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派

京劇旦角流派

王派是王瑤卿創立的京劇旦角藝術流派,是清末以後傳人最多、流布最廣的旦行流派。王瑤卿是京劇花衫行當的創始人,他集前輩旦行藝術之大成,進行革新創造,開擴了旦行演員的新道路,促進了旦角與生角並駕齊驅的發展,成為京劇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從藝、授藝60年,世稱王派。

簡要介紹


王瑤卿出身於梨園世家,6歲開始學戲,初學武旦,又從謝雙壽習青衣,加入福壽班演唱,年長后又私淑余紫雲等名家。他文武昆亂不擋,藝術上博大精深,他所創造的王派,可以說是京劇旦角藝術的基本流派。
《雁門關》中王瑤卿飾蕭太后
《雁門關》中王瑤卿飾蕭太后
王瑤卿享有盛名以後,首先突破了京劇界多年來的陳規舊念,把青衣、花旦、刀馬旦的唱、念、做、打、舞的特點融匯起來,創出“花衫”這一行當,給京劇中的旦角開闢了廣闊的新道路,同時也促進旦角與生角並駕齊驅的發展。
王瑤卿的藝術淵博精湛,他創造出旦行的新行當——花衫。唱工方面,打破老派青衣的傳統程式,改革和重新設計唱腔,使之優美富於變化,如經他加工的《女起解》的八句反二黃,《汾河灣》的西皮原板,《三娘教子》的二黃三眼等,均成為沿傳的唱腔。他的念白純正傳神,注重分辯四聲、尖團和軟硬氣口,尤擅京白,善用虛字及語氣詞,提煉北京婦女的生活語言加以藝術化,兼有爽脆剛勁,以《得意緣》、《樊江關》、《棋盤山》、《十三妹》等劇為代表。做工細膩生動,在青衣戲中創造運用了面部表情、眼神、手勢、身段、步法和水袖等新的表演方法,改變了傳統“抱肚子”呆唱的模式。如《長坂坡》的抓帳的表演,即由王瑤卿首創。其他如《武家坡》的跑坡,《汾河灣》的進窯,《長坂坡》的跑箭和《失子驚瘋》的瘋步、袖舞等,也都在原有程式的基礎上由王加工創造而成為旦行必備的特技。王瑤卿武功紮實,腰腿功夫穩練,刀馬戲的武打出色,並且創造了不同於刀馬旦的花衫打法,有穩、准、快、美的特點,《娘子軍》、《金猛關》、《珍珠烈火旗》、《棋盤山》、《穆天王》等均極精彩。他還豐富了旗裝戲的劇目和表演,不僅台步、身段等外部動作精美自然,更能各具身份、氣度,如《雁門關》(飾蕭太后)、《梅玉配》(飾韓翠珠)及《探親家》、《坐宮》、《珠簾寨》、《萬里緣》等,均成為後來演出的範本。

