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杜鵑鳥的結果 展開
  • 鵑形目杜鵑科動物
  • 鶗鴃

杜鵑鳥

鵑形目杜鵑科動物

杜鵑鳥是杜鵑科鳥類的通稱,主要是大杜鵑、三聲杜鵑和四聲杜鵑。有三分之一的杜鵑有巢寄生現象,它屬於林業益鳥,杜鵑以昆蟲為食,關於杜鵑的詩詞歌賦很多,最典型的典故是望帝化杜鵑的故事。

物種簡介


布穀鳥
布穀鳥
每當春臨武夷山,到處便可聽到“布穀,布穀”的陣陣鳥啼聲,像是在催人不誤農時,及早春播,這就是神秘的杜鵑鳥鳴聲。杜鵑(Cuckoo),別名:子規布穀鳥杜宇。是捕蟲能手。常指杜鵑亞科和地鵑亞科的約60種樹棲種類。杜鵑科分佈於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在東半球熱帶種類尤多。杜鵑棲息於植被稠密的地方,膽怯,常聞其聲而不見其形。體長不一,金鵑(Chrysococcyx屬和Chalcites屬)體長16公分(6.5吋),地鵑可長90公分(36吋)。多數種類為灰褐或褐色,但少數種類有明顯的赤褐色或白色斑,金鵑全身大部分或部分為有光輝的翠綠色。有些熱帶杜鵑的背和翅藍色,有強烈的彩虹光澤。除少數善於遷徙的種類外,杜鵑的翼多較短。尾長(有時極長),凸尾,個別尾羽尖端白色。腿中等長或較長(陸棲類型),腳對趾型,即外趾翻轉,趾尖向後。喙強壯而稍向下彎。
杜鵑最為人熟知的特性是孵卵寄生性。這種特性見於杜鵑亞科的所有種類和地鵑亞科的3個種,即產卵於某些種鳥的巢中,靠養父母孵化和育雛。杜鵑亞科的47種有不同的適應性以增加幼雛的成活率:如杜鵑的卵形似寄主的卵(擬態),因此減少寄主將它拋棄的機會;杜鵑成鳥會移走寄主的一個或更多的卵,以免被寄主看出卵數的增加,又減少了寄主幼雛的競爭;杜鵑幼雛會將同巢的寄主的卵和幼雛推出巢外。某些杜鵑的外形和行為類似鷹屬(Accipiter),寄主見之害怕,因此杜鵑能不受干擾地接近寄主的巢。因此許多人給杜鵑安上了“惡鳥”的稱謂。非寄生性地鵑其在北美洲的代表是廣泛分佈的黃嘴美洲鵑(Coccyzus americanus)和黑嘴美洲鵑(C.erythropthalmus)。小美洲鵑(C.minor)在美國限見於佛羅里達的南部海濱,也見於西印度群島、墨西哥至南美北部。中、南美洲還有12個種非寄生性地鵑,有些種歸屬蜥鵑屬(Saurothera)和松鵑屬(Piaya)。東半球有13種地鵑,分為9個屬。地鵑在低矮植被中用樹枝營巢。雌、雄鳥均參與抱卵育雛。

典故


宋人劉克莊憶秦娥》詞“……枝頭杜宇啼成血,陌上楊柳吹成雪。吹成雪,淡煙疏雨,江南三月。”詞中提到的是一個神話故事:在周朝末期,偉大的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當時有個死而復生的人鱉靈當了宰相。而那時洪水為災,民不聊生,鱉靈鑿巫山,開三峽,除了水患。望帝見他功高,便把帝位讓於他,自己隱居於西山中。杜宇生前注意教民務農,死後仍不改其本性,他化為子規鳥(即杜鵑鳥,又叫布穀鳥),每到春天,總要呼喚人們“布穀”、“快快布穀”,以提醒人們及時播種。而此時,正是杜鵑花開放之時,古人因見杜鵑嘴上有一塊紅斑,認為它是苦啼而流出的鮮血,故有“儘是冤禽血染成”,俗稱杜鵑花。
古代詩人常吟杜鵑花,例如“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儘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成彥雄);“曄曄復煌煌,花中無比方”、“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白居易)。
傳說杜鵑啼血的杜鵑鳥,應當就是特指的俗稱布穀鳥的四聲杜鵑。因為細加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所以又有杜鵑花的顏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之說:“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詩》卷759成彥雄《杜鵑花》句)“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凄。”(秋瑾)
李時珍說:“杜鵑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裝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啼,夜啼達旦,鳴必向北,至夏尤甚,晝夜不止,其聲哀切。田家候之,以興農事。惟食蟲蠹,不能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則藏蟄。”
宋代的蔡襄詩云:“布穀聲中雨滿犁,催耕不獨野人知。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犢時。”陸遊也有詩曰:“時令過清明,朝朝布穀鳴,但令春促駕,那為國催耕,紅紫花枝盡,青黃麥穗成。從今可無謂,傾耳舜弦聲。”詩中催耕的布穀鳥。即杜鵑鳥。南宋詞人朱希真的“杜鵑叫得春歸去,吻邊啼血苟猶存。”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鵑為催人“布穀”而啼得口乾舌苦,唇裂血出,認真負責的精神
在春夏之際,杜鵑鳥會徹夜不停地啼鳴,它那凄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許多關於“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和詩篇。

