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少朋
京劇演員
言少朋(1915-1984),原名義方,蒙古族人,祖籍北京。京劇演員。京劇言派藝術創始人言菊朋的長子,為言派第二代傳人。妻張少樓、子言興朋均為言派老生。
曾當選政協山東省第二屆委員會委員,政協青島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第二屆委員會常委。
擅演劇目《卧龍弔孝》等。
人物關係
言少朋
1984年12月在上海病逝。
從言菊朋下海說起
言少朋是言菊朋的長子,言菊朋與余叔岩、高慶奎、馬連良為同時代人,世稱"四大鬚生"在此四人中,言菊朋既非梨園世家,也不科班出身,他是蒙族王室後裔,民初在蒙藏院當了一名上京官司,性喜皮簧,尤醉心於譚鑫培的藝術,他最早藝於名票紅豆館(即溥侗,又名侗厚齋,與宣統溥儀為從兄弟行。)並在紅豆所主持的"言樂會"中經常綵排。紅豆對京劇造詣頗深,那是因為他當年身為皇親國戚,有不少內廷供奉教他的戲,得過譚鑫培、黃潤甫、陳德霖、王愣仙、錢金福等名家傳授,劇藝確是不凡,而且戲路很寬,生、旦、凈、醜行行皆通,被譽"文武昆亂不擋"。然而物極必反,由於他兼學多樣,反而對譚派戲能而不精了。言菊朋學了一陣子,於是他又請教另一位研究譚派的專家,號稱"琴聖"的名票陳彥衡去了。
言菊朋與陳彥衡相處甚久,不僅對譚派藝術刻苦鑽研,尤注意音律和四聲調值,在譚的唱腔等方面得陳指點,藝益孟晉。當時他在北京走票,偶歌一曲,隔室相聆幾能亂真。閩侯李蘇堂(釋戡)曾賦詩曰:"餘味獨菊朋,十年隅坐得師承,葉官粉墨驚時輩,垂老悲呻類病僧"認為學譚者能得其神髓者,莫過於言三。言菊朋第一次粉墨登場,是民初與陳墨香在北京"聚壽堂"堂會上串演《御碑亭》,獲得好評,繼之又與章小山(王瑤卿親授的一位名票)在"同和堂"串演《寶蓮燈》,從此以學譚著稱,其名大噪。
言少朋墓
初次來滬掛牌演出
大約是在一九二二年前後,梅蘭芳應邀來滬,出演於法界老共舞台(在鄭家木橋),同來的老生仍舊是王鳳卿,但是他把這位準備下海的言菊朋也帶來了。共舞台的主人聽說他學譚有神似之處,認為必受上海觀眾的歡迎,不惜以三千元的巨額包銀,約來陳彥衡為言操琴,俾收牡丹綠葉之效。當時言、陳二位在名義上都是票友,共舞台答應在戲院門口為他們掛牌,和梅蘭芳、王鳳卿同樣待遇,琴師用紅紙金字貼出海報。之前在上海出現過一位為譚鑫培操琴的孫佐臣(時在一九一三年),所不同者,陳、言二人則在名字下面加一君"字",以示並非職業化之意,這也可謂是京劇史上別開生面的創舉了。
言少朋在言派京劇藝術的基礎上,吸收馬派藝術之長,大膽創新,使言派藝術有了新的發展。言少朋的演唱韻味醇厚,表演飄逸灑脫,富有書卷氣。
《卧龍弔孝》、《讓徐州》、《連營寨》、《上天台》、《賀后罵殿》、《除三害》、《戰北原》、《罵王朗》、《桑園寄子》、《借東風》、《甘露寺》、《青風亭》、《一捧雪》、《瓊林宴》、《春秋筆》、《十老安劉》等。
1956年在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中,言少朋榮獲表演一等獎。
1957年—1960年,先後榮獲“青島市先進工作者”、“青島市教育、文化、衛生界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曾當選政協山東省第二屆委員會委員,政協青島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委員會常委。
言少朋在言派京劇藝術的基礎上,吸收馬派藝術之長,大膽創新,使言派藝術有了新的發展。言少朋的演唱韻味醇厚,表演飄逸灑脫,富有書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