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的結果 展開
- 唐代裴迪創作的五言律詩
- 唐代詩人王維所創的五言律詩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
唐代詩人王維所創的五言律詩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前兩聯寫詩人冒著炎熱,前往青龍寺拜謁操禪師,並與其探討佛理;后兩聯表現了詩人拜謁禪師后豁然出疑的體悟。全詩對仗極其工整,說理明晰,禪悟深刻,內容有收有放,體現了詩人作詩和禪修的深厚功力。
此詩乃摩詰時界暮年之所作。同是參禪之得,同是五言體制,但與《終南別業》相比風調迥異。雖然《終南別業》也是“晚”來之作,但此詩顯然要比之心境更為蒼老。《終南》一詩尚多絲絲禪趣,讀之渾然有欣欣向榮之感,而此詩則多有老氣橫秋之意。
頸聯"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句中的"義心義",指佛經所說的"性自性"之義,《楞伽經》視"性自性"為第一義心,認為只有以性自性之義心才可成就如來世間,悟得上上之法。
尾聯山河源自於心中,世界伸縮於股掌。由是冷暖寒溫無不自如,“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誠如尼父所言“七十而從心所欲”焉。
精通佛理的王維,在自然和社會兩個層面實踐著他的佛理主張。在政治上他亦官亦隱,將仕隱之性盡情發揮。而在觀賞自然山水中,用"天眼"觀於無礙之境,以求得自然萬物之真趣。以"法身"之虛空"絕有心之境"從而獲得"無生而無不生,無形而無不形"的超然物化之境界,從而獲得王維式的審美意趣,即以超脫現實為目的,從回視與反觀的現實生活中獲得與自然的神妙契合。從自然山水中喚起生活及人生的美感。
裴迪此詩已可算其所作之上佳,然亦如前文所對舉之例,若與摩詰相較,優劣自無待言矣。
位於長安新昌里的青龍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塏,有登眺之美。天寶年間(742-756),王維常愛與他的詩友們結伴前往遊覽,拜望那裡的高僧大德,也往往留下同題而詠的詩壇佳話。天寶初,王維與王昌齡、裴迪、王縉曾聚於青龍寺的曇壁上人院,眾人皆有詩,王維且為詩集作序。約數年後,至遲不過天寶末安史亂前,他和裴迪舊地重遊(因安史之亂后裴即離開長安),寫下了這首詩。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董乃斌:在作者筆下,同樣壯美的風景,被寫成“山河天眼裡,世界法身中”這樣把外界景物與禪師的道行學養加以渾融表現的句子。句子誠然漂亮有氣魄,但雄闊的風景卻變成了抽象的說理。詩的尾聯把寺廟的清涼歸因於佛教禪旨的威力。作者注意力明顯發生轉移,而這轉移便一定程度地透露出其心情的變化,正與開篇的稱老相呼應。(《王維集》)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出身河東王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