形態特徵


布穀鳥
布穀鳥
身體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點,腹部有黑色橫紋。初夏時常晝夜不停地叫。吃毛蟲,是益鳥。多數把卵產在別的鳥巢中。也叫杜宇、布穀或子規。
普通杜鵑身長約16厘米,羽毛大部分或部分呈明亮的鮮綠色。大型的地棲杜鵑身長可達90厘米。多數地棲杜鵑呈土灰色或褐色,也有些身上有紅色或白色的斑紋。有些熱帶杜鵑的背上翅膀上有像彩虹一樣的藍色。多種杜鵑的翅短。尾巴較長,有的特別長。尾巴羽毛的尖端還點綴著白色。地棲杜鵑的腿比樹棲杜鵑長。腳掌前後有雙趾。喙粗壯結實,有點向下彎曲。

生長繁殖


生育繁殖

獨特的繁殖方式
布穀鳥
布穀鳥
對鳥類的所謂益鳥害鳥的劃分是十分不科學的,人們只看對自己是否有利而這樣劃分的,其實杜鵑很有意思,它們把自己的蛋產在別的鳥類的鳥巢里,而且一般會比別的鳥類早出生,只要一出生它就把其它的鳥蛋推出鳥巢,併發出凄厲的叫聲要吃的。這樣的行為依照人類的道德標準來看可以說是非常的邪惡!就是說其他的鳥類養了杜鵑這個殺害了他們孩子的兇手。但杜鵑也是為了讓他們自己的孩子能更好的適應生活,站在母親的角度看,杜鵑這種表現其實是慈母的愛!
杜鵑是典型的巢寄生鳥類,它不築巢,不孵卵、不哺育雛鳥,這些工作全由小杜鵑的義父母代勞。關於這些,有許多有趣的秘密。
首先是杜鵑怎樣能將卵寄生在別的鳥巢中而陰謀不會被發現?
春夏之交,雌杜鵑要產卵前,它會用心尋找畫眉葦鶯等小鳥的巢穴,目標選定后,便充分利用自己和鷂形狀、大小及體色都相似的特點,從遠處飛至。杜鵑飛翔姿式也很像猛禽岩鷂;飛得很低,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地急劇轉彎。間或拍打著翅膀,拍打得很響,用來恫嚇正在孵卵的小鳥。正在孵卵的小鳥看見低空翱翔而來的猛禽的身影,嚇得棄家逃命時,杜鵑就達到了它恫嚇的目的。
杜鵑怎樣把自己的蛋丟進別人的巢中呢?有的是直接產下去,而對於太小的或是難以鑽進去的鳥巢,它就會先產下蛋,然後用喙小心地把蛋放到其它鳥蛋中間去。但是在放自己的蛋之前,杜鵑常常會從巢中把別人的蛋弄走一隻(吃掉或扔掉)。杜鵑的體型比一些小鳥大得多,可是它產的蛋卻很小,再加杜鵑蛋與巢主鳥的蛋在形狀,色彩等方面又有驚人的相似(自然選擇的結果),所以就可以魚目混珠,其它小鳥也就難辨真假了。
杜鵑蛋雖然小,發育卻很快,往往會比巢主鳥的蛋早孵化或者同時孵化出來。
