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軍

解放軍某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該縱隊是解放戰爭時期以山海關內幾個解放區進入遼寧省北部和吉林省西部等地區的部分部隊為骨幹發展起來的。

軍史簡介


首任軍長鄧華
首任軍長鄧華
1945年9至11月,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北發展,並爭取控制東北的戰略部署,新四軍第三師、陝甘寧教導第1旅、冀東軍區、冀熱遼軍區晉綏軍區等各抽調一部分部隊,分別進至瀋陽、長春、四平和遼北、吉西等地區。其中進至瀋陽的冀東軍區和晉綏軍區的部隊於10月擴編為遼吉軍區保安第1旅,其它部隊分別擴編為地方武裝團隊。這些旅、團在西滿軍區領導下,開闢遼北、吉西根據地,建立人民政權,參加四平保衛戰和開魯、通遼、茂林等攻堅戰。1947年2至3月,以上述作戰地區的地方武裝團隊合編為遼吉軍區保安第2旅和西滿軍區獨立師。4月,遼吉軍區保安第1、第2旅和西滿軍區獨立師依次改稱西滿軍區獨文第1、第2、第3師。5月中旬至6月初,3個獨立師在東北夏季攻勢中,先後攻克玻璃山、雙山、榆樹台等地。6月中、下旬,參加四平攻堅戰,獨立第1師師長馬仁興作戰犧牲。8月,在吉林雙遼 縣成立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鄧華任司令員,陶鑄任政治委員,吳富善任副政治委員,高體乾任參謀長,袁昇平任政治部主任。3個獨立師依次改稱為該縱隊下轄之第19、第20、第21師。全縱隊2.1萬餘人。9月至11月參加東北秋季攻勢。1948年1月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7縱隊。12月至1949年3月,參加東北冬季攻勢。4月至8月,在四平地區開展新式整軍運動和軍事練兵。9至10月,參加遼瀋戰役,協同兄弟部隊攻克錦州,爾後將國民黨軍第9兵團包圍於黑山、大虎山地區,殲其4萬餘人,俘國民黨東北行政委員會上將副主任張作相和第49軍中將軍長鄭庭笈。
首任政委吳富善
首任政委吳富善
1948年11月,遵照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統一全軍編製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7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軍,鄧華任軍長,吳富善任政治委員,曾克林任副軍長,譚甫仁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高體乾任參謀長,龍開富任後勤部部 長。原轄第19師改稱第130師,徐紹華任師長,鄧東哲任政治委員;第20師改稱第131師,劉永源任師長,羅有榮任政治委員;第21師改稱第132師,李化民任師長,朱民親任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獨立第12師調歸該軍建制,改稱第157師,曾敬凡任師長,邢程任政治委員,全軍4.8萬餘人,隸屬東北野戰軍。12月至1949年1月,參加平津戰役。4月,該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建制,由天津向華中南進軍。6月,第157師調歸江西軍區建制。7月,該軍在九江渡長江參加湘贛戰役。10至11月,參加廣東戰役,爾後擔負廣州警備和粵中、粵東地區剿匪任務。1950年5月~8月,第131師在廣東軍區江防部隊和炮兵配合下,解放了萬山群島。9月,解除廣州警備任務,轉至廣州北郊至陽山、翁源地區剿匪。
1952年10月,第44軍番號撤銷,軍機關併入中南軍區海軍機關;第130師和第45軍合編為第54軍;第131師師部調歸海軍青島基地;第132師調歸第43軍建制。

正式改名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第19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軍第130師。
第130師的前身是1945年10月組建的遼吉軍區保安第1旅,1947年5月編為西滿軍區野戰軍第1師,同年8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第19師,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第19師。1948年1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軍第130師(師長徐紹華、政委鄧東哲)。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參加了四戰四平、東北秋季、冬季攻勢、遼瀋、平津、湘贛、廣東等戰役戰鬥,是唯一參加過4次四平攻防作戰的部隊。19師“戰鬥積極性高,攻堅力頑強,最善於爆破,執行命令堅決,不怕傷亡,進步甚快,為東北部隊中之主力師”。
1952年10月,第44軍番號撤銷,130師改隸新組建的第54軍,下轄第388、389、390團。1953年2月入朝參戰,參加金城戰役,1958年5月回國。1959年參加西藏平叛作戰。1962年,該師參加了中印邊境自衛還擊戰,殲滅印軍1200多人,給印軍第11旅以殲滅性打擊。湧現出被國防部授予“戰鬥英雄”稱號的陳代富、周天喜等英模人物和集體。
1969年,第130師改稱陸軍第160師。1979年,第160師配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作戰勇猛、勢如破竹,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表現最好的三個師之一。第130師成為我軍唯一的參加過抗美援朝、對印、對越三次重要對外作戰的步兵師。
1985年在合成集團軍整編中,整編為陸軍第54集團軍步兵第160師,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製。
1998年,摩托化步兵160師改為摩步160旅。
2003年,摩步160旅撤消番號及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