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鎮廟
威鎮廟
威鎮廟,古稱河內廟,坐落於金谷鎮河美村與尚芸村交界處的蛇侖山麓,內奉祀廣澤尊王。
目錄
廟始建於五代末,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改為今名。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修。廟右前側建有“聖旨亭”,亭內豎有一方宋碑,鐫書“敕威鎮廟聖祖神道”。
廟宇主體建築為二進四合院式,歇山屋頂,抬梁式構架。廟大門鐫聯為探花黃貽楫題的:“大而化之謂聖;眾所歸焉曰王。”筆力雄渾,聯意動人,嵌“聖王”兩字。寬深三間,左右翼以廂房,當心間八卦形藻井。廟內深井埕壁正中用條石砌成蛇嘴樣;左右兩廊各置圓石球階,稱為蛇眼。埕內未設出水口,暴雨時檐水傾注其中,井埕中的水從無溢出,自能消退,令人稱奇。大廳口一對青石透雕龍柱,龍頭昂起,龍尾緊挨蟠柱,形象生動。廳中一對輝綠岩石柱,透雕“陳三五娘”、“八仙過海”等人物造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牆壁上和屋頂上的人物浮雕、繪畫花鳥樹木,神態各異,維妙維肖,工藝造詣精湛。廳正中上方懸掛“聖王殿”橫匾。廣澤尊王神威顯赫,庇民濟世,曾四次受到朝廷敕封。第一次於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為皇宮救火,而被宋高宗敕封為“威鎮廣澤侯”,同時敕“威鎮廟”名;第二次於慶元元年(1195年),因抗倭保民有功,宋寧宗加封為“威鎮忠應孚惠廣澤侯”,晉封“提伯王”,並敕封郭忠福的父母為“太王”、“太妃”;第三次於開慶元年(1259年),赴京為皇太后醫治疾病,宋理宗龍顏大悅,加封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廣澤尊王”;第四次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清穆宗又加封“保安”二字,累封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信眾習慣稱為“保安廣澤尊王”,簡稱“廣澤尊王”。
歷代以來,關於廣澤尊王的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而且越傳越神。如郭忠福年少坐化,在生年本不會有妻子,但在民間傳說中,成了神的郭忠福還會求聘妻室。對此,《鳳山寺志略》曾作記載,《福建民間信仰源流》一書中亦有轉述:“傳說神蛻化后,有尤溪黃氏女浣衣(有說陳氏女、楊氏女),見金釧迴旋,不離左右,母令取之。一日,乘輿過神廟,大風,忽失所在,或言入廟坐化。宋時已加封曰:‘妙應懿德黃氏仙妃’。黃妃協助郭聖王行善,建立許多功德。”郭與黃還生了許多孩子。“據說,住在鳳山廟周圍的百姓,時常聽到廟中有小兒哭聲,這表明又有新的小孩誕生了。次日,百姓會在廟中發現一堆新的黃土,於是他們便將黃土塑成神像。這種神像共有13尊,人們稱之為‘十三太子’。”民間傳說又將“十三太子”與“十三行祠”聯繫在一起,稱“十三太子”鎮守“十三行祠”,這些太子又有了各自的管轄範圍,代表郭忠福成為當地民眾的保護神。
