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楓林鎮的結果 展開

楓林鎮

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下轄鎮

楓林鎮隸屬於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位於湖北省東南部,東毗江西廬山,北枕長江,與江西省瑞昌市毗鄰。歷史上位踞吳頭楚尾,有“荊楚門戶”之稱,是鄂贛邊陲商貿“口子鎮”。界浮省道、京九鐵路、杭瑞高速穿境而過,是一個交通發達、通訊便捷、資源豐富的農業大鎮。鎮域面積266.84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23個村1個社區,共283個組11140戶,總人口39911人(2017年)。

2014年,全鎮地方生產總值7.32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4748億元。楓林鎮物產豐富,人傑地靈。著名的人物有明代太僕寺丞劉珂、太僕寺正卿劉守緒、監察御史劉之侍等。境內山巒疊翠,湖泊棋布,竹木森森,有“礦產之鄉、石材之鄉、魚米之鄉、把竹之鄉和吳茱萸之鄉”之稱。2017年11月,楓林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2019年7月24日,楓林鎮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歷史沿革


楓林鎮區鳥瞰圖
楓林鎮區鳥瞰圖
楓林自宋代形成集鎮,因楓樹茂密而得名。
明清時,楓林屬昌平鄉興教里。大革命時期,楓林所轄地區為五湖區的一部分。
民國中後期隸屬第十、第五區。
1952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建第十一區。
1953年,改第五區。
1957年,改楓林區。
1958年,撤銷區建制,成立旭東人民公社。
1961年,恢復區建制,建立楓林區。
1975年,撤區並社,更名楓林人民公社。
1984年2月,設社建區,恢復楓林區。
1987年9月,撤區建鄉改縣轄鎮,更名楓林鎮。
1999年10月,撤鄉並鎮時,將原大德鄉合併楓林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0年2月,全鎮由36個村合併為34個村,其中古嶺合併南城村、皮山合併為坳山村。11月再次合併為24個村,其中岩山沖合併楊柳、竹畈合併月朗、楊橋合併漆坊、竹林合併水源、楊坊合併宋新、西河合併下庄、楊灣合併石塘、蘆塘合併胡政、楊山合併坡山、下沖合併大畈。
2005年3月,全鎮又減並兩個村為2個村,其中栗林合併花塘、白田與下庄合併改為大橋。
2009年6月5日,設立楓林鎮楓林街社區。
2014年7月,楓林鎮16個村、1個社區調整為23個村、1個社區。

區劃詳情

截至2016年,楓林鎮下轄23個村、1個社區:楓林街社區;樟橋村、坳上村、花塘村、石塘村、下庄村、楊山村、劉沖村、楊橋村、石田村、長圳村、五合村、月朗村、汪源村、楊柳村、湖田村、水源村、宋新村、漆坊村、沿沖村、南城村、大畈村、坡山村、大橋村,人民政府駐坡山村。
樟橋村、坳上村、花塘村、石塘村、下庄村、楊山村、劉沖村、楊橋村、石田村、長圳村、五合村、月朗村、汪源村、楊柳村、湖田村、水源村、宋新村、漆坊村、沿沖村、南城村、大畈村、坡山村、大橋村
社區楓林街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陽新縣楓林鎮地處東經114°43′43″~115°30′12″,北緯29°30′35″~39°09′14″,地處陽新縣東部,東接江西省瑞昌市南陽鄉,南接江西省瑞昌市橫立山鄉,西鄰木港鎮,北鄰富池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2.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9千米,總面積268平方千米,其中陸地約238平方千米,佔88.8%;水域約30平方千米,佔11.2%。

地形地貌

楓林鎮境內呈低山丘崗地貌,屬橫嶺山脈,東南高、西北低,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地面平準坡度為22.5°,東南與江西省瑞昌市相鄰,境內有連續起伏的山區,崗壠犬牙交錯的丘陵區和星羅棋布的平原湖泊,境內樟橋黑風尖最高點海拔高程762.7米,最低點富河河床海拔高程8.7米,鎮區南坡山海拔高程491米。

