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路

山東省青島市平度路

平度路不長,有兩條支路,一條是小巷,曲折到芝罘路,一條到德縣路,與本路一樣寬,陌生人會疑惑兩條路是否都叫平度路,這條支路很短,玉生池浴室在這裡。

青島平度路


平度路廣為人知與這裡曾有的戲院有關。1924年房產資本家劉子山在平度路上建了一座主要演出京劇的大戲院叫青島新舞台,后叫大舞台、新新舞台等名字,解放后曾叫永安大戲院,拆除建為市群眾藝術館。
早期的大舞台,觀眾席設在一、二、三層樓,一樓兩側以欄桿隔開,以外為碼票也就是站票區域。這家戲院上滿座可容三千多觀眾。所以許多演員不敢到這裡演出,因為一般戲院七八百個座位,如果有五百位觀眾,場面就很好看了。但是,五百人在大舞台,只能坐滿兩成座,場面顯得稀稀落落,演員就很下不來台。在舊中國,青島大舞台是僅次於上海天蟾舞台的第二大戲院。當時戲曲界有句話:“你有能耐,上青島大舞台演幾場!”這是“叫板!”
解放后,三樓觀眾席封閉做了演員宿舍,一樓兩側間作為觀眾休息室,一、二樓座椅改為新式椅,仍可容納1600觀眾。
京戲名伶“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前後“四大鬚生”幾乎全在這裡演出過。青島人愛看戲,也處了些名伶,1947年評出的新“四小名旦”中,有陳永玲許翰英兩人是青島人,都是在大舞台成長起來。有的名伶在這裡開始走紅。顧正秋是上海戲校“正”字科畢業生,出科不久與老生胡少安來大舞台演出,結果迅速走紅,連演一個月,場場爆滿。1948年二人再來大舞台,又演出一個月。顧正秋以後在台灣被稱為“台灣梅蘭芳”,胡少安曾被評為“亞洲最佳藝人”。顧正秋晚年在回憶錄中提到過青島大舞台。
平度路
平度路

解放后


成立青島市京劇團,以言少朋、張春秋張少樓、韓小樓為四大頭牌,以這裡為排練場和演出基地。言少朋為四大鬚生言菊朋長子,幼年隨父學“言”派,后拜馬連良為師,被認為是最佳馬派傳人。張少樓是他的妻子、女老生,學“余”,會“言”。言派好聽,難學,在舞台上曾一度缺少了言派戲。青島市京劇團重演言派戲,“言歸正傳”成為梨園佳話。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人都看過他們的演出。言少朋、張少樓的兒子言一青,后改名言興朋,曾去中南海為鄧小平同志演出,天氣寒冷,鄧小平同志贈以夾克衫,又成為“藝壇佳話”。言少朋弟子,青島市京劇團任德川也在京為第三代領導人演出過。青島大舞台(永安大戲院)作為中國京戲的搖籃之一,將永載史冊。
大舞台對面曾是四如春飯店,是一家江蘇菜系的名店,特色小吃有春卷、蟹黃包子,每晚戲院散戲后,飯店裡就坐滿了吃夜宵的食客。
解放后,青島市曲藝團也設在平度路上。
青島在解放時有曲藝藝人幾百人,后組建曲藝團,分兩個隊,一個隊演“大書”,即長篇作品,曲藝形式有西河大鼓、評詞等,主要演員有劉泰清、安慶萍、劉書琴等,曲目有《楊家將》、《五代殘唐》等,擁有7個書場。二隊演出“段字活”,即小節目,曲種有山東琴書、山東快書、相聲、戲法、河南墜子等,主要演員有商業興、高景佐等。
平度路東端原是亞細亞旅館,解放前在大舞台演出的名伶很多住在這裡,以其距劇場僅百步之遙,比較方便之故。解放后這家旅館作為人民醫院的一部分。
原永安大戲院的一部分建為文物市場,經營書畫、古玩及工藝品,是昌樂路文化市場以外第二個文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