藝術風格


《四郎探母》中王瑤卿(中)飾鐵鏡公主
《四郎探母》中王瑤卿(中)飾鐵鏡公主
王瑤卿對服裝、扮相作了大量的改革,他首先於清末廢除蹺工,又改良《打魚殺家》、《樊江關》、《穆柯寨》、《破洪州》等劇中的服裝,結合人物身份和舞台美加以變化,例如創製了穆桂英所戴的蝴蝶盔等。在傳播京劇藝術方面,王瑤卿亦有重大的貢獻,他主張轉益多師,博採眾長,能因材施教,一生曾為眾多的京劇演員(包括四大名旦)設計唱腔與表演,發揮各類演員不同素質、風格的特長,做到因人設腔,因戲設腔。例如在《孔雀東南飛》、《白蛇傳》、《牛郎織女》、《柳蔭記》等新編劇目中,緊密結合情節、人物,不受句式字數的制約,創製了新腔,對京劇的樂句模式和唱腔的程式有較大的突破。王瑤卿能戲寬博,除上述各劇外,《南天門》、《三擊掌》、《落花園》、《虹霓關》、《五花洞》、《御碑亭》、《寶蓮燈》、《龍鳳呈樣》等和自編劇目《棋盤山》、《庚娘傳》、《萬里緣》等亦為王派名劇。有《悅來店》、《能仁寺》(與程繼先合作)及《王瑤卿說戲》等唱片傳世。
王瑤卿善創新腔,他創的腔既柔和、婉轉,又能突齣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京劇常演的傳統劇目中一些旦角戲,幾乎都有他編創的新腔。在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初期上演的新劇中,他根據他們各自的嗓音特點,曾幫助編創了許多不同風格的唱腔。程硯秋在《文姬歸漢》中的“胡笳十八拍”著名唱段,就是王瑤卿設計出來的。一九五三年,中國京劇院創演《柳蔭記》,唱詞突破了京劇十字或七字句法。王瑤卿為這個參差不齊、不合京劇規律的唱詞,譜出了委婉、纏綿、柔和、活潑的西皮、二黃、反二黃唱腔。這一突破京劇程式的創造,對後來京劇唱腔的音樂變化和劇本唱詞的句法編寫,起到了很大的啟發和推動作用。
《樊江關》中王瑤卿(左)飾樊梨花
《樊江關》中王瑤卿(左)飾樊梨花
王瑤卿對念白也很有講究,尤其是“京白”念法,更創有獨特的風格。他講究四聲,抑揚頓挫之中嚴格地分有軟硬氣口。他把北京婦女生活語言,加以提煉,念得清脆、豪邁、爽朗、圓潤、醇厚、動聽。他能把虛字念得出神入化,使其起到幫助表演,增強藝術魅力的作用。
王瑤卿的做工細膩生動,在青衣戲中巧妙運用面部表情、眼神、手勢、身段、步法和水袖等語彙和技法來刻畫人物,改變了青衣“抱著肚子呆唱”的傳統模式。如《武家坡》王寶釧的“跑坡”,《失子驚瘋》胡氏的瘋癲步法和舞袖,《長板坡》糜夫人中箭后的瘸步等很多青衣角色的表演藝術,都是經他創新豐富的。
王瑤卿幼功紮實,腰腿功夫穩練,刀馬戲的武打出色。在此基礎上,他創造出不同於刀馬旦、武旦的具有“穩、准、快、美”特點的花衫打法,《娘子軍》、《金猛關》、《珍珠烈火旗》、《棋盤山》、《穆天王》中的武打均極精彩。
王瑤卿的表演善於把生活和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講究“戲文”、“戲情”和“戲理”,尤其注重“心戲”。無論唱、念、做、打,均力求突齣劇中人物的性格、感情,注意揭示人物的內心,因此所演人物豐滿、真實,而且絕無雷同。他常說:“戲是人唱出來的”,“死戲可以活唱”。他能將一出普通的開場戲,唱成有聲有色的大軸戲,也能將一個本來並非主角的角色唱成主角。譬如,他在《五花洞》中扮演的假潘金蓮,雖說屬於二路青衣,但在唱、念、做方面均超過了頭路青衣,深受觀眾喜愛。此後凡演此戲,不管是雙演、四演,還是八演,均以假潘金蓮為主,並成為定型。
王瑤卿始終堅持從人物出發,把塑造人物作為表演的基點、核心和歸宿,他調動一切藝術手法,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如:見義勇為、嫉惡如仇的何玉鳳(《十三妹》);有勇有謀、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花木蘭》);智勇雙全、天真活潑的荀灌娘(《荀灌娘》);文武兼備的抗金元帥梁紅玉(《戰金山》)等等,充分展示了他的藝術才華和創造才能。
王瑤卿注重“以形傳神”,對化妝、服飾、鞋履、扮相、砌末、把子等諸多方面,也都進行了精心的改進,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處境。譬如《賀后罵殿》里的賀后,《二進宮》里的李艷妃,因她們均是新寡,不宜艷裝。故改穿黑帔、系絛子。尤其是《探寒窯》的王寶釧,從“同光十三絕”的時小福到陳德霖,都是大頭上挽觀音兜,插抱頭蓮。王瑤卿認為這不符合王寶釧當時清貧獨守,況又身臨病境的扮相,故改為從髻上垂下一綹散發,襯托出王寶釧的形容憔悴,符合“頭上無釵、身上無衣、面黃肌瘦、臉帶病形”的唱詞意態。由於有了這綹青絲,增添了不少身段,比以前兩手光抱著肚子唱豐富多了。
王瑤卿還結合劇情,對人物的服飾和裝扮加以豐富和美化。譬如將《湘江會》的鐘無鹽(原來開八寶臉)改為俊扮。為《樊江關》的樊梨花(原來戴七星額子,插翎子,扎硬靠)設計了女夫子盔,改扎軟靠、斜蟒。為《珍珠烈火旗》中的雙陽公主設計了別緻的回回盔和長方靠旗。《破洪州》中的穆桂英,也由原戴七星額子、扎硬靠,改為蝴蝶盔、軟靠。特別是《十三妹》中的十三妹,身穿大紅的戰裙戰襖、扎腰巾、戴風帽、插面牌、花薄底靴、挎彈囊、背弓、刀。跨下一騎烏雲蓋雪的“驢兒”(青絲馬鞭),眉間點一俏麗的硃砂紅痣,恰是一位英姿颯爽的江湖女俠。
王派於表面似乎無跡可尋,在演員自身的條件和基礎之上分別體現其影響,一人化身為眾人。王瑤卿是舊科班的挑戰者,他反對門戶之見,主張轉益多師,博採眾長。他屏棄千人一面,提倡因人施教,凸顯個性,激發創造性思維,發揮各類演員不同素質、風格的特長。因材施教,做到因人設腔,因戲設腔。
王瑤卿一生所演出的各工各類劇目、所創造的各種各樣人物,不計其數。尤其是他晚期所演所教的劇目,其突出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的思想內容。從思想內容上看,一類是表彰英勇筋骨,忠烈、衛國禦敵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如《木蘭從軍》、《金猛關》、《江南捷》、《破洪州》;一類是具有反抗封建禮教、追求婚姻自主、嚮往美滿幸福、主張婦女解放的民主思想的,如《孔雀東南飛》、《穆天王》、《烈火旗》、《棋盤山》、《天河配》、《王寶釵》、《玉堂春》;一類是宣揚驅強抗暴、彰善瘴惡和顯現婦女的聰明才智、謀略膽識的,如《十三妹》、《庚娘》、《荀灌娘》、《緹縈救父》。再有一類應當特別提出的就是,熱情地塑造了一批具有高尚品格、美好心靈的兄弟民族婦女形象的“旗裝戲”,表現提倡民族和睦、厭惡民族戰爭的可貴思想,如《萬里緣》、《雁門關》、《探母回令》。劇中的胡阿雲、蕭太后、青蓮公主、鐵鏡公主都是值得人們尊敬的兄弟民族女性。
二、優美的藝術形象。他的代表作、拿手戲所創造的一系列中國古代婦女形象,主要類型有:勁健康爽、仗義助人的風塵俠女,如何玉鳳;威武勇敢、為國赴敵的巾幗英雄,如穆桂英、梁紅玉、花木蘭、荀灌娘;心靈善美、意切情真的異族女性,如鐵鏡公主、胡阿雲;富貴不淫、堅貞不渝的千金小姐,如王寶訓、柳迎春;剛烈堅毅、忠貞不二的烈女節婦,如庚娘、劉蘭芝;英姿勃勃、性情豪放的多情少女,如竇仙童、雙陽公主。
三、健康的藝術風格。由於表現上述這樣一些人物的需要,使王瑤卿的藝術風格形成了“遒勁挺秀,明暢雅潔,凝重渾潤,流麗大方”的特色。
四、精湛的表演技藝。在台上,健康大方,從來沒有那些輕浮嬌弱的表演,身段動作的節奏感、分寸感,強而且准,很有筋骨,做到柔而不軟,脆而不拙,媚而不俗,穗而不花。《悅來店》何玉鳳的“趟馬”,《棋盤山》竇仙童的“起霸”,都有這種風韻。

