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尼閣
法國語言家、漢學家
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7-1629),字四表,原名尼古拉·特里戈,1577年3月3日生於今法國的杜埃城,它位於佛蘭德斯境內。金尼閣生活的時代處在西班牙統治下。1615年,金尼閣在德意志的奧格斯堡出版他翻譯並增寫的利瑪竇中國札記《基督教遠征中國史》時,在封面上就明確自署“比利時人”。金尼閣的故鄉杜埃在其去世半個多世紀后被法國征服並划入法國版圖,因而金尼閣被看作法國人。這位明末來華的傳教士,由於他和利瑪竇開啟了以拉丁文為中文注音的先河,至今仍被傳為美譽。1628年,金尼閣在杭州病逝,“西書七千部”介紹給中國知識界的計劃流產。葬於大方井傳教士公墓。
1577年3月3日生於今法國的杜埃城,它位於佛蘭德斯境內。
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即利馬竇卒年)秋,即在利瑪竇逝世后6個多月抵澳門。
1611年初,他經由肇慶抵達南京,真正開始了在中國的傳教生涯。
1613年2月,他受龍華民特遣,返羅馬晉見教皇。
1615年6月,金尼閣獲得教皇詔諭,允許中國教士用本國文字舉行宗教儀式,准許當地人士任神職,並可用中文翻譯《聖經》。
1618年4月,他率領20餘名新招募的傳教士搭船離開里斯本,再次踏上來華旅途。次年7月抵
1620年春到南京,不久赴杭州、北京。
1628年,金尼閣在杭州病逝,“西書七千部”介紹給中國知識界的計劃流產。葬於大方井傳教士公墓。
金尼閣1639年利瑪竇中國札記, 蔣仕偉博士藏
在南京金尼閣隨高一志、郭居靜兩神甫學習中文,並從事教務工作。當時李之藻在明陪都南京任職,跟郭居靜、金尼閣交往甚密。這年4月,李之藻因父親去世,告假回故鄉杭州。趁此機會,報請當時中國天主教會負責人龍華民的同意,邀郭居靜、金尼閣兩神甫和中國籍修士鐘鳴仁同往杭州開教。金尼閣一行於5月7日到達杭州。次日,就在靈隱寺附近龍泓洞一帶的李之藻寓邸舉行了該城歷史上首屆耶穌會彌撒禮。不久,郭、金等人遷居城外楊廷筠府中。楊廷筠是李之藻的朋友,東南名士,篤信佛教。通過李之藻的介紹,他經常與金尼閣辨析宗教問題,對基督教由欽佩而信仰。6月,竟然接受洗禮,皈依基督。金尼閣在南京的教務,深得龍華民的賞識。
1613年2月,他受龍華民特遣,返羅馬晉見教皇,去羅馬向教皇保羅五世“奏陳教務,並請准翻譯經典,司鐸用華言行聖祭,誦日課,教宗一一允准”,但因客觀情況未實行。但他是“第一個向教廷請准以中文舉行彌撒,行其他聖事,以及誦念‘日課’的”天主教傳教士。在回歐洲的漫長旅程中,他把利瑪竇用義大利文寫作的回憶錄手稿《基督教遠征中國史》改為《利瑪竇中國札記》翻譯成拉丁文,並作了補充和潤色。這本著作刊印后,在歐洲引起轟動,耶穌會內掀起了到中國傳教的熱潮。金尼閣此行還有兩個任務,一是請求耶穌會總會增派人手,二是採購圖書儀器。採購圖書儀器是為了在北京建立一個圖書館。教皇保羅五世向中國耶穌會贈送了五百多冊圖書,其餘部分,則由金尼閣和同伴鄧玉函精心挑揀,從義大利、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收集而來。1615年6月,金尼閣獲得教皇詔諭,允許中國教士用本國文字舉行宗教儀式,准許當地人士任神職,並可用中文翻譯《聖經》。
在歐洲期間,金尼閣兩次進行環歐旅行大宣傳。他常常身著儒服出現於公眾場合,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文化。1618年4月,他率領20餘名新招募的傳教士搭船離開里斯本,再次踏上來華旅途。次年7月抵達澳門。
1620年春到南京,不久赴杭州、北京。在艱苦的旅途中,有7名傳教士染病死亡,包括金尼閣的弟弟。同船來華的鄧玉函、羅雅谷、湯若望、傅泛際等人都有很深的學術造詣,日後在中國大力傳播西學。在天主教史上,金尼閣成為第一位重返歐洲又從那裡率領大型傳教團重來中國的傳教士。