氣候

鎮境內年最大降雨量2274毫米(1954年),多年降雨量1556.7毫米,年蒸發量1200毫米,多年平均徑流深829.5mm,可謂雨量充沛,水源豐富。境內一年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為16.9度,年最大溫度差55°,年日照時間1900小時,全年無霜期205天。

水文

楓林鎮屬富河水系,境內有6條河溪港,分別是檀溪、楊柳井、石屋泉、冷水源、翟灣、座溪泉。有兩支一級河流:一是牛湖港河流,發源於瑞昌大力山,出口處為南港,流進富河,河流落差108米;二是樟橋河流,發源地瑞昌大德堖,出口軍山嘴,流入舒婆湖、富河,河流起點瑞昌花園老虎頸,河流落差368米。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楓林鎮總人口51001人,其中男26100人;35427個勞力,外出從業人員15738人,其中男9510人。總人口中全部為漢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75人。

自然資源


林木資源
太平沖小型水庫
太平沖小型水庫
楓林鎮森林主要分佈在東南、西南邊境的高丘地帶,有松、杉、樟、竹等材林,還出產油茶油桐、水果、藥材等。
礦產資源
楓林鎮是遠近有名的礦產之鄉和石材之鄉,已探明的主要礦產有金、銅、鐵、錳、硫、煤、大理石、麥飯石膨潤土等10餘種,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耕地資源
楓林鎮擁有耕地面積57794畝,其中水田27523畝、旱地30271畝;山場面積310005畝,林地面積30餘萬畝;大小湖泊14個,養殖水面40517畝;全鎮農作物114141畝,其中糧食作物63912畝、經濟作物50229畝。

經濟


綜述

楓林大道
楓林大道
2014年,楓林鎮地方生產總值7.321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4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6199億元。規模工業產值5.772億元,財政收入達到8574.6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3億元,全年引進省外資金2.1億元,同全鎮人均年收入5204元。

農業

楓林是農業大鎮,耕地面積11.7萬畝,人均2.5畝,全部為水澆地,以種植水稻、小麥、蔬菜為主。截至2015年。楓林鎮形成了油茶生產基地、優質稻生產基地、南城芡實種植基地、臘米生產基地、蓮藕基地、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優質魚立體養殖基地六大農業產業基地,農業各類合作社發展到6家。全年完成生豬防疫3073頭、家禽防疫20766羽、耕牛防疫1207頭、山羊防疫1356頭。

工業

勁牌酒廠
勁牌酒廠
楓林鎮以釀酒為主,兼有採礦、建築、紡織工業等。
楓林鎮工業園面積2平方公里,已經完成平整面積0.67平方公里(約1000畝)。勁牌楓林酒廠、暢和竹業、國師宴食品、美亞牧業、美聯肉牛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園區在建項目10個:勁牌保健酒產業園三期9個總投資9.869億元,累計完成投資8.01億元,本年度完成投資6.8億元;暢和竹業項目一期總投資1.2億元,並已於12月29日正式投產,項目二期計劃2015年啟動。2014年園區產值已達4.55億元,利稅1.5億元。其中勁牌楓林酒廠上繳國稅8114.6643萬元,地稅469.8943萬元。

財政金融

2011年,楓林鎮財政總收入716.6萬元,比上年增長30%。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256萬元、增值稅132萬元、企業所得稅126萬元,個人所得稅8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加2.1%、1.0%、1.3%、0.8%。人均財政收入1800元,比上年增長28%。境內各類存款額1.2億元,增長率為31.8%;各類貸款額649萬元,增長率為5%。

社會


文化體育

2011年,楓林有鎮級文化服務中心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6處,各類圖書室5個,藏書12餘萬冊,音樂、美術、書法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26人。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2個,8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常參加體育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0%。1999年建成廣播站,現有有線電視用戶4500戶,入戶率92%。

醫療衛生

2011年,楓林鎮有鎮衛生院1個,門診2個;床位58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9張;固定資產總值102萬元,專業衛生人員95名,其中執業醫師61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16人,完成診療1.7萬人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4.6萬人,參保率達98%。

