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卿

京劇表演藝術家

王瑤卿,祖籍江蘇淮安市清江浦區,1881年出生於北京,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

享有盛名以後,首先突破了京劇界多年來的陳規舊念,把青衣、花旦、刀馬旦的唱、念、做、打、舞的特點融匯起來,創出“花衫”這一行當,給京劇中的旦角開闢了廣闊的新道路,同時也促進了旦角與生角並駕齊驅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初,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任教。另外四大名旦也都曾在他的門下受業。代表作《兒女英雄傳》《雁門關》《混元盒》《汾河灣》等。

1954年因患腦溢血症病逝。文化部為他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安葬於青龍橋青山公墓。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五代梨園
王瑤卿個人照
王瑤卿個人照
王瑤卿祖籍江蘇靖江,客籍宛平。為昆旦王絢雲(名彩林,又名彩菱、家琳,字耀庭)之長子。其母為“同光十三絕”老旦郝蘭田之女。二弟鳳卿,為汪(桂芬)派老生。王瑤卿夫人為楊寶忠、楊寶森之姑母,膝下僅一女,名鐵瑛,愛稱“老鐵”。
王絢雲弟王家蔭,有子名麗卿,亦工旦行。其子王世霞(亦名世俠),工小生。麗卿小妹為姚玉芙妻室,即王世續、李世芳之岳母。
王鳳卿娶小生錢俊仙(王世續之父、劉雪濤岳父)大姐為妻,生有二子,長子少卿,原習老生後為琴師,有子繼曾未從藝。少卿弟幼卿,隨伯父瑤卿習旦行,並過繼伯父房中為子,生有二女二子,長女存德適高維廉之侄興華為妻;次女早天;長子紹曾,次子榮曾,幼入榮春社,改名榮增,工老生。生有三子,長子敬琨,於中國戲曲學院舞美工作,至此王門為五代梨園世家。

演藝經歷

三進“福壽”
1894年(光緒二十年)年僅14歲便借三慶班的台,演出了《祭塔》,反映極佳,因此嶄露頭角。“同光十三絕”的時小福,是四大徽班之一“四喜班”的著名青衣,非常器重他,主動為其改正唱腔、糾正身段。並把自己的傑作《汾河灣》傳授於他。
16歲時即進入名角如林的“福壽班”。17歲因“倒倉”輟演。同年與楊朵仙之女結婚。次年加入其岳父所在的“
王瑤卿在《雁門關》中飾蕭太后
王瑤卿在《雁門關》中飾蕭太后
四喜班”。
18歲嗓音復原,二次進入“福壽班”。在班中陳德霖為了提攜後進,常把自己的主角戲讓給他演,並陪其演配角,從此王瑤卿進入了名演員的行列。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戲班被迫解散,演員失業。瑤卿、鳳卿兄弟二人只得在東城椿樹衚衕家中用功。有時到票房練戲,並常與名票“紅豆館主”溥侗共研技藝。
21歲三進“福壽班”,兼演青衣、刀馬旦之戲,並對《兒女英雄傳》《雁門關》《混元盒》等本戲,大膽地進行了革新嘗試。
王譚合作
1902年經陳德霖、余玉琴介紹,進宮補去世的時小福之差,當了供奉。一同進宮承差的還有花旦楊小朵、小生陸華雲、老旦龔雲甫、丑角慈瑞泉、武生瑞德寶等。從此常與譚鑫培楊小樓汪笑儂等合作演出。由於他常在宮中為慈禧演出,長了不少見識。他和譚鑫培經常合演《南天門》、《牧羊圈》、《金水橋》等戲。尤其是《汾河灣》頗受慈禧賞識。特別是一次為慈禧改的無法演唱的崑曲《闡道除邪》譜成京劇,得到了慈禧的特殊獎賞。他一面在宮內承差演戲,一面在宮外搭班演出。
1905年入“同慶班”與譚鑫培長期合作,常演劇目有:《南天門》《汾河灣》《桑園寄子》《寶蓮燈》《
王瑤卿單人照
王瑤卿單人照
御碑亭》《四郎探母》《法門寺》《珠簾寨》等戲,真是珠聯璧合。此時的王瑤卿已為旦角一時翹楚,譽滿南北。
梨園湯武
1909年自己挑班,演出於東安市場的“丹桂園”,改變了以往生行領銜的局面。在此期間,上演了經他整理重排的《五彩輿》《庚娘》等劇,名震京城。這是他的鼎盛時期,成為京劇史上以旦角挑大樑的第一人。在京劇史上,生旦並駕齊驅,是從王瑤卿始;旦行獨立門戶、自成一派他是首創;旦角掛頭牌他是第一位;旦角唱大軸他是第一人。他與譚鑫培勢均力敵,時人把此二位譽為“梨園湯武”。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宮中承差的供奉演出。后與二弟鳳卿演出於糧食店的“中和園”,在此期間,因嗓音漸退,多側重於演刀馬旦和花旦戲。以整理和新編的《雁門關》《金猛關》《樊江關》《得意緣》《萬里緣》《馬上緣》《琵琶緣》《荀灌娘》《木蘭從軍》《天香慶節》《江南捷
王瑤卿生活照
王瑤卿生活照
》《穆柯寨》《棋盤山》《天河配》《乾坤福壽鏡》《十三妹》等展獻給觀眾。
課徒授藝
1926年最後一次到上海演出,頭天的打炮戲《悅來店》、言菊朋金少山的《捉放曹》,王幼卿、王長林的《女起解》。隨後又演出了《萬里緣》《梅玉配》等“王派”代表劇目。使觀眾大飽眼福,儘管受到歡迎和讚賞,但終因嗓音關係,不便再繼續粉墨登台,便立意潛心傳藝。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54年,王瑤卿因患腦溢血症病逝。文化部為他召開了隆重的追悼會。安葬於青龍橋青山公墓。他的一生,對京劇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個人成就


