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旅詩
詩的一種體裁
羈旅詩又稱為記行詩、行旅詩,是指詩人因各種原因遠離家國,用詩歌的形式反映客居異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並引發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的思歸,對自我人生如寄處境的感慨等內容的詩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一旦離開,無論天涯海角,無論世事滄桑,無論顯達窮厄,鄉土之夢都會始終伴隨。思鄉是苦澀的,也是美好的。
換句話說羈旅詩應指人們被拋出原本屬於自己的生存環境而被移植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所產生的不適應的心理感覺所創作的詩歌。
詩人或因謀求仕途、或被貶赴任途中、或遊歷名山大川、或探親訪友,長期客居他鄉,滯留他處,處境艱難,心情鬱悶,遂將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寫下成詩篇,就叫做羈旅詩。所謂“羈旅”,即因上述種種原因,長久寄居他鄉之意。這類詩,多抒發綿綿的鄉愁,對親人無盡的思念和鬱郁不得志之情。
中國在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中已經有了羈旅詩歌,到了漢朝尤其是漢末亂世出現了很多創作羈旅詩的羈旅詩人,羈旅詩歌得到很快發展,之後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到唐代,羈旅詩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文學樣式,成為唐詩中的一個重要門類。閱讀羈旅詩,要注意了解歷史大背景以及詩人的個人背景和遭遇。
羈旅詩表達的感情主要有客居他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羈旅之苦,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幽憤之情以及對安定幸福生活的嚮往等等,由於這些這些感情是亘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鳴,所以羈旅詩大多淺顯易懂。
羈旅詩的創作手法除了使用慣常的“借景抒情”、“虛實結合”、“渲染”等表達技巧外,有兩種特殊的表現手法:
如杜甫的《絕句》,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卻勾畫出一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不說自己想家,卻說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覺凄涼。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詩人設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懷遠的畫面,憶之深,故望之久,將妻子寫得嬌美動人,也襯托出詩人的思之切,愛之深,讀來格外動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親人在思念、談論自己,從而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
宿建德江
羈旅詩《宿建德江》配圖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是一首著名絕句,也是一首典型的羈旅詩,作者通過寫景抒發羈旅愁思。詩人夜宿建德江邊,煙氣籠罩,景色朦朧,於是觸景生情,舊愁未消,又添新愁。
這首詩,寓情於景,情在景中,寫出了詩人旅途的寥落,孤寂之感。孟浩然在《自洛之越》一詩中說:“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而《宿建德江》一詩既體現了他羈旅中的惆悵,對故鄉的思念,也是他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等複雜心緒的反映。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春夜洛城聞笛》配圖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金光瑜《楓橋夜泊》立軸
這首詩突出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與“漁火”等意象;還採用對襯手法,“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詩人望著楓林和三兩點漁火,滿天寒氣和迷惘瀰漫在詩人心頭,化作一片愁緒,點出了全詩的詩眼“愁”。
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意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幽暗和凄清,“夜半鐘聲”不僅襯托出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遠清寥,而詩人的愁緒也會更加濃重,使讀者深深體味到客子旅途中的孤寂、愁悶的心態。總之,這首羈旅詩意象獨特,意境悠遠,意蘊深沉。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戴敦邦繪《商山早行》詩配畫
詩中很多句子都堪稱千古佳句。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雲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點明了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春天來了,故鄉“鳧雁滿回塘”,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裡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再一次體現出了詩人的羈旅之苦以及對故鄉的深切思念。
[見月懷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以幻作真,為突出對故鄉的思念;對月引發思親,思鄉之愁,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引發行人孤獨、凄涼、惆悵之情。
常象徵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鴻雁:[候鳥,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之愁]“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浮雲
[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遊子]“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愛惜,如“故人”;
特別是暝色、日暮時分,妻獨守空房,當會思念遠方的遊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羈旅愁思也會驀然而生。與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還有暮靄、落日、夕陽也可表現遊子思鄉之情。
羈旅詩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意象有:
①“望月懷遠”
②“鴻雁傳書”,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較鑒賞韋應物《聞雁》和趙嘏的《寒塘》;
③“折柳送別”
④“杜鵑啼血”
1.主要寫羈旅漂泊之苦,抒發內心的孤獨,凄涼,次寫思鄉之情。
2.感念親情之深,主要表達對家鄉人的思念,次寫羈旅漂泊之苦。
3.抒發獨居他鄉,不得重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與憤慨之情。
4.抒發厭惡戰爭,思念家鄉親人之情。例:《徵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