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爾曼尼庫斯
羅馬貴族的稱號
日爾曼尼庫斯(Nero Claudius Germanicus),是羅馬貴族稱號,一般是指小日爾曼尼庫斯(公元前16/15年5月24日至公元19年10月10日)。
日耳曼尼庫斯半身像
曼尼庫魯蘇即曼尼庫勞狄烏族支襲稱號,族支勞狄尼祿繼承該稱號。魯蘇獲稱號,預言指耳曼尼庫希羅皇帝。
由於大小日爾曼尼庫斯的偉大功績和共和國衛士的高尚品德,雖然二人都沒有成為羅馬皇帝,但是後世的羅馬皇帝都以能夠通過征服日耳曼的軍功而獲得這一稱號作為最崇高的人生目標之一。
此外在很多羅馬學者眼中,小日爾曼尼庫斯成為羅馬最後一位英雄(或者說惟一一位英雄)而受人推崇。
條頓森林堡戰役
日爾曼尼庫斯也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臨危受命,成為日耳曼行省的前線負責人。
在反攻日耳曼人之前 羅馬人首先需要平定邊境的嘩變
總計12000人的軍團,外加26個輔助軍步兵大隊和8個輔助軍騎兵翼組成的大軍,趁著夜色向正歡慶節日的瑪爾喜部落發動突襲。得手之後的羅馬人,又在方圓80公里的範圍內大肆燒殺搶掠。在軍團歸途中,羅馬人還順道將伏擊的布路克提里、圖邦提斯人和烏西皮提斯部落,全部擊潰。算是狠狠地報復了一把日耳曼人。
四處追殺日耳曼人的羅馬騎兵
在兩次報復性的攻勢后,羅馬人帶著戰利品安全返回了營地。不久,日耳曼尼庫斯接到了塞蓋司特斯的求援信。為了爭取盟友並分化敵人,日耳曼尼庫斯率軍救出了被圍困的塞蓋司特斯。
這一重磅消息讓阿米尼烏斯再也按捺不住。他遊走在各日耳曼部落之間,迅速組織起了一個龐大的反羅馬同盟。
阿米尼烏斯決心再與羅馬人大戰一場
日耳曼尼庫斯的銅像 典型的軍人領袖形象
會師后的羅馬軍隊,開始探查人跡罕至的林中小道。在這過程中,他們發現並安葬了條頓堡戰敗時的同胞屍骨。接著在遍處是水的沼澤地和不堅實的地面上,羅馬人架橋鋪路,以便順利追擊敵人。很快,他們追上了已退入平原的阿米尼烏斯。輔助騎兵和步兵立刻向敵人發起了進攻。不料阿爾米尼烏斯讓自己的隊伍靠攏在一起,緩緩退入布置有伏兵的森林。羅馬人的追擊部隊自然被伏兵擊潰。
正在架橋渡河的羅馬人
羅馬人的撤軍卻給了日耳曼人以信心。但想要繼續突襲的他們,難以追上羅馬騎兵和乘船的步兵。於是阿米尼烏斯選擇了抄近路堵截穿越森林的凱奇那所部。
公元1世紀前後的日耳曼部落武士
為了保持地形優勢,日耳曼人又將河水引入平原浸泡河堤,讓羅馬人辛苦修補的河堤被泡壞。既然河堤修補不成,羅馬人只得另尋他途。經驗豐富的凱奇那判斷,必須將敵人擋在森林裡才能有機會撤退。於是他在一塊面積不大的平地上布陣,將第21軍團被布置在左翼,第5軍團在右翼。第1軍團充當先鋒,而第20軍團負責斷後。
在空地上列陣搏殺的羅馬步兵
到了夜晚降臨,羅馬人突圍至一塊乾地上。為了避免被敵人繼續追殺,士兵們在缺乏設備的情況下,勉強修築起了臨時工事。經過一夜的休整,日耳曼人認為落敗的羅馬人已不足為懼,而堡壘上較少的守衛者也顯示了他們的防備薄弱。於是,大部分蠻族勇士決定強攻羅馬人的營地。
