為居民住宅,破損嚴重。
三德里27號位於車站路,坐南朝北。原為磚木結構二層樓房。改建時將地板、木柵拆除,換上混凝土樓板。整修後房屋基本保持原結構,現為居民住宅。三德社區有武漢市人民政府1988授予的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向警予故居”,現在成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江岸區
江岸區
詹天佑舊居
詹天佑舊居位於漢口原俄租界鄂哈街9號(今洞庭街65號),是全國唯一完好保存下來的詹氏故居。
民國元年至民國八年(1912年至1919年),世界著名鐵路工程專家、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界的先驅詹天佑在此渡過他一生的最後7年。故居系其在武漢任職時購地親自設計建造,全家居住於此。該房坐西朝東,為磚混結構西式兩層樓房,二層右邊前房為其卧室,屋前是一庭院,院內種植葡萄和其他花木。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環境幽靜。房屋保存完好,現為職工宿舍。
江岸區
江岸區
解放公園
解放公園位於武漢市漢口西北隅,南界解放公園路,西鄰市委機關大院,面積38公頃。此園1952年始建,是武漢市大型公園之一。
公園東部景區從入口起建有主軸幹道,沿道兩側依次置有瓶形花壇、萬人綠茵廣場、盆景園、荷花池、睡蓮塘、中心花壇、露天劇場、水杉林、朝梅嶺、蘇聯空軍志願軍烈士墓。
公園內還有兩座育苗溫室和佔地1.5萬平方米的花圃,收集花卉品種較多,僅菊花就有400種;有魚池120個,極盛時養殖金魚150個品種、約12萬尾。

獲得榮譽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當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文化消費百強榜,排名第四位。
2020年9月10日,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編製的“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水平百強榜”排名第55位。
2020年12月6日,胡潤研究院首次發布《2020胡潤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區域百強榜》,江岸區入圍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