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柞市鎮的結果 展開

柞市鎮

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柞市鎮

柞市鎮,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下轄鎮,地處衡南縣西南部,東南與茅市鎮為鄰,西連祁東縣金橋鎮,北與泉湖鎮譚子山鎮交界,行政區域面積79.72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柞市鎮戶籍人口有34912人。 

1961年,恢復區建制,成立茅市區,下設茅市、柞市、長沙、大橋等4個鄉鎮。1974年,因修斗山橋水庫,將受淹區的祁東縣洪堰公社的12村劃歸衡南,成立洪堰鄉。1989年,柞市撤鄉建鎮。1995年,撤區並鄉,將洪堰鄉併入柞市鎮。截至2020年6月,柞市鎮下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 

2011年,柞市鎮財政總收入0.018億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009億元,比上年增長13%。人均財政收入287元,比上年增長3%。2018年,柞市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個。

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屬衡陽縣第四區。
1952年7月,屬衡南縣第九區。
柞市鎮
柞市鎮
1956年,撤區並鄉,由原民新,大元,三角,石基,永和等5鄉合併成立柞市鄉。
1959年1月,經調整屬於茅市人民公社。
1961年,恢復區建制,成立茅市區,下設茅市、柞市、長沙、大橋等4個鄉鎮。
1974年,因修斗山橋水庫,將受淹區的祁東縣洪堰公社的12村劃歸衡南,成立洪堰鄉。
1989年,柞市撤鄉建鎮。
1995年,撤區並鄉,將洪堰鄉併入柞市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柞市鎮地處衡南縣西南部,東南與茅市鎮為鄰,西連祁東縣金橋鎮,北與泉湖鎮、譚子山鎮交界,行政區域面積79.72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1年,柞市鎮有耕地面積1.54萬畝。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柞市鎮下轄2個社區:柞市、連豐,25個行政村:羅祠、代泉、赤橋、大元、永和、河陽、柞市、凡雲、灣洞橋、桃元、三角、陽興、師塘、陽雅、洪堰、紅岩、城沖、打龍、虎嶺、羅元、廣寺、沙西、藕池、蒼塘、羅家。 
截至2020年6月,柞市鎮下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柞市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430422115001122柞市社區
430422115201220代泉村
430422115202220赤橋村
430422115203220河陽村
430422115204220灣洞橋村
430422115206220凡雲村
430422115207220三角村
430422115210220陽興村
430422115211220大元村
430422115212121柞市村
430422115213220師塘村
430422115215220洪堰村
430422115219220虎嶺村
430422115222220廣寺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柞市鎮轄區總人口3.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0.26萬人,城鎮化率8%。總人口中,男性1.85萬人,佔56%;女性1.45萬人,佔44%。人口全為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6.5‰,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長率1.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07.91人。 
2017年末,柞市鎮常住人口有25566人。 
截至2018年末,柞市鎮戶籍人口有34912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柞市鎮財政總收入0.018億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009億元,比上年增長13%。人均財政收入287元,比上年增長3%。 
2018年,柞市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個。 

農業

2011年,柞市鎮的農業總產值3.8億元,占生產總值的81%,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05萬噸,人均350千克。主要經濟作物為水果。2011年,油菜種植面積0.6萬畝。主要品種有柑桔、蜜桃、板栗、奈李、月柿等。 
柞市鎮的畜牧業以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1萬頭,年末存欄0.3萬頭;羊飼養量800隻,存欄300隻;家禽年飼養量9.2萬羽。 

金融

2011年末,柞市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0.07億元,比上年增長15%;各項貸款餘額0.003億元,比上年增長11%。 

文化


地名由來

柞市鎮因鎮人民政府駐地位於柞市村得名。

交通


柞市鎮境內有S71公路穿過。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柞市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250人;小學9所,在校學生212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初中在校學生80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各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97.6%。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69萬元,比上年增長17%。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比例為4%。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柞市鎮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處,各類圖書室13個,藏書1.6餘萬冊。1999年4月,建成柞市鎮有線電視台,后改稱柞市鎮廣播電視站,2011年有線電視有戶437戶,入戶率81%。 

體育事業

2011年末,柞市鎮有學校體育場3個,設簡易看台,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柞市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2個,門診部(所)4個;有床位4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3張;固定資產總值168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2名,其中執業醫師12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2人。2011年末,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62萬人次。25個村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5%。 

社會保障

2011年,柞市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2戶,人數119人,支出28.2萬元,比上年增長5%,月人均197元,比上年增長5%;醫療救助12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63人次,共支出2.3萬元,比上年增長6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63戶,人數1192人,支出78.6萬元,比上年增長8%,月人均55元,比上年增長8%。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0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1.4萬元,比上年增長6%。社會福利費36.7萬元,比上年增長5%;敬老院1家,床位5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38人。社區服務設施2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個。有慈善分會1個,全所接受社會捐款3.5萬元,使181人(次)困難群眾受益。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310萬元,比上年增長80%;基金支出合計310萬元,比上年增長19%。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80萬人,參保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