社會保障

楓林福利院
楓林福利院
2011年,楓林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67戶,人數227人,支出41.1萬元,比上年增長5.7%,月人均150元,比上年增長4.8%;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314戶,人數3915人,支出16.9萬元,比上年增長3.9%,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長1.2%;醫療救助6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080人次,共支出47萬元,比上年增長43%;國家撫恤、優撫對象121人,年支出42萬元,比上年增長10%;福利院1家,床位102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65人;2011年城鄉居民參加養老保險4.7萬人,參保率98%。

郵政電信

2011年,楓林鎮有郵政局1處,郵政業務總量150萬元,報紙、雜誌累計發行1.3萬份。電信企業1家,固定電話用戶1208戶,電話普及率96%;行動電話用戶1.2萬戶,網際網路用戶526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48.6萬元。

市政建設

楓林新街
楓林新街
給排水:2007年建成楓林鎮自來水廠,年供水2.2萬立方米。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排水管道3萬米。
供電:2011年末有變電站1所,年最大發電量2.2億千瓦時。
園林綠化:2011年末城區綠化面積達2萬平方米。

教育

2011年,楓林鎮有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1100人,專任教師26人;小學9所,在校學生4500人,教師350人,小學生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學生2000人,教師223人。初中生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600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93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9%、18.6%。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比例為34%,比上年增長11%。
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楓林鎮中小學校
陽新縣楓林鎮下庄小學陽新縣楓林鎮五合村小學陽新縣楓林鎮劉沖村小學
陽新縣楓林鎮南塍村小學陽新縣楓林鎮古嶺黃荊坳小學陽新縣楓林鎮坡山完全小學
陽新縣楓林鎮坳上村小學陽新縣楓林鎮夏沖完全小學陽新縣楓林鎮大德初級小學
陽新縣楓林鎮大畈小學陽新縣楓林鎮宋新村小學陽新縣楓林鎮月朗村小學
陽新縣楓林鎮楊坊村小學陽新縣楓林鎮楊柳小學陽新縣楓林鎮楊橋村小學
陽新縣楓林鎮楓林初級中學陽新縣楓林鎮栗林小學陽新縣楓林鎮橋頭高級小學
陽新縣楓林鎮樟橋小學陽新縣楓林鎮水源村小學陽新縣楓林鎮汪源小學
陽新縣楓林鎮沿沖村小學陽新縣楓林鎮湖田小學陽新縣楓林鎮漆方小學
陽新縣楓林鎮甘港小學陽新縣楓林鎮白田小學陽新縣楓林鎮石塘村小學
陽新縣楓林鎮石田小學陽新縣楓林鎮竹林小學陽新縣楓林鎮竹畈小學
陽新縣楓林鎮胡政村小學陽新縣楓林鎮花塘村小學陽新縣楓林鎮長圳小學
陽新縣楓林鎮橋頭小學

基礎設施

2014年,楓林鎮共完成大橋林咀堰、南城村茶廠抗旱站、宋新楊坊飲水等水利工程29處,投資998萬元的牛湖港治理工程接近尾聲。完成了五合、汪源、水源、大畈、坡山、樟橋、坳上7個村的通組公路8.5公里的道路硬化;新建楓林11萬伏和大德3.5萬伏變電站都已投入使用。對全鎮12座水庫(其中小Ⅰ型水庫2座,小Ⅱ型水庫10座)進行了一次拉網式除險排查。形成了油茶生產基地、優質稻生產基地、南城芡實種植基地、臘米生產基地、蓮藕基地、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優質魚立體養殖基地六大農業產業基地。

交通


楓林高速路口
楓林高速路口
楓林鎮地處吳頭楚尾,是陽新縣東大門,歷來是湖北聯結江西和東南、華東地區的便捷通道。鎮區交通便利,區位優越,界浮省道、武九鐵路、杭瑞高速穿境而過,建設中的麻陽高速和即將通車的武九客專將在這裡與杭瑞高速交匯相連。 2011年末有楓林客運站1個,日發客運汽車10班次,日均容量200餘人次。

