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紅統的結果 展開

紅統

統派的一種

統派”是相對於“獨派”而言,乃是指台灣與海外支持中國統一的人士或團體,他們政治信仰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反對“台灣獨立”,追求兩岸終極統一。

分類


但若按主張統一方式的不同,“統派”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叫“紅統”,以李敖郭冠英林正傑等人為代表,他們的立場多是否定“中華民國”,支持“一國兩制”;第二類屬於“聯合派”,以連戰先生為代表,他們主張台灣的未來必須跟大陸做一個連接,而且不排斥未來接受一個“聯邦或邦聯的中國”;第三類為“藍統”,是台灣“統派”中的主流。過去他們的立場是“反共”、反“台獨”,認為“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合法政府”,現在則因兩岸實力對比的急劇變化,“藍統”趨於低調,人數上也大幅萎縮,甚至不少人轉變為“隱性台獨”,在對大陸的態度上,也多不再堅持“反共立場”。

範疇的爭議


對於“統派”的範疇,島內可謂眾說紛紜。“獨派”普遍將馬英九、連戰、宋楚瑜、郁慕明等藍營“大佬”都歸為“統派”,將《中國時報》、《聯合報》說成“統媒”,甚至把民進黨內一些反對激進“台獨”的走“中間路線”的人士也被稱為“統派”。
在真正的統派看來,只有支持兩岸統一者才能稱之為統派,而近年來台灣多個民調顯示,明確支持立即統一的台灣民眾僅佔總人數的一成左右

代表團體編輯


當前,島內有代表的統派政治團體有新同盟會、新黨、團結自強協會、統一聯盟、中華促進會、黃四海同心會、擎天協會、夏潮聯合會、勞動黨、全民民主統一會等。代表性的統派人士有:新黨主席郁慕明、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台大名譽教授張麟征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海峽兩岸統一促進會會長郭俊次等。
成立於1988年的中國統一聯盟是台灣第一個公開主張和平統一的政治團體,由中華雜誌社和夏潮聯合會共同發起,600多名台灣學者、作家以及不同黨派人士參加了成立大會,台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陳映真為第一任創盟主席,現任主席為法學博士紀欣。
中國統一聯盟辦公室
創盟迄今,中國統一聯盟始終旗幟鮮明地主張“兩岸統一”,以超黨派民間組織面貌活躍於島內,是立場最堅定的“反獨促統”政治團體之一。除每年定期召開盟員大會、舉辦二二八事件真相研討會、五一勞動節遊行等大型活動外,在台灣形勢及兩岸關係發生重大事件時,均立即以召開記者會、發布聲明稿、刊登報紙廣告、舉辦演講,街頭抗議等方式,表達統盟立場,向台灣民眾傳遞有關統一的信息。
成立於1989年的台灣勞動黨信仰社會主義,被視為台灣的“共產黨”,據說創黨時該黨確曾考慮起名台灣共產黨,但鑒於當時台灣解嚴不久,反共思潮仍很普遍,遂定名為勞動黨。它由當時台灣地區第一個勞工政黨台灣工黨分裂而出,隨著勞工立法逐步完善,工運轉入低潮,勞動黨逐步將工作重點調整為“反獨促統”。該黨現任主席為吳榮元,1949年生於台南,1972年就讀台南成功大學時,接觸到《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遂與同學數人秘密籌組成功大學共產黨,並自製五星紅旗、印刷《共產黨宣言》,事發之後,先後被判死刑與無期徒刑,1975年因蔣介石過世遇特赦減刑,1986年出獄,投身台灣勞工運動持續至今。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閱兵,吳榮元曾與中國統一聯盟現任主席紀欣等6位台灣同胞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閱兵式
而成立於1993年的新黨可能是最為大陸民眾所熟知的台灣統派“政黨”,新黨網頁上寫明是“中國人的政黨”,以清廉制衡、公義均富、族群和諧、“國家”統一為訴求,強調台灣地區的“正統地位”。
許歷農為會長的台灣新同盟會成立於1993年6月,主張反對“台獨”,贊成統一,會員大部分是1949年以前大陸去台人士,多為原國民黨軍界的將校軍官和國民黨當年的“非主流派”元老,有郝柏村、李煥、許歷農、梁肅戎等退役將領100多名,以及眾多學術界知名人士。
2005年10月成立的中華統一促進黨是台灣第113個政黨,用該黨總裁張安樂的話說,“中華統一促進黨是目前在台灣既能深入基層各角落,又敢公開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黨”。由於具備一定“江湖色彩”,中華統一促進黨更容易深入中南部的草根地區,其理念也影響了一部分台灣基層民眾。2009年,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時,“中華統一促進黨”揮舞著五星紅旗、打著歡迎橫幅與來“嗆聲”的獨派對峙,他們說,“希望讓陳雲林知道,台灣也有歡迎的聲音”。
1991年在台灣創刊的《海峽評論》月刊是統派知識分子的陣地,創刊以來高舉“統一祖國”、“復興中華”的旗幟,為反對“台獨”、促進祖國統一做出了獨特貢獻。

生存環境編輯


缺少社會資源

雖然兩岸關係大幅改善,但統派在台灣的生存環境並未有顯著改善。統派在台灣是被藍綠通殺,因為台灣的政治人物都要靠選票生存,而統一是‘票房毒藥’。這裡的殺是一種軟殺,就是在所有的利益和權力上排擠你,在真實生活中孤立你。談統一,只能在網路上談。統派在長期缺乏社會資源,人力財力不足的情況下,要想在短時間內擴大社會的能見度,爭取統一的話語權,還必須突破重重障礙。

財力不足

由於財力不足,為了維持自身以及組織的生存,統派幾乎沒有“職業革命家”。以中國統一聯盟為例,統盟有3500個盟員,僅有7個專職工作人員,主席們都是“義工”。促統團體無法從台當局申請到經費,統盟經費來源於向盟員收取的年費,盟員年費是1200元新台幣,比國民黨多了六倍,還會對執監委進行定額的樂捐,或尋求民間捐款。
幾乎所有的統派團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財務困難。

潛在群體編輯


有三類人會比較願意支持統一:
第一類人,是日據時代台灣本省抗日愛國志士的後代;
第二類人,是追隨國民黨來台,有參加過抗戰的外省人後代;
第三類人,是大陸改革開放后,經常往來於兩岸的台商、台干、台生等。
在台灣,這三類人還是佔有相當比例的,假如能喚醒他們的覺悟,發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其接受統一理念並為之奮鬥,那統一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