天亮后,日耳曼人填平壕溝,攀爬堡壘。不料羅馬人的防備鬆懈只不過是吸引敵人強攻的假象。當敵人爬上堡壘,營地內號角響起,反擊立刻開始。由於營地所在不是沼澤,更有工事掩護,是羅馬人熟悉的作戰環境。所以日耳曼人被毫無懸念地擊潰。羅馬人則追殺到黃昏時才返回營地。最終,凱奇那所部安全返回。
當然,總體而言,這一次交鋒,是羅馬戰敗,凱奇所部的反擊,只是在潰敗中的小反撲而已。
偶遇海盜的羅馬戰船
在高盧等地建造船隻的羅馬人
他們先是進攻了卡提人,並鎮壓了安格里瓦利人的叛變,隨後與切魯西人隔著威悉河對峙起來。第二天,日耳曼軍在河邊擺開陣勢,羅馬人為了讓軍團士兵便於修築橋樑渡河進攻,便安排騎兵從多個地點發動攻擊。其中同出日耳曼系的巴塔維人,在水流最湍急的地方渡河。切魯西人佯裝撤退,將他們吸引到四面有森林的空地上。等到巴塔維人進入伏擊圈,埋伏在森林中的步兵就一擁而上,將他們包圍。巴塔維人只能離開馬背,組成圓陣堅決抵抗,但還是不敵對手的攻勢而敗退。
在羅馬軍隊中服役的日耳曼人騎兵
由於有所防備 日耳曼人的夜襲營地計劃失敗了
第二天,雙方在伊狄西亞維索平原擺開陣勢決戰。這個平原不規則地蜿蜒在威悉河與一些小山之間,後面是一片森林,樹枝高聳入雲。日耳曼人的戰線便布置森林邊緣地帶,其中切魯西人駐紮在那些山頭,準備在羅馬人進攻的時候從居高臨下的發動衝擊。
面對這樣的布置,羅馬軍團以高度警覺的行軍隊列向前推進。戰鬥開始后,日耳曼尼庫斯便下令他的精銳騎兵從側翼襲擊敵人,又下令其餘騎兵繞到敵人後方伺機發動攻擊。就在一切布置妥當之時,忽然有八隻鷹在空中掠過,非向林間空地。日耳曼尼庫斯見此吉兆大聲呼喊:前進!跟著這些羅馬的鳥,它們是軍團的保護神!
大量欠開發的森林是羅馬人布陣的最大障礙
在得知了這次慘敗后,那些打算移居到易北河對岸的日耳曼人們憤怒而痛苦。他們拿起武器,四散襲擊羅馬人,造成了一些混亂。但在羅馬人的職業化軍隊反擊下,這種戰術失去了效果。於是雙方決定通過會戰一決雌雄。
日耳曼人將戰場選在了一個被河流和森林夾在中間的陣地上。這裡的中心是一塊狹窄的平原,地面上到處是水。森林也被深深的沼澤地包圍著,只有一面是例外。但安格里瓦利人早就在那裡修築了一道很寬的土堤駐守。與此同時日耳曼人將騎兵埋伏在叢林之中,等待羅馬人路過後從背後殺出。
又一次,敵人的埋伏被日耳曼尼庫斯的發現。在知道了敵人的計劃后,他打算將計就計,將騎兵被布置在平原待命。接著把步兵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從平地向森林方向行進,另一部分則在日耳曼尼庫斯的帶領下進攻土堤。
列陣廝殺是羅馬人最擅長的作戰方式
為了扭轉不利局勢,日耳曼尼庫斯讓軍團的士兵稍稍後撤,然後下令弓手和弩炮手射擊敵人。日耳曼人因火力不足而死傷慘重,全軍被驅逐出土堤。日耳曼尼庫斯則率領近衛軍士兵攻人森林,在那裡同對手的伏兵展開了白刃戰。由於敵人的後方被一片沼澤包圍,羅馬人的後方則是河流和小山,這種陣勢逼著雙方都只有破釜沉舟。