文化


楓林鎮是湖北省級文明鎮,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傳統節目有花鼓、插田號子和花燈,其中楓林花燈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楓林花燈
楓林車燈
楓林車燈
楓林車燈是陽新地區特色鮮明的傳統民間歌舞形式,因其源於楓林,故稱為楓林車燈。
傳說很早以前,楓林一帶的原居民都姓花,可是花姓一族的人繁衍得不快,以至最後僅存一古稀老嫗。一年盛夏,老嫗病逝,七天後才被發現,但遺體完好,且滿屋馨香,身無遺物,僅桌上供有一尊觀音菩薩塑像。後來別姓族人便將菩薩迎入祠堂供奉起來,並稱其為“花燈娘娘”。此後每年正月,人們就紮起花燈、小車、竹馬,到祠堂去拜“花燈娘娘”,祈求花燈娘娘賜福消災。接著敲鑼打鼓,走鄉串村,邊歌邊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習俗,流傳下來。
車燈演出的時間大都在每年農曆正月。整個表演隊伍共十三人:一人持“主燈”,燈的正面有“花燈娘娘”的畫像,在表演中起核心作用;一人持“引燈”,在表演中起引路作用;四人持“花燈”,一人騎竹馬;一個丑角推小車,一小旦坐車;還有四人執打擊樂器伴奏。表演場地多為祠堂、穀場。整個表演活動分“起燈”“賀家門”“煞燈”三個程序。
過年習俗
過年比較講究,過年前要置辦年糕等過年特色物品,年糕的主料是糯米、玉米等,主要有圓形、魚形。長輩給晚輩壓歲錢一般安排在除夕夜。在廣大農村地區,除夕夜吃年飯前一般要前往家族祠堂“迎”年,大年初三晚飯前要“送”年。以往,農民一般都要在除夕夜準備好大塊樹根烤火,謂之“燒豬腳”,並通過燒半截樹枝判斷來年的雨水情況,據傳很靈驗。正月十五日,也是“送燈”的日子,主要是後輩們前往先人墳前點燃紅油燭品祭祀(據傳此風俗源於明太祖朱元璋),以示緬懷和感恩先人。從大年三十至此,“年”才算過完。

