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理論
2008年祁志祥所著的圖書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功能不僅在於能幫助今人切中肯綮地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奧秘,而且在於它具有一種指向現實的穿透力。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作為表現主義文學理論體系,它理應較再現性的文學理論更能有效地說明一切表現主義作品,特別是西方現代主義作品。西方文學自19世紀末以來,愈益向主體表現方向發展。這些作品中,現實不再成為生活真實的反映,而蛻變為徒有其形、不反映生活本質規律的“幻相”(朗格語),成為象徵“情感”的“形式”(朗格語)、表現主體的媒介。這類作品中“文字”、“現實”、“主體”的關係與中國古代文論中講的“言”、“象”、“意”的關係,或“文字”、“景物”、“神情”的關係何其相似!當西方現代文學向中國古代文學靠攏、交叉時,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就有了能較好說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或至少對解讀西方現代作品很富啟示的當代價值。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用中國古代文論資料闡釋原理;以古代文論範疇為紐結,網路中國古代文藝思想,建構民族文論體系;在中西比較中彰顯中國古代文論民族特色;從儒道佛等中國文化元素中剖析中國古代文論民族特色成因;系統進行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激活古代文論的現代生命;一部探索性的文學理論專著,一部工具性的文藝學教科書。
祁志祥,男,1958年生,江蘇大豐人,文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上海市美學學會副秘書長,全國大學人文研究會理事。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出版個人專著11部,發表論文200餘篇。曾獲國家圖書獎榮譽獎、晉版圖書一等獎、華北圖書優秀獎等。文藝理論代表作:《中國古代文學原理——一個表現主義民族文論體系的建構》(學林出版社199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美學研究代表作:《美學關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中國美學的文化精神》(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中國美學原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佛教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似花非花——佛教美學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人學研究代表作:《中國人學史》(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中國現當代人學史》(學林出版社2006)、《國學人文讀本》(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緒論 論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表現主義體系
第一章 中國古代的文學觀念論
第二章“德學才識”說
第三章 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發生論
第四章 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構思論
第五章 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方法論
第六章 中國古代文學的作品論
第七章 中國古代文學的風格論
第八章 中國古代文學的形式美論
第九章 中國古代文學的鑒賞論
第十章 中國古代文學的功用論
第十一章“三不朽”說
第十二章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方法論
後記
第一章 中國古代的文學觀念論
“文學觀念”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學觀念”,指關於各種文學現象的認識。狹義的“文學觀念”,指對“文學”這一概念內涵的認識。本章探討的是中國古代狹義的文學觀念。中國古代文論認為,“文學”是一切文字著作,其特徵是“文字”,這便構成了文學特徵論。儘管“文學”是一切文字著作,古代文論又強調,文學應以表情達意為主,這就構成了文學表現論。中國古代的文學觀念論,大體上由文學特徵論與文學表現論構成。
第一節“文學以文字為準”——中國古代的文學特徵論
中國古代的“文學”是一個廣義的泛文學概念,不同於西方的美文學概念,乃是包括美文學和學術文章在內的一切文字著作和文化典籍。“文”的本義是“錯畫”、紋理。漢字都符合“錯畫”、紋理的特徵,因而漢文字著作都可稱“文”。正如清人章炳麟所概括:“是故榷論文學,以文字為準,不以彣彰為準。”衡量“文學”的特徵是“文字”,而不是“彣彰”——“文采”或“美”。而西方文論中的“文學”更多地是指以“美”為特徵的文字著作,或以“藝術”為特徵的語言文字作品。這種“美”的“藝術”特徵或指“形象”、或指“情感”、或指“形式”、或指“虛構”。
年輕時醉心於文學創作,進而關心指導創作的文藝理論。
1987年至1990年,在華東師範大學從徐中玉先生、陳謙豫先生攻讀古代文論碩士學位,嘗試著用中國古代文論材料寫一部文學理論著作,一來響應文藝理論界建構民族文學理論體系的訴求,二來試圖在中國文論的歷時性敘述格局之外走一條新路。這就形成了我的第一本專著:《中國古代文學原理——一個表現主義民族文論體系的建構》。1993年,該書由學林出版社在“青年學者叢書”中推出。
此書雖然存在諸多的不足,承蒙諸位前輩和學人的寬宥和美意,《學術月刊》、《社會科學》、《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報刊曾發表書評、書訊給予好評,一些學校曾主動將該書選為中國古代文論課程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董乃斌、張海明等教授曾在他們的《中國文學史學史》、《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研究史》等論著中給予肯定。尤其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十多年後,該書被專家評定為全國“十一五”高等教育“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教材。藉此機會,我要真誠地對曾經指導、關心過我的導師、專家、學人說一句:謝謝了!
這是一部以古代文論範疇和命題為“網上組結”,來網羅中國古代文論資料,闡釋文學創作基本原理的著作。它將幾十個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論範疇按照觀念論、創作論、方法論的順序組建為一個大系統,揭示其“言志緣情”、主體表現的民族特色,大約是建構中國古代文論範疇體系的最早嘗試。
中國古代文論認為,文學“以文字為準”,不以文採為准,所以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是廣義的文學理論,這是與現代文學理論的差別。同時,按照中國傳統文化所形成的價值論,文學又應當“以意為主”,應當是“心學”;並且,文學在表情達意時應當藉助景事境象,講究文采修飾。
志祥同志撰寫的《中國古代文學原理》出版后得到好評,最近作為全國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改訂出版。欣慰之餘,嘉其勤奮敏銳,有刷新、拓展古代文論研究格局,開闢文藝學新路的勇氣和信心。
我國古代文學理論源遠流長,十分豐富,積下大量符合文學規律和我國文學發展實際,至今仍顯得非常精闢、可供擇取運用的資料。但是一個世紀來,由於長期封閉自守,這個寶藏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有效的開發。近百年由於社會不斷處在劇烈變動之中,我們悠久、豐富的文化傳統總是受到過分的懷疑和衝擊,這在變革過程中自難避免,但全盤否定的過激之論卻毫無是處。矯枉的目的畢竟不在於過正。當今天我們抱著高尚的理想認真來建設符合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時候,顯然就再也不應重蹈過去向西方或向蘇聯一邊倒的覆轍了。在文學理論研究領域裡,20世紀前期基本向西方一邊倒,中後期則幾乎完全倒向了並不真實了解的蘇聯。文學理論教材、研究論文充斥的都是外國觀念。西方觀念批傳統,蘇聯觀念批西方,現代西方許多觀念再來批蘇聯。雖不是每一觀念都南轅北轍,也不是從中毫無拓寬視野之益,然而到底它們都是植根於異域,被我們極端地搬過來使用,既未盡異域之眾長,搬用也常常失當,有削足適履之憾。其不能解釋和解決自己文學上的很多問題,自不足怪。中國文學創作重在真實表現生活和有各種社會關係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神態。中國文學理論多從實踐中來,有相應的特點,資料具在。簡單搬用異域無論哪一方面的文學理論,當然都會發生不合適、不相配的困難。過去我們這裡倒來倒去的現象誠然有其歷史的原因,現在形勢變了,無疑就應當從我們自己的實際出發考慮、擇取,建立有利於繼往開來、繁榮文學創作的文學理論了。自然我們也還是需要吸取異域的具有普遍價值的理論成果,但兼收並蓄乃是要建立最適合於我們自身發展的文學理論,而決不是毫無自尊自信地盲從異域。
不消說要做到這點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做許多奠基性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前人已開始做起,改革開放以來成績尤其顯著。例如各類文學理論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研究專著和論文的出版。但就當前文學理論研究的整體而言,薄弱環節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