相傳廣澤尊王常為人間治病救災,因而在閩南各地的寺院廟宇內多有祀奉。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信眾恭迎廣澤尊王到泉州府治禳除瘟疫,祀於泉州開元寺、承天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信眾又恭迎廣澤尊王到泉州府治禳除鼠疫,祀於泉州天后宮、南門外土地祠后聖王宮。此外,福州南台土地廟、晉江陳埭南鎮寺、安海齊雲殿、鷺門威武廟都祀奉廣澤尊王,龍海、漳州、寧德、建寧、龍溪、龍岩、同安、漳平、惠安、德化、永春及廣東潮州等地也都建有廟宇奉祀,《八閩通志》、《泉州府志》、《南安縣誌》等均有記載。
廣澤尊王的香火遠播台灣。清康熙元年(1662年),隨著郭氏鄉人渡台謀生,廣澤尊王金身塑像被虔誠地恭迎到台南奉祀,后又建西羅殿供奉,現殿中懸掛有咸豐年間(1851-1861年)欽命台澎水陸掛印總兵官恆計書贈的“恩佑全台”匾及蔣經國先生欣題的“保安天下”匾。1989年,台灣玉聖宮理事會特地到威鎮廟,敬奉廣澤尊王的一尊金身於台南市下林玉聖宮奉祀,並恭奉聖王金身,12天間行走於台灣全島,受到各地信眾的頂禮膜拜。玉聖宮香火也為之鼎盛。為叩謝聖恩,玉聖宮理事會獨資擴建威鎮廟後殿,2000年又捐資重修威鎮廟前殿。千年古廟歷盡滄桑,今日殿宇更加輝煌。
廣澤尊王的香火亦遠播海外,且有諸多靈應的傳說。早在清代,旅外僑親就在馬來西亞砂勞越省古晉保安宮奉祀廣澤尊王。相傳,砂勞越的地方長官拉耶有一天騎馬途經保安宮,忽然馬的前蹄高舉,狀似朝拜,一連向前方三叩首。拉耶頓覺奇怪,迷朦中又看到了一個上身赤膊、著紅肚兜的兒童漫步走進宮內,拉耶入宮尋找,卻不見蹤影。稱奇之下,經詢問鄰近街民,得知乃廣澤尊王顯靈。這個奇聞在當地傳開后,到保安宮朝拜的信眾日多,連當地的馬來人也前來行香。據不完全統計,廣澤尊王分爐在台灣及海外廟宇達300多座。
千年古廟蜚聲鶴遠,古迹頗多。現遺存珍貴碑刻有一方清光緒石碑,陰楷“重修廟宇捐資開列於左”,記載實叻、金門商號及個人捐資名單,是研究華僑史和金(門)、安(溪)關係史的實物例證。它與宋敕封“聖旨牌”都具有歷史研究價值。廟中還鐫有“廣招萬國之髦士;澤及千秋曰聖王”、“此地豐碑通大道;前朝明詔錫尊王”、“廣美大聖神之德澤;鎮因析夷隩以乂安”、“廣澤早聞名,自古八方朝聖地;王陵添勝概,即今十里樂游原”、“威震域中欽聖德;鎮雄河內仰王靈”、“太和廣澤兩朝封號;威武神功四海尊王”、“威靈聖德,大地山川被廣澤;鎮境安邦,普天黎庶仰尊王”等楹聯。
環廟四周,風景名勝,美不勝收。最引人入勝的要數“老鷹啄蛇”山。在距威鎮廟約一公里處的溪邊,有一座怪石林立的大山。主峰岩石向溪邊路口突出,酷似一張口啄雞的鷹嘴,主峰的兩翼向左右伸展,狀如一落地飛鷹,人們稱其為老鷹山。在山的對面,橫卧著一座延伸綿長的大山,其峰節節高聳,活像一倒爬行的長蛇,而溪邊的第一峰,扁而突出,其貌似“蛇頭”,人稱蛇山。兩山隔溪對峙,巧妙地形成了一個“老鷹啄蛇”勝概。廟口下方有一深潭,碧波微泛,一片漣漪。每當旭日東升或明月高懸,日月山川倒映其中,閃耀變幻,相映成趣,宛若明珠。而廟后四季常青的山脈似青龍奔騰,與廟口潭中的日月構成了一幅時隱時現、撲朔迷離的青龍吐珠圖。現在威鎮廟景區山清、水秀、峰奇、石怪、潭幽,美麗的自然景觀與神奇傳說的宗教文化交融,構成旅遊區的獨特風貌,享譽海內外的旅遊勝地。
每年到威鎮廟朝拜廣澤尊王的四方善信數以萬計。海外僑胞及台灣同胞也經常組團到廟焚香朝聖。虔誠的三鄉村民還於新春正月,恭迎廣澤尊王巡春,繞境三鄉,祈求風調雨順,境泰民安。
1985年10月21日,威鎮廟被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