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運澤

原第十五綏靖區副司令官

廖運澤(1902年—1987年),字彙川,安徽省壽縣(今淮南市)人。1920年就讀於安慶職業工讀學校。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一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南昌起義失敗后,與中國共產黨組織失去聯繫。抗日戰爭期間,任華南衡陽抗日游擊幹部訓練班副總隊長,國民黨暫14師師長和騎兵第2軍軍長。參加了棗宜會戰、豫南會戰豫中會戰。 

人物關係


人物介紹


廖運澤早年在安慶職業工讀學校就讀。1923年10月,曹錕通過賄選當上北洋政府大總統,安慶學生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地“倒曹”運動。廖運澤率安慶職業工讀學校同學和其他大學的學生一起,扛著校旗和大幅標語,在黃家操場集會。
後來安徽督軍倪嗣沖開展鎮壓學生運動。安慶學生運動領導人之一的柯慶施獲悉通緝名單中有廖運澤的名字后,急忙告知廖運澤,要他趕快逃走。當時的廖運澤毫無思想準備,四顧茫然地問:“往哪裡逃?”柯慶施說:“到廣東投奔孫中山,上黃埔軍校去!”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柯慶施的建議。

考取黃埔軍校


1924年,廖運澤順利地通過入學考試,成為黃埔一期生中一員。1924年11月,廖運澤從黃埔軍校一期畢業,被分配到第二期學生總隊當教育副官。
1925年2月,孫中山下令以黃埔學生軍的兩個教導團為主力,以第二期學員及第三期入伍生為總部警衛隊,另有粵軍等部參加,共約3000餘人組成東征聯軍,討伐陳炯明。東征途中,廖運澤負責總部的警衛工作,保衛首長的安全。
棉湖一戰,東征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殲滅了陳炯明主力,大振了學生軍聲威。東征軍佔領興寧后,才得知孫中山先生已於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噩耗傳來,全軍舉哀,廖運澤和其他東征官兵們化悲痛為力量,戴上黑紗,又投入了追擊敵人的緊張戰鬥。東征軍悲壯的氣勢震懾了敵人,勢如破竹,兵不血刃地光復了梅縣、潮州,將陳炯明殘餘勢力趕出了廣東,取得了第一次東征的勝利。

參加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前夕,廖運澤奉召到起義總指揮部所在地的“江西大旅社”,參加了由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主持的兩次秘密會議。后因叛徒告密,起義被迫提前。
按照預定部署,廖運澤率領全團以“演習夜行軍”的名義接近敵人駐地,奪取衛兵的武器。以4個連的兵力衝進二十三團營房,以1個營的兵力衝進第二十四團的營房。當時正值炎夏,敵方官兵都在院子里鋪席睡覺,身邊沒帶武器,倉促應戰,一片混亂,一陣高似一陣的衝殺聲中,敵軍嚇破了膽,稀里糊塗就當了俘虜,很快被全部繳械。
1927年8月1日上午 8時左右,城內槍聲全部停止,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宣告成功。南昌起義后,武漢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下令緝拿組織南昌起義的中共領導人。8月30日,戰鬥全面打響,葉挺親臨前沿指揮,決心背水一戰,當日拿下會昌。黃昏后,廖運澤率團和兄弟團配合,經過激烈戰鬥,攻佔了各大山頭,爾後用雲梯強行攻入會昌城。未及休息,又全部到城北大山頭布防,準備迎擊敵軍主力部隊。
次日上午11時,尾隨而來的敵軍向起義軍發起攻擊,強行攻下了北大山頭。在葉挺親自指揮下,廖運澤帶領七十二、七十五團向北大山敵人陣地發起反衝鋒,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白刃爭奪戰。戰鬥一直打到晚上8時以後,敵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後起義軍在湯坑陷入了敵人的重重包圍,彈盡糧絕,通訊中斷,有的營幾乎全部拼光。部隊在突圍時被打散,廖運澤與周恩來、葉挺等領導人失去了聯繫。從此以後,隨著政治風雲的變幻,廖運澤再也沒有見過葉挺。