日耳曼人戰鬥很頑強。但是因為人數過多,擠在一塊有限的戰場上,難以使用長矛等武器。於是他們被使用短劍的羅馬人,砍瓜切菜般擊潰。為了激勵士兵乘勝追擊,日耳曼尼庫斯摘下頭盔,高聲呼喊讓士兵們不留俘虜。日耳曼人大勢已去,被無情地殺戮。
羅馬人經常用於攻堅作戰的弩炮
阿米尼烏斯的銅像 建造於德意志民族主義鼎盛的1900年
此戰之後,安格里瓦利人選擇向羅馬人投降,包括阿米尼烏斯的岳父在內的諸多日耳曼貴族紛紛背棄他,轉而支持羅馬人。
阿米尼烏斯組建的反羅馬勢力(粉色)
然而,日爾曼尼庫斯雖然屢戰屢勝,其實對於阿米尼烏斯的打擊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削弱某些日耳曼部族反而強化了切魯西人的優勢。
而阿米尼烏斯的威望,並沒有因為幾次敗績就受到太大影響,因為實際上在交鋒中,雙方是各有勝負。而巔峰羅馬軍團在紀律性和組織上比日耳曼人有優勢,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為了挽回戰敗損失的聲望,公元17年,阿米尼烏斯發動了對馬科曼尼人的戰爭,馬羅博杜斯被擊敗,遂向羅馬尋求援助,但提比略許諾的救兵卻遲遲不到,各附屬民族紛紛轉而投靠阿米尼烏斯,一度強大的馬考曼王國瞬間土崩瓦解。(也有說法說在日爾曼尼庫斯進攻阿米尼烏斯時,阿米尼烏斯同時也在和馬科曼尼人作戰,雙方打成平手)
國民無不埋怨馬波德的外交決策失誤,沮喪的貴族們在公元19年發動了政變,推舉瓦尼烏斯為新國王,眾叛親離的馬波德只得落荒逃往義大利,被提比略安置在拉文納城軟禁起來,靠著難民救濟糧度過餘生。
在公元19年,日爾曼尼庫斯也去世,眼見著阿米尼烏斯就要笑到最後,成為日耳曼世界的霸主,羅馬人的大敵。
但阿米尼烏斯的集權政策,使得散漫慣了的日耳曼人酋長們極為不滿。在與日爾曼尼庫斯去世的同年(另說公元21年),阿米尼烏斯被自己的親戚刺殺,結束了傳奇的一生。羅馬北方前線的日耳曼邊區,也暫時獲得了安寧。
據說他用希臘語寫作喜劇,現已全部軼失。日耳曼尼庫斯還用輓歌體對句寫作諷刺短詩,有的用希臘文,有的用拉丁文,其中有些得以存世,包括他對阿拉圖斯的希臘詩作《天文學》(Phaenomena)的拉丁譯文殘篇。
公元14年屋大維逝世,繼子提貝里烏斯繼任皇帝,提貝里烏斯將侄子日爾曼尼庫斯過繼為子,代表著皇位繼承人的宣告。提貝里烏斯當政不受人民歡迎,於是人們普遍希望日爾曼尼庫斯能夠順利地就任皇帝。但日爾曼尼庫斯於公元19年病死,人民便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日耳曼尼庫斯的三個兒子上。提貝里烏斯統治後期,宮廷鬥爭迭起,大阿格里庇娜遭到流放,其子尼祿與德魯蘇斯也分別受到流放與監禁身亡,卡力古拉則是在其19歲那年,奉召到了卡布里島陪扮提貝里烏斯,就近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