代表劇目


王派代表劇目有:《兒女英雄傳》、《雁門關》、《混元盒》、《汾河灣》、《南天門》、《牧羊圈》、《珠簾寨》、《十三妹》、《福壽鏡》、《荀灌娘》、《木蘭從軍》、《萬里緣》、《娘子軍》、《棋盤山》、《珍珠烈火旗》、《孔雀東南飛》、《玉堂春》、《穆柯寨》、《庚娘傳》、《五彩輿》、《琵琶緣》等。另外,中國戲曲學校排演的《白蛇傳》和中國京劇院排演的《柳蔭記》均由他擔任唱腔設計,其中傾注著他的心血,保存著王派演唱的精髓。

流派傳承


王瑤卿“塌中”嗓敗而離開舞台,致力於戲曲教育事業。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英蓉草(趙桐珊)、筱翠花(於連泉)、榮蝶仙徐碧雲朱琴心等人,均得到他的教益。
王派門徒極眾,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之外,程玉菁和一批女演員雪艷琴、新艷秋章遏雲華慧麟王玉蓉杜近芳等均有各自不同的發展,張君秋荀令香及中國戲曲實驗學校的學生劉秀榮謝銳青等亦從王受業。王派藝術流傳的特點是,雖然門人遍及全國,甚至再傳、三傳,卻並不以具體的唱、念、做、打的摹仿相似為標誌,而是在演員自身的條件和基礎之上分別體現其影響,於表面則無跡可尋。繼承王瑤卿藝術最全面的是趙桐珊、劉秀榮;程玉菁及票友章小山亦能得其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