創立旦角王派藝術

王瑤卿一生從藝、授藝60年,世稱“王派”,是清末以後傳人最多、流布最廣的旦行流派。唱工方面,打破老派青衣的傳統程式,改革和重新設計唱腔,使之優美富於變化,如經他加工的《女起解》的八句反二黃,《汾河灣》的西皮原板,《三娘教子》的二黃三眼等,均成為沿傳下來的唱腔。念白純正傳神,注重分辨四聲、尖團和軟硬氣口,尤擅京白,善用虛字及語氣詞,提煉北京婦女的生活語言加以藝術化,兼有爽脆剛勁,以《得意緣》、《樊江關》、《棋盤山》、《十三妹》等劇為代表。做工細膩生動,在青衣戲中創造運用了面部表情、眼神、手勢、身段、步法和水袖等新的表演方法,改變了傳統“抱肚子”呆唱的模式。如《長坂坡》的抓帳的表演,即由王瑤卿首創。其他如《武家坡》的跑坡,《汾河灣》的進窯,《長坂坡》的跑箭和《失子驚瘋》的瘋步、袖舞等,也都在原有程式的基礎上由王加工創造而成為旦行必備的特技。
王瑤卿武功紮實,腰腿功夫穩練,刀馬戲的武打出色,並且創造了不同於刀馬旦的花衫打法,有穩、准、快、美的特點,《娘子軍》、《金猛關》、《珍珠烈火旗》、《棋盤山》、《穆天王》等均極精彩。他還豐富了旗裝戲的劇目和表演,不僅台步、身段等外部動作精美自然,更能各具身份、氣度,如《雁門關》(飾蕭太后)、《梅玉配》(飾韓翠珠)及《探親家》、《坐宮》、《珠簾寨》、《萬里緣》等,均成為後來演出的範本。

改革創新傳播京劇

王瑤卿的總體藝術風格是強調演人物,無論唱、念、做、打,均力求突齣劇中人物的性格、感情,注意揭示人物的內心,因此所演人物豐滿、真實,而且絕無雷同。王還對服裝、扮相作了大量的改革,他首先於清末廢除蹺工,又改良《打魚殺家》、《樊江關》、《穆柯寨》、《破洪州》等劇中的服裝,結合人物身份和舞台美加以變化,例如創製了穆桂英所戴的蝴蝶盔等。在傳播京劇藝術方面,王瑤卿亦有重大的貢獻,他主張轉益多師,博採眾長,能因材施教,一生曾為眾多的京劇演員(包括四大名旦)設計唱腔與表演,發揮各類演員不同素質、風格的特長,做到因人設腔,因戲設腔。例如在《孔雀東南飛》、《白蛇傳》、《牛郎織女》、《柳蔭記》等新編劇目中,緊密結合情節、人物,不受句式字數的制約,創製了新腔,對京劇的樂句模式和唱腔的程式有較大的突破。