小杜鵑一出世就忙著當搬運工:背著另一個小鳥(或者鳥蛋),用它那尚未發育健全的翅膀支撐著它,小心翼翼地向巢邊爬去。它低下頭,用額頭頂著巢底,忽然急劇地向後仰去,將那隻伏在它“肩”上的小雛鳥(或者鳥蛋)向上一揚,翻出巢外去。接著這個小“搬運工”滑到巢底,又鑽到另一個犧牲品的下面,繼續它的搬運工作。小杜鵑在其孵化出來的幾小時以後就產生了要把巢中所有東西甩掉的慾望。當義母回來,看見巢中只剩下唯一的幼雛,還會把這個兇手當寵兒來疼愛,更加精心地哺育小杜鵑。小杜鵑羽毛豐滿后,它就不辭而別,遠走高飛了。
杜鵑雖然育雛習性不好,但它是著名的嗜食松樹大敵松毛蟲的鳥類。松毛蟲是許多鳥類不喜歡吃的害蟲,而杜鵑卻偏喜歡其美味。有人觀察過,一隻杜鵑每小時能捕食100多條毛蟲。另外,杜鵑也食其它農林害蟲,所以人們又稱它是“森林衛士”。
世界上約有50種杜鵑在別的種類的鳥窩裡下蛋,這種巢寄生的現象,使杜鵑落得了一個“不願撫養親生孩子”的壞名聲,其實,生活在印度和美洲大陸的杜鵑,並非是不負責任的父母,對於壘窩築巢、孵卵和餵養雛鳥的義務,它們都是親歷親為、盡責盡職的。奎氏杜鵑中就有在同種中找窩寄生孵卵的個別“懶漢”,並敗壞了整個種群的名聲。在北美洲定點繁殖的黃嘴杜鵑,由夫妻共同築巢。由於雌鳥每個繁殖期下10個蛋,但下蛋的間隔時間很長,以至於常常會使雛鳥和新生蛋混雜在同一個窩內。餵養雛鳥使雌鳥無暇再顧及孵蛋,卻又要把蛋下完。於是黃嘴杜鵑就染上了將蛋寄存在鄰居——不同種類的鳥巢的“壞毛病”。還有的杜鵑從不築窩。眼見別的鳥住房條件優越,它就會去“占窩為王”。這種不道德的行為倒是促使它們在孵卵、飼餵雛鳥的親身經歷中重新找到了“為鳥父母”的感覺。非洲生長著一種大斑杜鵑,善於選擇“保姆”為它們孵卵、餵養雛鳥。一旦小鳥羽豐振翅,大斑杜鵑又會把自己的子女從“保姆”手中領走,按照固定的模式養育後代。生活在俄羅斯的杜鵑在生兒育女方面,獲得了150種鳥的無私援助。但每個鳥窩只寄養一個蛋。它們善於選擇蛋的大小與色澤與自己相類似的鳥種作養父養母的“最佳人選”。寄養過程一定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覺,否則就有可能慘遭不測——被人家扔出去。由養父母孵化出來的小杜鵑形體與聲音都與養父養母所生的子女相類似。這就大大增加了它們寄人籬下的安全係數。

保護現狀


瀕危保護

124種普通鳥類數量的研究分析顯示,幾乎一半的鳥類數量在過去26年間有所下降,這些鳥類分佈在20個國家。在歐洲,杜鵑鳥的數量下降了17%,斑鳩的數量則下降了幾乎三分之二,面臨絕跡的危險。國際環保協會(The 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organisation)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國際研討會上開啟對世界鳥類狀況的新一輪研究時曾發布警告稱:鳥的種類在世界範圍內都有所下降,有些鳥類在慢慢的消失。

