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語
漢語詞語
轉語,拼音zhuǎn yǔ,釋義:指語詞因聲音有變轉而別為一意義相通的語詞。1.轉告。 2.訓詁學術語。 3.佛教語。禪宗謂撥轉心機,使之恍然大悟的機鋒話語。如雲門三轉語、趙州三轉語等。 4.引申為解釋的話。 5.指轉換話題。
"轉語"這個名稱始見於揚雄《方言》,如《方言》卷十說:“?,火也。楚轉語也,猶齊言?火也。”清代戴震有《轉語二十章》。其書不傳,可是有序一篇,載於《戴東原集》。他把聲音的變轉,分為兩類,一類是“同位”,一類是“位同”。“同位”為正轉,“位同”為變轉。這都是就聲母來說的。“同位”就是發音部位相同,"位同"就是發音方法相同。如"端"、“定”兩母相轉是同位,如“端”、"精"兩母或"定"、“從”兩母相轉是位同。他說:“凡同位為正轉,位同為變轉……凡同位則同聲,同聲則可以通乎其義。位同則聲變而同,聲變而同,則其義亦可以比之而通。”他認為由此就可以“疑於義者以聲求之。疑於聲者以義求之”。總之,用音義相求,才能把散漫的材料轉為有系統的知識。上溯可以求語根,下推可以解語詞分化的緣由。王念孫作《廣雅疏證》,郝懿行作《爾雅義疏》,錢繹作《方言箋疏》,都以此闡發訓詁,成就極大。
與戴震同時的人程瑤田又作《果蠃轉語記》說明有相同的聲音組織形式的複音詞,字義也每每相通。他說:“聲隨形命,字依聲立;屢變其物而不易其名,屢易其文而弗離其聲。”這就把許多雙音語詞字不同而音義相通的也納入研究的範圍來了。在清代訓詁學中推尋語源方面又前進了一步。
相關書籍
(1).轉告。
唐 韓愈 《答渝州李使君書》:“今既無由緣進言,言之恐益累高明,是以負所期待,竊竊轉語於人,不見成效,此 愈 之罪也。”
(2).訓詁學術語。
《方言》第三:“庸謂之倯,轉語也。”“庸”、“倯”是迭韻相轉。
(3).佛教語。禪宗謂撥轉心機,使之恍然大悟的機鋒話語。
宋 陳善 《捫虱新話·悟百丈不昧因果》:“某甲對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墜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責脫野狐身。’”
(4).引申為解釋的話。
《朱子語類》卷八七:“今欲下一轉語:取於人者,便是‘有朋自遠方來’,‘童蒙求我’。”
(5).指轉換話題。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古書發端之詞例》:“‘若夫’者,轉語之詞也;而古人或用以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