提攜成就四大名旦

在王瑤卿眾多的弟子中,成就最大的就是後來的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拜王瑤卿時,都已較有名氣,因為王博學多能、改革出新、傳藝有術。梅與王祖上是世交,兩人親情、友情兼具,梅對王十分欽佩尊重,王對梅也時時處處關切。王教過梅許多戲,如果說“花衫”是王首創,梅則是最先、最優秀的實踐者。梅排的新戲,如《西施》、《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等大部分是經過王參與創作、設計、排演或創腔的。程早年嗓音不太好,王認為一般青衣唱腔程嗓子吃不消,後來王把《罵殿》、《玉堂春》、《三擊掌》等戲的唱腔從頭到尾都改為適合程嗓音的曲調,形成了後來戲迷們最喜愛的委婉纏綿、凄愴動聽的“程腔”。經典名劇《鎖麟囊》的唱腔也是王和程花了40天時間反覆推敲而成。荀慧生原為梆子花旦,后改演京劇,王把自己的看家戲都授予荀,把革新了的花衫唱腔及表演也傳給荀,並幫荀設計了適合於他的低回婉轉、圓潤柔媚、美妙動聽的一段段“四平調”、“南梆子”、“二黃快三眼”,所以人云荀慧生的花旦戲“得瑤卿之神髓”。尚小雲嗓音高亢,但原先吐字太死,王瑤卿則在他高亢的基礎上,幫他調整得字正腔圓、節奏鮮明,為他演唱藝術打下基礎,形成了尚後來獨特的風格。尚小雲初次挑班,王瑤卿親自為之把場,並讓尚演出名劇《乾坤福壽鏡》,此劇原為王瑤卿的拿手戲,而這次王則改扮丫環,為尚助演,此次演出轟動申江,也為尚小雲創立尚派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演劇藝術上的建樹

王瑤卿在演劇藝術上的建樹,大致可以分為三步驟:
第一步,首先是把固有的本行傳統老戲演好。哪怕是“開鑼戲”,或是為別人配演“二路”,他都本著“戲在人演,只要努力研究,戲是限制不住人的”認識,一概嚴肅認真地對待,不挑剔、不草率。
第二步,就是從劇情戲理出發,經過仔細推敲,對存在缺陷的戲從劇本內容和藝術處理上加以修改,使之合情合理,臻於完善。
第三步則是演本戲、編演新戲,通過新劇目進行藝術革新的探索和實踐;同時對那些精蕪並存、瑕瑜互見的戲,敢於做“脫胎換骨”的“變革”,好比“作大手術”。
排演本戲,是他自青年時代就開始實踐的。從十六歲起,就在“福壽班”參加了連台戲十六本《德政坊》的演出,後來又在各班陸續參加過八本《雁門關》、八本《五彩輿)、八本《兒女英雄傳)(即全部《十三妹))、八本《梅玉配)、八本《混元盒》和六本《得意緣)、四本《四進士》的演出。這些本戲類似後來的“新編古代劇”。如果說那些傳統老戲為王瑤卿打下了傳統技藝的堅實基礎,那麼,這些“新編本戲”對發掘他的創造力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他的創造實踐提供了園地。