下級分類


所屬種類

大杜鵑
大杜鵑為杜鵑科杜鵑屬的鳥類,別名郭公、布穀、鳩、喀咕。分佈於北極圈以外的歐洲、非洲、亞洲,包括中國大陸的中國等地,多棲息于山地及平原的樹上以及居民點附近。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
體長約320毫米,翅長約210毫米。雄鳥上體純暗灰色;兩翅暗褐,翅緣白而雜以褐斑;尾黑,先端綴白;中央尾羽沿著羽乾的兩側有白色細點;頦、喉、上胸及頭和頸等的兩側均淺灰色,下體余部白色,雜以黑褐色橫斑。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鳥上體灰色沾褐,胸呈棕色。
棲息於開闊林地,特別在近水的地方。常晨間鳴叫,每分鐘24~26次,連續鳴叫半小時方稍停息。性懦怯,常隱伏在樹葉間。平時僅聽到鳴聲,很少見到。飛行急速,循直線前進,在停落前,常滑翔一段距離。取食鱗翅目幼蟲、甲蟲、蜘蛛、螺類等。食量大,對消除害蟲起相當作用。
大杜鵑性孤獨,繁殖期亦不成對生活。雌雄交配雜亂,不自營巢,而把卵置於其他鳥類(如葦鶯、麻雀、灰喜鵲燕尾伯勞雲雀、鶺鴒等)的巢內。所產的卵有與寄主卵相似的現象。卵大小約23.6×18.1毫米,外殼粗厚。孵化期為12~14天。嗜食其他鳥所不敢啄食的毛蟲,如松尺蠖、松毛蟲等。
大杜鵑宜於單獨飼養,一般飼養可用畫眉籠。飼料常喂蠶蛹、干昆蟲、顆粒料(以動物餌料為主)、熟雞蛋白等。冬季在北方飼養要注意室內保溫,溫度以20℃以上為宜。由於這種鳥的糞便較稀,所以要經常洗刷籠子,夏季每周不得少於3次。
大杜鵑,就是農村家喻戶曉的“布穀鳥”,關於它,還有一個凄婉的故事。據說,古代蜀地有一位名叫杜宇的國君,在位期間,教民務農,很得人心。後來被害死,冤魂化為杜鵑。每當春末夏初的清晨,它就會提醒人們:“布穀”、“布穀”。而其鳴聲,似有訴不盡的哀怨,引來多少騷人墨客的愁思。
四聲杜鵑
四聲杜鵑(學名:Cuculus micropterus)為杜鵑科杜鵑屬的鳥類,俗名快快割麥、光棍好過、豌豆八哥、關公好哭。分佈於北抵前蘇聯、東到日本、向南抵馬來群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至甘肅以南各地、西至雲南邊境、海南等地,多棲息於平原以至高山的大森林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喜馬拉雅山脈地區。
中等體型(30厘米)的偏灰色杜鵑。似大杜鵑,區別在於尾灰並具黑色次端斑,且虹膜較暗,灰色頭部與深灰色的背部成對比。雌鳥較雄鳥多褐色。亞成鳥頭及上背具偏白的皮黃色鱗狀斑紋。
布穀鳥
布穀鳥體形大小和鴿子相仿,但較細長,上體暗灰色,腹部布滿了橫斑。腳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後。飛行急速無聲。芒種前後,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點凄涼的叫聲,叫聲特點是四聲一度——“布穀布穀,布穀布穀”、“快快割麥!快快割麥!”、“快快播谷!快快播谷!”所以俗稱布穀鳥。炎帝少女女娃,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精衛",,飛從"發鳩山",化為布穀鳥。同時,它也是春神句芒的使者和化身,與燕子都是男根的象徵,古代農村在春節對其祭,以祈生育。布穀鳥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築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
巢寄生是一種鳥類將卵產在其它鳥的鳥巢中,由義親代為孵化和育雛的一種特殊的繁殖行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鷚(Anthus pratensis)餵食大杜鵑,就是一種種間巢寄生類型。大杜鵑是現有巢寄生鳥類80多種中最典型的一種鳥,它可把卵寄生在125種其它鳥類的巢中。
巢寄生行為表現在:宿主的選擇,大杜鵑在繁殖期尋找與孵化期和育雛期相似、雛鳥食性基本相同、卵形與顏色易仿的宿主,多為雀形目鳥類。寄生時間上,大杜鵑多在宿主開始孵卵之前,乘宿主離巢外出時快速寄生產卵。春末夏初,便向北飛。它自己不會做窩,也不孵卵,平均每年產蛋2-10個,卻把產的蛋放在畫眉、葦蔦的巢窩裡,讓這些鳥替自己精心孵化。而且它每飛到一個巢窩裡只產一個.。
巢寄生的協同進化,表現在宿主卵的形態特徵上。寄生者的卵在顏色、大?⒙尋叩刃磯嚳矯嬗腖拗饗嗨?但存有不顯差異。同時宿主對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個方面。對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鵑常表現在產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產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雛鳥孵出,它有將義親的雛鳥推出巢外的習性,從而獨享義親撫育,這樣對宿主繁殖成功率將降低。
傳說杜鵑啼血的杜鵑鳥應當就是特指的俗稱布穀鳥的四聲杜鵑。因為細加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所以又有杜鵑花的顏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之說:“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詩》卷759成彥雄《杜鵑花》句)“杜鵑花發杜鵑啼,似血如朱一抹齊。應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風露也寒凄。”(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