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永強

介永強

1969年12月生,陝西彬縣人。1989年考入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1993年大學本科畢業,當年考上該校中國古代史專業研究生,跟隨牛致功趙文潤教授研習隋唐歷史文化。1996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留校工作。2000年考取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師從於著名歷史學家史念海先生。2004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3年晉陞副教授,2006年增列為中國文化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2010年晉陞教授。2012年獲批為中國文化史專業博士生導師。

簡介


JIE Yongqiang
學 位:歷史學博士
畢業學校:陝西師範大學
職 稱: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特長:中國文化史、隋唐史和歷史文化地理

主要從事


中國文化史、隋唐史和歷史文化地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為本科生主講《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古代文化史》、《隋唐文化史》等課程,為研究生主講《中國文化史專題研究》、《漢唐社會文化研究》等課程。

個人專著


西北佛教歷史文化地理研究》(30萬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009年榮獲陝西省人民政府第九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主持並完成陝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西安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各1項,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思想戰線》、《廈門大學學報》、《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敦煌學輯刊》、《社會科學戰線》、《人文雜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等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現為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編審。2009年1月,調至學報編輯部工作。代表著作主要有:
1、《西北佛教歷史文化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8年4月。
2、《不畏強御陳仲舉》,刊中華書局文史知識》1994年第2期。
3、《唐代的外商》,載《晉陽學刊》1995年第1期,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文化史(二)》1995年第5期全文轉載。
4、《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定芻議》,刊《科技·人才·市場》1998年第2期。
5、《武則天與祥瑞》,載《武則天研究論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唐代帝王的封禪》,刊《華夏文化》1999年第2期。
7、《唐代服食風氣述論》,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8、《論唐代天寶時期蕃將與宰相的權爭》,載《唐都學刊》1999年第4期。
9、《關中唐代行宮考》,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3期。
10、《唐代行宮考逸》,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1年第2期。
11、《唐代行宮文化透視》,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12、《略論唐代行宮與文學》,刊《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1年第3期。
13、《唐代行宮三題》,載《唐都學刊》2001年第4期。
14、《唐代建築風貌一瞥——以行宮遺存為中心的文化考察》,刊《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3年第1期。
15、《唐代尚舞風氣溯源》,刊《人文雜誌》2001年第5期。
16、《唐代宗室管理制度論略》,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17、《歷史宗教地理學芻議》,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第4期“學術前沿”欄目轉載。
18、《中古西北佛教戒律學考述——以梁、唐、宋<高僧傳>為中心》,刊《敦煌學輯刊》2007年第二期。
19,《隋唐長安佛教義林與義學風尚》,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三期。
20,、《我國西北地區佛教文化重心的歷史變遷》,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五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22期摘編論點。
21、《論我國西北地區佛教文化格局的歷史變遷》,刊《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四期,《文摘報》2008年2月8日摘編論點。
22、《論隋唐時期的宗教消費》,刊《思想戰線》,2008年第四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十一期摘編論點。
23、《唐代胡僧考源》,刊《暨南史學》,2009年第十二期。
24、《《隋書》所載三部“龜茲樂”名稱新解》,刊《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七期。
25、《唐代胡僧考論》,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四期。
26、《佛教與中古中外交通》,刊《廈門大學學報》,2010年第五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六期摘編論點,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歷史學》2011年第三期全文轉載。
27、《<唐長安佛寺考>若干問題辨正》,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第四期。
28、《隋唐高僧與儒學》,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十一期。
29、《<唐長安佛寺考>補苴》,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第3期。
30、《中國古都長安城的興衰變遷及其復原和保護》,載2011年新羅學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東亞細亞暨新羅都城復原問題》,韓國新羅文化遺產研究院,2011年12月。
31、《論武則天與感業寺的幾個問題——與氣賀澤保規先生商榷》,刊《廈門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