藝術特點

唱腔特點
王瑤卿是旦角唱大軸、掛頭牌、創流派的第一人。他甚至使旦角在人們心中的位置超過了生角,有人描寫當年的情景:原來京城滿街傳唱的“我本是卧龍崗”竟變成了“來至在都察院”。而花衫的創立,打破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界限,使之融為一體,塑造了許多形神兼備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如何玉鳳、花木蘭、梁紅玉等。
王派唱腔剛柔並濟、古樸典雅,王派的表演穩健灑脫、以情取勝。他的《四郎探母》不論是扮演太后還是公主,都非常絕妙。
他表演的突出點,就是以劇中人的身份、性格和情感為依據來刻畫人物。他非常講究“戲文”、“戲理”和“戲情”,尤其注重“心戲”。他常說:“戲是人唱出來的”,“死戲可以活唱、戲死可以唱活”。一出普通的開場戲,他能唱成有聲有色的大軸戲。
至於王瑤卿在唱念藝術上的精深造詣,主要是抓住了“字兒、氣兒、勁兒、味兒”四個環節,大作文章,取得了獨到的成就。他的唱之所以被譽為“有骨頭”的唱,就在於它具有清麗、潤俏、遒勁、醇厚的特點,猶如朗月霽風,明爽沁人。他的念白,功力最深、成就最高的當屬“京韻白”,這是前所未有的創造。清朗爽利,成為王氏念白的特點。
劇目特點
王瑤卿一生所演出的各工各類劇目、所創造的各種各樣人物,不計其數。尤其是他晚期所演所教的劇目,其突出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的思想內容。從思想內容上看,一類是表彰英勇筋骨,忠烈、衛國禦敵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如《木蘭從軍》、《金猛關》、《江南捷》、《破洪州》;一類是具有反抗封建禮教、追求婚姻自主、嚮往美滿幸福、主張婦女解放的民主思想的,如《孔雀東南飛》、《穆天王》、《烈火旗》、《棋盤山》、《天河配》、《王寶釧》、《玉堂春》;一類是宣揚驅強抗暴、彰善瘴惡和顯現婦女的聰明才智、謀略膽識的,如《十三妹》、《庚娘》、《荀灌娘》、《緹縈救父》。再有一類應當特別提出的就是,熱情地塑造了一批具有高尚品格、美好心靈的兄弟民族婦女形象的“旗裝戲”,表現提倡民族和睦、厭惡民族戰爭的可貴思想,如《萬里緣》、《雁門關》、《探母回令》。劇中的胡阿雲、蕭太后、青蓮公主、鐵鏡公主都是值得人們尊敬的兄弟民族女性。
二、優美的藝術形象。他的代表作、拿手戲所創造的一系列中國古代婦女形象,主要類型有:勁健康爽、仗義助人的風塵俠女,如何玉鳳;威武勇敢、為國赴敵的巾幗英雄,如穆桂英、梁紅玉、花木蘭、荀灌娘;心靈善美、意切情真的異族女性,如鐵鏡公主、胡阿雲;富貴不淫、堅貞不渝的千金小姐,如王寶訓、柳迎春;剛烈堅毅、忠貞不二的烈女節婦,如庚娘、劉蘭芝;英姿勃勃、性情豪放的多情少女,如竇仙童、雙陽公主。
三、健康的藝術風格。由於表現上述這樣一些人物的需要,使王瑤卿的藝術風格形成了“遒勁挺秀,明暢雅潔,凝重渾潤,流麗大方”的特色。
四、精湛的表演技藝。在台上,健康大方,從來沒有那些輕浮嬌弱的表演,身段動作的節奏感、分寸感,強而且准,很有筋骨,做到柔而不軟,脆而不拙,媚而不俗,穗而不花。《悅來店》何玉鳳的“趟馬”,《棋盤山》竇仙童的“起霸”,都有這種風韻。
流派特點
王派的一些特點:
(1)講究字韻。尖字要求念得非凡尖,團字也要非凡突出舌面音的特點,和後來的習慣不同。
(2)京白講究。按旗人念法,今多已不傳。聽他塌中后與程繼仙合灌《悅來店》、《能仁寺》的京白,儘管嗓子已壞,幾乎純用大嗓,然語氣感極佳,四聲安排得當,人物表現準確,和後來純用普通話的所謂京白不可同日而語。在念白上最接近王老的當屬荀慧生;梅蘭芳等受其影響也很大。
(3)首創風攪雪念法。為了表現花衫的人物特點,用韻白過於刻板,用京白又太直白,遂在一句中把韻白和京白成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稱為“風攪雪”,既不失莊重又富有生活氣息。荀慧生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念法,稱為“諧白”。
(4)“嗽兒”。凡是有符點的地方都要求處理得乾脆爽利,符點非凡清楚,節奏感極強。如《審頭刺湯》的散板。一般在拔高前鋪墊的一個短音就是這個唱法。和別派對“嗽”的定義有些不同。
(5)講究以情帶聲和力度對比,荀慧生把這種唱法發揮到了極致。
(6)節奏多變。非凡是流水和快板,常在一段中隨感情的變化而改變唱腔的尺寸,快慢無常,稱為“猴皮筋”,是王派特有的。

