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麥
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的麵食小吃
稍麥
稍麥是一種面制包餡的籠蒸點心。在中國南北方都有,是一種面制的食品,品種繁多,在江蘇、浙
稍麥
燒賣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元代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朴事通》
稍麥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金瓶梅詞話》中便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楊州畫舫錄》、《桐橋椅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
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里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勞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製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鹵餡”芽菲菜燒賣。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製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微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廣州有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名播京師的“歸化城燒賣”燒賣古稱“捎賣”,始於元代,明代稱“紗帽”,清朝稱為“鬼蓬頭”,其風味與製法南北各異,如廣東的“干蒸燒賣”,江蘇的“蟹黃燒賣”、“翡翠燒賣”風味各不相同。但在歷史上,呼和浩特稱為“歸化城”時,這裡的燒賣就已經名播京師了。
據《緩遠通志稿》載:“惟市內所售捎賣一種,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且歸化(呼和浩特)捎賣,自昔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製以為業者。而風味稍遜矣。”早年呼和浩特的燒賣,都是在茶館里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濃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熱騰騰的燒賣,天南地北地聊著舊事與新聞,那濃郁的香氣久久飄蕩在茶肆之間。
燒賣是用特製的擀麵錘(燒賣錘)把和好、揉透的面,墊上土豆粉擀成薄的荷葉皮,然後用新鮮羊肉切粒配蔥姜等作料拌成餡,再勾以熟澱粉,成為乾濕適度,紅、白、綠相間,香味撲鼻的燒賣餡,把餡放在燒賣皮里輕輕捏成石榴狀,上籠蒸7至10分鐘即熟。燒賣出籠,頓時鮮香四溢,觀其形,晶瑩透明;食其味,清香爽口,味濃不膩。皮薄如蟬翼,柔韌而不破,用筷子夾起來,垂垂如細名播京師的“歸化城燒賣”燒賣古稱“捎賣”,始於元代,明代稱“紗帽”,清朝稱為“鬼蓬頭”,其風味與製法南北各異,如廣東的“干蒸燒賣”,江蘇的“蟹黃燒賣”、“翡翠燒賣”風味各不相同。但在歷史上,呼和浩特稱為“歸化城”時,這裡的燒賣就已經名播京師了。
據《緩遠通志稿》載:“惟市內所售捎賣一種,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且歸化(呼和浩特)捎賣,自昔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製以為業者。而風味稍遜矣。”早年呼和浩特的燒賣,都是在茶館里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濃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熱騰騰的燒賣,天南地北地聊著舊事與新聞,那濃郁的香氣久久飄蕩在茶肆之間。
稍麥
【主料】精粉500克,對蝦600克。
稍麥
【製法】
1.制皮:將精粉放在案板上,中間開窩,撒入精鹽,用200--250克冷水分3次倒入,用手把面擦勻,揉到一塊,逐漸搓成條,盤迴來餳30分鐘左右;再搓條,揪成相等的70個面劑,將面劑搓圓,把澱粉面過籮作面撲,用特製的稍麥槌一個一個擀成餃子片大,疊在一起(10--12)為一摞,每片中間撒點干澱粉,再用稍麥槌從右到左轉動推擀20下左右即成稍麥皮,將皮上澱粉抖凈,放在一塊。
2.制餡:將大蝦剝去皮,用刀從背上劃開取出沙腺,再用清水洗凈,剁成蝦泥,加蛋清、豆粉和少許清水,用筷子打開攪勻漿好。
3.瓢上火加入熟豬油待油熱至五成時,投入蝦茸劃開滑透,然後撈出,再入開水鍋中,汆中去油倒在漏勺內控凈水;把肥肉膘切成丁;把香菇、冬筍、菜心、姜、蔥均切成碎末;將25克豆粉和起,用涼水光澥稀,潑入開水內攪勻成“蒙子”。
4.將制好的蝦泥、肉丁放在盆內,加上精鹽、味精、胡椒粉、蔥末、薑末、料酒拌在一起攪勻,然後將香油、香菇、菜心、冬筍一併放入,最後把蒙子倒進攪勻。
5.包稍麥:把擀好的稍麥皮,放在左手,右手拿包匙把拌好的餡挑起來置於稍麥皮中心,隨著左手往上爬回收口輕輕一捏成梅花嘴的稍麥,將包好的稍麥放在刷油的籠屜里,水開上籠,旺火蒸10分鐘即成。
【特徠點】皮薄、餡嫩、味鮮,形狀像梅花,是山西傳統面點。
稍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