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學堂村的結果 展開

學堂村

雲南省普洱鎮沅縣者東鎮學堂村民委員會

學堂村民委員會,屬於山區。距離鎮22.00公里,國土面積41.50平方公里,海拔1780.00米,年平均氣溫19.50℃,年降水量109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水稻、茶業、烤煙核桃、堅果等農作物。有耕地4981.00畝,其中人均耕地1.91畝;有林地30589.00畝。全村轄17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14戶,有鄉村人口2691人,其中農業人口2618人,勞動力169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457人。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680.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7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5年底,全村有714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714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14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1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2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0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235.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5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3畝。該村到2015年底,有27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8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981.00畝(其中:田1180.00畝,地3396.00畝),人均耕地1.91畝,主要種植玉米、核桃、茶業、烤煙、核桃等作物;擁有林地30589.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176.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41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6321.00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680.4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25.45萬元,畜牧業收入964.41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007頭,肉牛119頭,肉羊526頭);林業收入1119.58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6.81萬元,工資性收入64.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76.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4.6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7人,在省內務工34人,到省外務工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茶葉、核桃、烤煙、畜牧,主要銷售往省內。2015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230.43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核桃、烤煙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茶葉、核桃、烤煙、畜牧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14戶,共鄉村人口2691人,其中男性1480人,女性1211人。其中農業人口2618人,勞動力1696人。到2015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31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6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3.0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5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63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194.3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18.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23.94萬元,有固定資產62.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3.4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學堂村小學,中學生就讀到鎮沅三中。該村距離小學校0.00公里,距離中學22.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78人,中學生83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用溝渠以及道路交通不通暢;2:人、畜飲水困難;3:群眾素質普遍偏低。。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2:進一步加大對教育業的投入;3:大力發展核桃、茶葉、烤煙以及畜牧業;4:著實解決人畜飲水問題。5.引進新興產業堅果、水晶豌豆、無筋豆等在適宜村組種植。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人文地理


學堂村隸屬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者東鎮,地處者東鎮東邊,全村國土面積37.83平方公里,海拔1,780米,年平均氣溫18℃,屬高寒山區,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適合種植水稻、玉米、茶葉、核桃等作物,形成了產業獨特的高山農耕文化。境內山高坡陡,溝箐縱橫,登高遠眺,群山連綿,眾峰竟起,幽幽原始林海莽莽蒼蒼,不禁讓人心曠神怡、嘆為觀止,還有那生機勃勃的茶樹井然有序地布滿山岡,溢出陣陣沁人心脾的茶葉清香,閉上雙眼,盡情把這帶著茶香的柔風吸入體內,洗盡肺腑,疲憊的身體在此得以放鬆,空虛的靈魂在此得到安慰,這是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轄區1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92戶,有鄉村人口2593人,以漢族、拉祜族彝族為主,是漢族、拉祜族、彝族雜居之地,由於這裡文化教育發育較晚,各個民族至今仍保留著古樸、原始的民風民俗。特別是拉祜族苦聰人的身上還遺留有原始社會時期的痕迹,這對人類學研究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現存資料。各民族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傳統文化世代沿襲著,其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有,苦聰人畲葩節和彝族火把節。這裡山奇水秀、各民族豪爽好客,是來者東鎮旅遊、科考、探險者的必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