人物評價


王瑤卿是中國京劇歷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是京劇發展中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與譚鑫培一起成為京劇兩大改革家。對表演的人物,他從唱念做打到服裝、扮相、身段等都大膽創新,創造了介於青衣與花旦之間的新行當“花衫”;廢除了武旦花旦必須“踩蹺”的陋習。王瑤卿不僅擅長青衣戲,還兼演刀馬旦,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不斷對演齣劇目進行革新嘗試,逐漸形成獨樹一幟的“王派”表演藝術。
王瑤卿善創新腔,他創的腔既柔和、婉轉,又能突齣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後來常演的傳統劇目中一些旦角戲,幾乎都有他編創的新腔。在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初期上演的新劇中,他根據他們各自的嗓音特點,曾幫助編創了許多不同風格的唱腔。突破京劇程式的創造,對後來京劇唱腔的音樂變化和劇本唱詞的句法編寫,起到了很大的啟發和推動作用。王瑤卿對念白也很有講究,尤其是“京白”念法,更創有獨特的風格。他講究四聲,抑揚頓挫之中嚴格地分有軟硬氣口。他把北京婦女生活語言,加以提煉,念得清脆、豪邁、爽朗、圓潤、醇厚、動聽。他能把虛字念得出神入化,使其起到幫助表演,增強藝術魅力的作用。王瑤卿創造了青衣新的表演方法,使青衣這一行當有了生動的面部表情、細緻的身段動作和烘托劇中情節的水袖等舞蹈動作,很多青衣角色的表演藝術,都是經他創新豐富的。
王瑤卿戲路極寬,連一些老生、小生戲也能整本地記背。馬連良的《蘇武牧羊》、譚富英的《打魚殺家》、筱翠花孫毓堃的《呂布與貂蟬》都傾注過他的心血。
在京劇舞台上,作為稱得起自我作古、獨立門戶的一家流派,是從王瑤卿開始的。旦角唱大軸,他是第一個;旦角掛頭牌,他也是第一個;旦角創流派,他又是第一個。
在戲曲教育事業上,王瑤卿可稱一代藝術巨匠,中年後,因嗓音漸差,他很少登台,主要從事戲曲教學,人稱“通天教主”。在幾十年的教學歷程中,弟子數以百計,可謂一代宗師。
1949年他被任命為戲曲改進委員會委員、戲曲實驗學校教授;1950年當選為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理事;1951年任中國戲曲學校校長;1952年,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7位戲曲藝術大師獲得了榮譽獎,他們是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袁雪芬、常香玉、王瑤卿、蓋叫天,作為一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的王瑤卿獲此殊榮是當之無愧的。
同年王瑤卿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

個人作品


代表劇目

王瑤卿能戲寬博,除上述各劇外,《南天門》、《三擊掌》、《落花園》、《虹霓關》、《五花洞》、《御碑亭》、《寶蓮燈》、《龍鳳呈樣》等和自編劇目《棋盤山》、《庚娘傳》、《萬里緣》等亦為王派名劇。有《悅來店》、《能仁寺》(與程繼先合作)及《王瑤卿說戲》等唱片傳世。
王派代表劇目有:《兒女英雄傳》、《雁門關》、《混元盒》、《汾河灣》、《南天門》、《牧羊圈》、《珠簾寨》、《十王三妹》、《福壽鏡》、《荀灌娘》、《木蘭從軍》、《萬里緣》、《娘子軍》、《棋盤山》、《珍珠烈火旗》、《孔雀東南飛》、《玉堂春》、《穆柯寨》、《庚娘傳》、《五彩輿》、《琵琶緣》等。另外,中國戲曲學校排演的《白蛇傳》和中國京劇院排演的《柳蔭記》均由他擔任唱腔設計,其中傾注著他的心血,保存著王派演唱的精髓。

弟子傳人

王瑤卿與程玉菁、王玉蓉
王瑤卿與程玉菁、王玉蓉
王瑤卿門徒極眾,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之外,在王門女弟子中,年齡最大的是新艷秋(原名王蘭芳,字玉華),在王門“玉”字輩女弟子年齡最大的是王玉蓉(原名王佩芬)。王瑤卿的最小弟子是謝銳青
程玉菁、馮玉錚(馮子和之子)、羅玉蘋(女)、於玉蘅、范玉秋(女)、牟玉秀、張玉英(女、非中華戲校之人)等。李艷香、李吟香、李沁香;馬艷芬和馬艷雲;章遏雲、章逸雲;張雲燕、張貫珠、張婉雲、張曼君、趙金蓉、趙岫雲、杜麗雲、杜近芳華慧麟、李慧琴、海艷琴、雪艷琴(黃詠霓)、鄧德芹、王芸芳、王蘭芳、梁小鸞、馮金芙、金碧艷、雲燕銘、毛劍秋、毛劍佩、謝虹雯、綠染香(本姓楊)、小王玉蓉(王玉蓉之女)、楊德華等(以上女)。黃玉麟(綠牡丹)、李香勻、周承冶、郭效卿、宋德珠、吳絳秋、戴衍萬、林秋雯、高華、李凌楓(李緝之)和張君秋師徒等人亦從王授業。
晚輩請教的還有徐碧雲趙桐珊(芙蓉草)、朱琴心王吟秋等人。另外票界的南鐵生、章小山、蘇效宇是屬半師半友聆教者。
王派藝術流傳的特點是,雖然門人遍及全國,甚至再傳、三傳,卻並不以具體的唱、念、做、打的摹仿相似為標誌,而是在演員自身的條件和基礎之上分別體現其影響,於表面則無跡可尋。繼承王瑤卿藝術最全面的是趙桐珊、劉秀榮,嗣子幼卿、女鐵瑛,皆能繼承王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