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戊

太戊

太戊,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伷,商王太甲之孫,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商朝第九任君主,在位七十五年(公元前1535年─公元前1460年在位)。

太戊在位時期,勤政修德,治國撫民,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國政,各諸侯紛紛歸順,使商朝再度興盛。太戊與太甲、祖乙並稱三示(即三位有貢獻的君主)。太戊死後,廟號中宗,葬於太戊陵(在今河南省內黃縣亳城鄉劉次范村東側)。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太戊,亦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伷,是商王太甲之孫,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太戊在其兄雍己死後,繼承君位,成為商朝第九任君主。太戊繼位后,啟用伊尹之子伊陟 擔任國相。
太戊後任用巫咸輔佐朝政,巫咸治理王家政事很有成績,於是寫作《咸艾》和《太戊》。《咸艾》是總結巫咸輔佐政事的經驗,《太戊》是記述太戊時期的歷史,二書現今均已失傳。太戊曾在祖廟稱讚伊陟,不把他當臣子看待。伊贊謙讓,於是寫作《原命》,希望太戊能發揚夏禹商湯的王道。太戊在伊陟和巫鹹的輔佐之下,本來開始衰落的商朝再度得以興盛,各諸侯紛紛歸順商朝,因此尊稱太戊為中宗。
太戊在位75年去世,是商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太戊死後葬於太戊陵(在今河南省內黃縣亳城鄉劉次范村東側),其子中丁繼位。

為政舉措


政治

• 官制
太戊時期,商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並不常設。另外有掌管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管占卜的“卜”、掌管祈禱鬼神的“祝”,掌管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
①內服官
內服官中分為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太戊時期,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點是內服與外服的劃分,生活在商周之際的周公曾經在《酒誥》中這樣概述其情況:“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內服是太戊時期直接統治的王畿地區;外服是由邦伯所管轄的地區,這些邦伯分為侯、甸、男、衛幾種,其中許多很可能是方國部落首領而臣屬於商者。卜辭所載的侯有近50個,最著名的有倉侯、舞侯、犬侯、侯告、侯專、杞侯等。甸,卜辭稱為“田”,“多田(甸)”即指許多甸職官員。男,在卜辭中稱為“任”,著名者有而任、戈任、名任、盧任等。衛,作為一種武職,在卜辭中多稱為“多射衛”、“多馬衛”、“多犬衛”等,亦有單稱為“衛”者。
②外服官
卜辭和金文所見商朝的內服官有五六十種,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百僚、庶尹”。包括地位很高的舊臣、老臣以及商王的近侍之臣。其中還有負責出納王命的史官。二是“惟亞、惟服”。主要是與商王關係密切的軍職官員。三是“宗工”。指負責王室祭祀和某些具體事務的官員。四是“百姓里君”。指管理地方上的諸族與普通民眾的官員。
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仆、御),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tian)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

經濟

農業
太戊時期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在各個生產部門內部分工日趨鞏固和日益複雜的情況下,商代的商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在周滅商后,據周公說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這些人就是從事長途販運貿易活動的商賈。
太戊時期商朝經濟比夏朝有很大發展的表現:農業生產規模相當大,種植的農作物有粟、黍、稻、麥等。畜牧業發達,飼養六畜,祭祀用幾百甚至上千頭家畜。青銅冶鑄,玉器製作和釀酒等手工業很發達。商業發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貝,骨貝玉貝銅貝等作為貨幣。商王盤庚時期,商代使用的農具,考古學界一般認為仍以石、骨及蚌制鏟、斧、鐮、刀等為主,偶爾也發現有一些銅鍤、銅鏟等青銅工具,但不一定用於農業生產。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廣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齊規則的大片相連的方塊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徵丈量和劃出疆界的田地,“田疇”的“疇”字,像田間按行壟犁耕往返轉折,這樣的田疇當然不會耕作得很粗放。這些經過疆理整治規則耕作較好並配合有灌溉溝渠的方塊田,就是後來的井田
這些田地主要分佈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諸侯國君直接佔有,也有分配給近親貴族。其他貴族在封邑內也同樣經營這樣的田地,不過規模要小一些。在國都以外,商王經常派臣民到比較邊遠的地方去開墾土地。
手工業
太戊時期,商代鑄造作坊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比農業更為突出。其中,青銅冶鍊技術和青銅器製造工藝的高度發展,更集中反映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和時代的特點。在殷墟和鄭州商城遺址,都發現有為王室所專用的青銅器鑄造作坊。當時,在這些作坊中都有比較細緻的分工,有世代從事生產擅長專精技藝的工匠。生產規模之大和技藝水平之高,是當時世界所罕見。

家族成員


祖父:子至,商王太甲
父親:子辯,商王太庚
哥哥:子高,商王小甲、子密,商王雍己
兒子:子庄,商王仲丁、子發,商王外壬、子整,商王河亶甲

軼事典故


怪樹

太戊七年,亳地有怪異的桑樹和楮樹合生在朝堂上,一夜之間長得有二手合抱那麼大。太戊害怕,於是詢問國相伊陟。伊陟說:“臣聽說過,妖魔鬼怪不能戰勝有德行的人。大概是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麼過失之處,所以才會出現妖魔鬼怪。大王如果善政修道,以德治民,自會免除禍害。”太戊聽從他的話,怪桑樹果然枯死。

尋葯

太戊派王孟到西王母處尋求長生不老之葯,後來王孟因斷糧,困在半路,只能吃樹上結的果實,穿樹皮,住在荒山裡。王孟一輩子單身自處,天帝憐憫他無後代,在他睡夢中從背肋間跳出兩個兒子。兒子出生以後,王孟便去世。王孟的兒子也用這種辦法生出下一代。而且後代又都是男子,慢慢地這地方男子越來越多,因此稱為丈夫國。求葯之事大抵渺渺,但從這個故事可以猜測,太戊時期的商朝大概與西戎有所來往。

史書記載


《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

陵寢墓地


太戊陵
太戊陵
太戊陵位於河南省內黃縣亳城鄉劉次范村東側。該陵坐落在一處古文化遺址上,也稱“劉次范遺址”,是現今國內所存唯一的一處商代王陵。1986年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漢代建陵寢,唐代繼修,北宋開寶七年(974年)重修,明清時期又多次修葺增建。據《內黃縣誌》記載,太戊陵在內黃縣西南二十五里劉次范村。太戊陵高一丈五尺多,環繞數十丈。其廟在陵后,正殿五間,旁有碑亭,廟門二重,前有豐碑。
太戊陵昔日陵外築城(俗稱皇城),佔地4.5畝,內築太戊陵,嬪妃墓,古柏森森,祭碑142塊,還有接官廳等附屬設施。陵區內發現有仰韶、龍山文化及商代文化層(陶片、石器等),另據《內黃縣誌》記載,有明清時代諭祭太戊陵祭文42道。現存開寶七年(974年)《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廟碑銘並序》,螭首龜趺,通高6.45米,寬1.6米,厚0.59米,是河南現存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碑之一。雕刻精湛,書法剛勁,碑文記述豐富,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人物評價


周公旦:“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
司馬遷:“殷復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