守衛阜陽


國民黨第九十二軍到達皖北后,廖運澤晉陞為第二十一師師長,奉命以主力在太和附近沿淝河南岸布防,以一個團任阜陽城防。
1944年4月下旬,軍司令部綜合判斷,認為敵人的主攻方向可能由潁上指向阜陽,即將發起進攻。廖運澤當機立斷,立即改變部署,放棄渦河防線,集中主力於阜陽附近地區,全力保衛阜陽。
5月初,在兵力部署剛剛變更3天之後,日軍10000餘人果然在空軍掩護下,由壽縣、正陽關向穎上前沿陣地發起猛攻。戰鬥打響后,在前沿陣地的軍特務團按計劃邊戰邊退,每撤離一個地方就將電線桿砍倒,不給敵人利用。日寇誤以為廖軍敗退,驕狂至極,以其擔任左翼掩護的騎兵部隊長驅直入,尾追廖軍。
廖運澤一看敵軍側翼暴露,出擊時機已到,立即下令騎八師全部出動,給孤軍深入的敵人迎頭痛擊。當騎八師在潁上境內的十八里鋪附近與日軍前哨部隊遭遇時,200餘日騎兵來不及還擊就成了刀下之鬼,而騎八師幾乎沒有傷亡。
日寇立即組織反撲,在3架飛機和數門大炮的掩護下,向廖運澤所率軍隊發動猛烈進攻。騎八師毫不畏懼,組織力量反覆衝殺,戰鬥十分激烈。這場廝殺,騎八師傷亡不少。
正當阜陽守軍嚴陣以待,準備與敵展開主力決戰之際,敵人突然向後撤退。廖運澤當即令騎八師和軍特務團乘勝追擊,收復潁上縣城、正陽關等地,敵人只好捨棄皖北向壽縣方向逃竄。
戰前,廖運澤和當地專員、縣長們商量,動員城內市民向農村疏散,免遭敵機轟炸。將帶不走的財物妥為安置,門上貼上封條。只要阜陽不失守,保證做到“原封不動”。戰鬥結束后,市民陸續回到家中,發現封條未動,財產未受損失,都盛讚廖軍長治軍有方。

反對內戰


反對內戰自請辭職,為國為民再度出山
國共“雙十協定”簽訂后,軍調處執行部三方代表周恩來、張治中、馬歇爾由北平飛抵濟南視察停戰協定執行情況,廖運澤等人到機場迎接。當廖運澤看到自南昌起義后闊別多年的老首長周恩來時,不禁激動萬分。當周恩來走到他面前,廖運澤激動地剛喊出“周主任”時,周恩來便熱情地握住他的手,關切地詢問廖運澤在何部隊供職,還特地介紹他和新四軍軍長陳毅同志見面。
眼看內戰在即,廖運澤為不違背不與共產黨在戰場上兵戎相見的初衷,以 “戎馬多年,身體不支”為由提出辭職。1946年,當內戰全面爆發時,他的辭呈被獲准。離開濟南后,廖運澤回到南京玄武湖畔百子亭十七號閑住了兩年。廖運澤每天除了早晚到公園散步、讀書、看報之外,主要是在麻將桌上消磨歲月。黃埔一期同學陳大慶、王仲廉都成了他的牌友。
后時任國民政府委員的同鄉吳忠信又促他再度出山。當時廖運澤考慮國民黨敗局已定,如能掌握一部分兵權,伺機起義,於國於民都有好處。鑒於此,廖運澤同意了吳忠信的意見。顧祝同委任廖運澤為第八綏靖區中將副司令兼第一縱隊司令。在此期間,廖運澤與中共地下黨進行了接觸,並向渦北一帶中共地方武裝部隊提供過通訊器材和物資。
后因他與中共地下黨聯繫和醞釀起義的行動已被國民黨當局察覺,遠房的堂兄弟廖運昇、廖運周也先後率部起義,廖運澤被國民黨國防部通緝。他逃亡到香港,后與香港中共組織取得了聯繫。
1953年,廖運澤從香港回到南京。組織上安排他為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兼參事室參事。自1955年起,廖運澤先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省政協常委、副秘書長。在廖運澤的領導下,政協對台宣傳工作進展順利,成效顯著。
1985 年4月,南京黃埔軍校同學會成立,廖運澤被選為南京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負責聯絡江蘇、安徽、山東、江西的黃埔學生。
面對海內外黃埔同學,廖運澤發出了熱情的呼喚:“回顧往昔,當年我們黃埔軍校同學,都是熱血青年,懷抱救國救民的崇高願望,投筆從戎,服膺‘親愛精誠’的校訓,高唱‘怒潮澎湃’的校歌,同場操練,同窗切磋。在國共兩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合作時期,在東征、北伐和抗日戰爭中,躍馬揮刀,奮勇殺敵,戰功輝煌,馳譽中外。今天,祖國要統一,民族要團結,中華要振興。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民願所歸……”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主要著作


著有《南昌起義的片斷回憶》、《阜陽保衛戰》、《蔣軍在京滬杭的晟后掙扎》(與人合著)等。
廖運澤生平
廖運澤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