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王派的結果 展開

王派

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創立的越劇旦角藝術流派

王派是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創立的越劇旦角藝術流派。

王文娟13歲到上海從竺素娥學藝,初學小生,兩年後改旦角,1948年入玉蘭劇團與徐玉蘭搭檔,從此二人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合作。1955年隨團入上海越劇院。王文娟的唱腔,早年曾受支蘭芳、小白玉梅、王杏花的影響,后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唱腔風格,被公認為王派。

王文娟博採眾長,追求創新,逐步形成了自然流暢、平易質樸、情意真切的風格。王派藝術以善於表演人物神態、傳達內心感情著稱。

藝術特點


王文娟
王文娟
王派唱腔很注重音調節奏與語勢感情的結合。如《追魚》中的“一路之上觀花燈”唱段,用“男調”,邊歌邊舞,描繪了大街小巷鑼鼓喧天、夫妻在燈海中行進的喜悅之情,節奏明快,音調跳躍。《春香傳》的“愛歌”從“正調腔”地“散板”、“中板”轉到“尺調腔”的“中板”,旋律舒展,唱句中多出用了拖腔,使相互愛慕的感情表達得更為濃郁;後面從“萬壽鍾”後面採用“清板”,唱腔近似說白,“打一更噹噹叮,打二更叮叮咚”這樣的唱句平易自然,妙趣橫生。
王文娟的唱腔平易樸實,自然流暢,韻味濃郁。在表演上,王文娟素有“性格演員”之稱,其唱腔也情真意切,運腔平緩委婉而且深藏著一種內在的力量。王文娟的中低音區音色渾厚柔美,在唱段的重點唱句中,則運用高音以突出唱段的高潮,從而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演唱時她以真聲為主,吐字雅中顯濃艷。她善清晰,不追求花哨,在樸實中見華彩,於淡中把不同曲調、多種板式組織為成套唱腔,細緻而有層次地揭示人物內在感情的細微變化。《紅樓夢·焚稿》中的“一彎冷月照詩魂”也是集中體現王派特色的典型唱段。這段“弦下腔”隨著人物感情的變化轉折,運用旋律高低起伏、節奏頓挫,賦予人物鮮明的音樂形象。至“如今是知音已絕”的“絕”字,音調嘎然剎住,人物情緒猛然轉折,從接著的“詩稿怎存”轉入“正調流水”,由於吸收了紹劇高亢奔放的音調輪廓,鮮明的節奏,唱腔顯得悲愴、激憤。
王文娟的甩腔極具特色,句幅較長,委婉曲折,情深意長。《孟麗君·游上林》是著名的王派唱段,風流皇帝察覺出孟麗君可能是女性,借邀她同游上林步步進逼。女扮男裝的孟麗君則處處留神與周旋。為掩飾女性身份,增強陽剛之氣,王文娟在唱腔中吸收了越劇著名老生吳小樓的某些旋律,唱法上也特別注重胸腔共鳴,噴口有力,吐字堅實,使音色變粗,音質變厚,這樣很符合具體情境和人物身份。孟麗君演唱時擅用尺寸緊湊、乾淨利落的“快板”表現激昂的情緒。

代表劇目


《春香傳》是王文娟的成名作。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王文娟在藝術上日臻成熟,扮演了神話劇《追魚》中的鯉魚精、《則天皇帝》中的武則天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等角色,都以演技精湛、個性突出、形象鮮明,在觀眾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象,被行內名家贊為善於塑造人物的性格演員。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王文娟多次隨上海越劇院赴朝鮮、越南、泰國、新加坡和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演出,為越劇藝術光揚海外作出貢獻。文化大革命后,在現代劇《忠魂曲》中飾演楊開慧、傳統劇《西園記》中飾王玉貞、《孟麗君》中飾孟麗君。1996年領銜主演了10集越劇電視片《孟麗君》。

流派傳承


王派傳人有孟莉英、徐玉萍、單仰萍(上海越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王志萍(上海越劇院)、李敏(福建芳華越劇團,國家一級演員)、俞建華、錢愛玉、洪瑛(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吳潔、姚建平、錢世娥、陳曉紅(杭州越劇院、國家一級演員)、舒錦霞(浙江越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張珺、徐璐、陳萍、張麗、李旭丹、忻雅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