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石寶山
劍川石寶山
劍川石寶山位於劍川縣城西南25公里處,因山上的紅砂石成龜背狀裂紋,如獅似象像鍾,得石寶之名。這裡林木茂盛、石趣無限,廟宇別緻,景色獨特,尤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聲名久遠。山中開鑿於唐宋年間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寶山歷史悠久古迹薈萃,寺院廟宇唐、宋、元、明、清歷代都有興建。
景區內開鑿於唐宋(南詔、大理國)時期的石鐘山石窟,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是國內唯一反映滇密阿吒力教的石窟,為研究中國西南地區南詔、大理國社會歷史、宗教歷史與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實物資料,以其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和高超的雕刻藝術價值,在中國雕刻藝術史上佔有獨特的地位。於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西南的敦煌”,是一部雕刻在石頭上的南詔、大理國歷史。
始建於元朝至元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的寶相寺,寺院廟宇倚奇雄萬狀的大岩石而建蓋,被譽為“雲南懸空寺”,風光秀麗之奇美,為石寶山之最。由於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完好,吸引了野生獼猴棲息定居。歷史上曾有“寶相八景令人醉,引得騷人幾輩攀”之美譽。寶相寺古建築群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有“霧海雲煙”之稱之的“海雲居”,掩映在古柏蒼松之中。殿閣、寺宇布局嚴謹,迥起環落,規整雅朴,靜謐清幽。寺院建築盡顯木雕之鄉劍川木匠的高超技藝。
石寶山不僅山光秀美、古迹薈萃,這裡獨具民族風情,被譽為“白族情人節”、有“中國歌城”之稱的石寶山歌會更讓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石寶山歌會已於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石龍民俗文化生態村位於石寶山景區內,群山環抱,風景如畫。保存和繼承了白族調、霸王鞭、洞經會、念佛會、唱鄉戲等眾多的白族傳統原生文化,是一個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和濃郁民族風情的白族山村。
“石多異寶結靈山,惹得騷人幾輩攀。”古往今來,石寶山招徠了不少騷人墨客、大德高僧、宦海名流選勝登臨,其中有明代的狀元郎楊升庵、翰林庶吉士李元陽、戶部郎中趙炳龍、大旅行家徐霞客、高僧擔當、大錯;清代劍川知州江南才子高為阜、麗江詩人桑映斗、安徽新安文人大理通判黃元治、白族文人趙藩、趙宗瀚……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佳聯紀勝,為名山增輝添色。
劍川石寶山
劍川石寶山於劍川縣城西南25公里處,總面積25平方公里。石寶山是老君山山脈向南延伸的一個支峰,屬瀾滄江水系。氣候屬南溫帶高原型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相連,乾濕分明,是旅遊者休閑度假、宗教文化體驗與避暑勝地。
石寶山,白族語稱為“走奔善”,意即“堆滿大石頭的山”,也有學者解釋為“詔北之山”。“石寶”一名最早見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沙溪土官百戶楊惠墓碑上,以“石相可寶”而得名。“石寶”當指石寶山上獨具特色的丹霞地貌—龜背石。李元陽《萬曆雲南通志》載:“石寶山,在州之西南二十里,有石佛、石棧、石人、石井、石傘、石象、石獅、石鍾、石鼓之異,五色躑躅,被於陵谷,信奇觀也”。
石寶山自然風光瑰麗奇絕,最高峰佛頂山海拔為3038米,最低處沙登箐金雞棲山海拔為2140米。景區受海拔高差與地勢影響,呈環形立體氣候,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特徵,特殊的氣候孕育了景區內種類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景區內林壑幽深,山泉清洌,峰巒疊障,蘭谷幽深,密林掩映,松濤陣陣,古寺深藏;崖頂上獼猴嬉戲,鶯啼鳥鳴;山谷里狐、兔狂奔,山雞飛闖;古寺里嵐煙飄渺,晨鐘暮鼓;舉目四望,怪石嶙峋,千姿態百態。加之蒼翠林海和奇峰怪石間白族能工巧匠精妙絕倫的樓台亭閣點綴,使石寶山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景觀畫卷。
石寶山
大理劍川石寶山交 通:從劍川縣城到石寶山景區停車場車費約10元/人。理劍川石寶山門票價格:68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