旅遊


楓林鎮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奇山、靈洞、秀水和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讓楓林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著名的岩洞有飛雲洞、泉口洞、石佛泉洞。鎮郊坡山曾為歷史文化名人蘇東坡的行吟賦詩之地。明清數百年,楓林人才輩出,“三代三進士,五里五知府”。有“東坡洗墨池”“翰林國師府”“大坡府第”“古嶺碑刻”“黃橋古碼頭”“深山古屋”等名勝古迹尚存。
石田古驛
石田古驛景區位於陽新富河牛湖之畔,總面積一萬餘畝,其中水域面積3000餘畝。該景區擁有濕地,白琵鷺棲息地等自然景觀,古驛站歷史文化內涵豐富。蘇東波曾到此遊歷,並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過石田驛》。景區以古驛之路為核心景區,以古代驛站為主線,集休閑度假、旅遊觀光、農耕體檢、佛教旅遊、會議接待等為一體建成有規模、有特色的鄉村旅遊休憩地。 2013年石田古驛被評為湖北省“全國休閑漁業示範基地”稱號。
石田古驛生態旅遊區
石田古驛生態旅遊區
坡山勝跡
坡山,位於楓林鎮西南側,主峰碧雲峰海拔491米,東與廬山互橫相接,西與大德山連綿逶迤,北與雞籠山對峙。坡山原名碧雲山,因北宋大學士蘇東坡於元豐年間由黃州赴筠州,登山遊覽,因而改名。
碧雲洞又名碧山洞,座落在碧雲峰下100米處,全長20米,高5米,寬7米,洞室里寬敞明亮。內有石桌,石椅、石床、石盆等物。
仙人盆又名洗墨池,位於山間學堂基旁,為一天然石盆,見方丈許。池水四時不漫不涸,色黑。
觀音洞也稱仙人洞,位處山之東麓,古剎木魚庵之背面。洞長百來米,一進三重。前重長約12米,高10米。后重高約6米,寬8米,地面平坦,可容數百人。洞頂、壁上,鐘乳石被天公雕刻成各種圖案。
穀倉也叫金穀倉,位於西面山腰懸崖峭壁上,呈金黃色,就像一個大場子正在出曬稻穀,只不過是側起來而已。傳說峭壁背面,儲藏著大量金谷,取之不盡、取之不完,稱做穀倉。
靜室寺俗稱劉家廟,為明代萬曆丙辰年(1616年)監察御史劉之待所建。劉之待於萬曆丙辰科中進士。初任松江府推官,后擢為浙江道監察御史。因彈劾魏黨被害還鄉,懷念昔日在坡山碧雲洞習讀之情,常邀文人墨客上山遊覽,吟詩作賦,游至半山之中想留有憩身之處,於是他出資安排族人在坡山中腰建立寺廟,名為靜室寺,亦稱進士寺。 
老牌樓位於楓林東坡山下的荻畲村。明正統七年(1442年),西北地區大旱,顆粒無收,民不聊生。村民劉子承得知此訊后,大發善心,主動向朝廷提供一千一百擔谷助賑西北地區災民。此一義舉,得到明英宗朱祁鎮的嘉獎,將劉子承的名字敕賜為“劉子誠”,並送來一塊寫有“旌表義門”四個大字的牌匾。可是荻畲莊房屋矮小,無處懸掛牌匾,族眾商議,另選庄前新建牌樓,以懸掛金匾。從此,荻畲庄改名為“老牌樓”。 
國師故里
楓林鎮國師府
楓林鎮國師府
漆坊陳光亨是清道光六年內戌科二甲第三十七名進士。在翰林院時,曾為皇子授過課。道光二十年,道光皇帝特意將四子奕詝,交與陳光亨單獨輔習。此後,在與四皇子的相處中,二人建立了濃厚的師生情誼。後來四皇子被立為太子,即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因此,人們就稱陳光亨為國師。陳光亨在下陳組的故居被稱為“國師府”。國師府建於咸豐初年,且是皇帝撥國庫銀兩所建。建築圖樣來自京城匠師之手。圖案和規格均經咸豐皇帝特別恩准。正廳大門高九尺、寬四尺八寸,八抬大轎可進出自如。
牛湖洞
牛湖洞為石灰岩溶洞,又名飛雲洞。地處富河南岸牛湖山西北麓一懸崖峭壁上,窈窕深邃,距縣城15公里,洞高四米,寬十米,海拔約350米。據傳該洞已經歷了16個朝代,千餘年來文人墨客流年往返,留下不少墨寶與傳說。

代表人物


劉梅雪,楓林鎮大畈人,明武宗時官太僕寺正卿,秩二品,名滿天下。歿時,一代儒宗王陽明為他親撰墓誌銘。
劉碧山,楓林鎮坡山人,浙江道監察御史。初試,主考董其昌閱卷時,憐其才,知其必顯,惜其鋒芒太露,故抑之,欲其久蟄而後發。初試落榜,孤身入坡山一洞穴中苦讀,再試,果然高中。時其昌因吳縣案發,獲罪,交碧山主審。其昌不言,於束髮中取出碧山初考試卷,卷上標滿了評點。碧山嘆服,遂寬宥之。后與楊鏈聯名彈劾魏忠賢,致罷官。魏黨覆滅,詔復起用,不應,以詩書自娛終老。
柯抱沖,武舉人出身,職功至將軍。明亡,起兵抗清,游弋於吳頭楚尾。后兵敗被殺,史稱“文天祥第二”。
劉鳳玉,楓林鎮大坡人,以文員入左宗棠幕府,轉為鳳翔、榆林等地知府,擢道台,以二品頂戴致仕。
劉方回,楓林鎮大坡人,官兵部武庫司郎中,江南左參政吳國倫引為摯友,唱和累牘。
陳光亨,楓林鎮漆坊人,清道光6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監察御史,轉戶部掌印給事中,欽加四品官銜。歸里后,曾主修《陽新縣誌》,有詩集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