金尼閣第二次來華時還帶來大量外文書籍。這不僅因為他個人熱愛書籍,遵循利瑪竇開創的學術傳教之路,而且因為金尼閣在返回西歐前接受了在華傳教會讓其在歐洲廣泛募集圖書,從而在北京等地建立教會圖書館的任務。金尼閣這次前來,不只帶來了這些西學人才,讓後人感興趣,他還為中國帶來了整整一個圖書館的書籍。據說,這些書都是精裝本,無一重複,囊括歐洲古典名著和文藝復興運動以後的神學、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最新成就。為了募集新書和儀器,金尼閣漫遊義大利、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終於收集了精裝圖書7000餘部。金氏本人估計所收書籍和儀器在離歐時價值1萬金幣。為此,金尼閣擬定了一個龐大的翻譯計劃,聯絡了艾儒略、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經等中外人士共同翻譯出版這些書籍。向達先生稱這一舉動:“比之玄奘求經西竺,蓋不多讓”。
1628年,金尼閣在杭州病逝,“西書七千部”介紹給中國知識界的計劃流產。後來,李之藻和王徵等人零星翻譯了其中一些著作,大部分書籍蒙上塵埃,默默地流失。1938年,北平天主教堂整理藏書樓時發現了“七千部”中殘餘的數百部,其中有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和開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學概要》等重要的科學典籍。
金尼閣著作
金尼閣明末兩度來華,在華時間長達12 年之久,對中西文化的直接交流和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教事業做出了貢獻。1629年11月14日在杭州逝世,被埋葬於浙江省會杭州市西郊老東嶽附近桃源嶺麓大方井(今杭州市西湖區留下鄉東嶽村) 耶穌會司鐸公墓。
金尼閣在杭州時組織刻書,著名的有他翻譯的“五經”拉丁文譯本(Pen tab ilion Sinen se) ——這使他成為第一個將譯成西文的中國典籍付諸出版的西方人;以及他在中國學者王征等人協助下,用西方語音學探討整理漢語音韻規律而成的《西儒耳目資》——編寫此書的目的,主要是為幫助來華傳教士認讀漢字,但也是為讓中國人了解西文。它在中國音韻學史上具有開拓新領域的作用,事實上也成為中國最早的漢語拼音方案。
金尼閣著作
金尼閣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的力作,是前述他翻譯並增寫的利瑪竇中國札記《基督教遠征中國史》,它在歐洲的一版再版,引起歐洲人了解中國的熱潮。此書英譯者寫道:“自從3個世紀以前金尼閣的書首次問世以來,沒有任何國家的哪一個漢學家不曾提到過利瑪竇,中國的史學家也無不引用金尼閣的書,它打開了中國與歐洲關係的新紀元,留給我們一份世界上最偉大的傳教文獻。它對歐洲文學和科學、哲學和宗教等生活方面的影響,可能超過任何17世紀的歷史著述。”
金尼閣著作
《況義》一卷,一六二五年西安刻本,《伊索寓言》之選譯本也。一八四零年香港英國人增訂而重刻之,題曰《意拾喻言》
《利馬竇扎記》五卷,談耶穌會士在華傳教情況,奧古斯特一六零五年版
《金尼閣神甫信扎抄本》
《比利時耶穌會士加斯帕利斯·巴爾則傳》,P122尼閣將其拉丁文傳記轉為法文
《一六一零年和一六一一年中國耶穌會士書信》
《一六零九——一六一二年耶穌會士通訊中有關日本教務報道》
《一六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發自果阿之信扎》,言歐洲赴印度之航程及中國日本之教務
《一六一二——一六二零年日本嚴重教難中教友取得的勝利》
《一六二零年耶穌會士年報報道在華功績》
《一六二一年中國報導》
《未刊信扎》
《中國年鑒》四卷。第一卷刊行,餘三卷不知所在。
《中國五經》一卷,一六二六年。取《五經》譯為拉丁文,附以註解。不知歸宿,似曾續撰或改訂其《基督教遠征中國史》“第一卷應為一冊,余卷擬將利馬竇神甫卒后之事增入。”然因金尼閣之死而中輟。
《上呈教皇保羅五世之記錄》
《我們皇帝的追憶》
《宗徒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