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柯家村的結果 展開
- 浙江仙居縣橫溪鎮下轄村
- 雲南宣威市海岱鎮下轄村
- 雲南宣威市普立鄉下轄村
柯家村
浙江仙居縣橫溪鎮下轄村
柯家村原名鄭坑村,鄭坑村位於縉雲縣東南部,全村共有112戶,525人,山林面積2000多畝,耕地面積80畝,三面環山,距仙居縣安嶺鄉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橫溪鎮30公里。2003年,鄭坑村支書柯良新帶著全村500多名村民的共同心愿,趕到橫溪鎮,向該鎮黨委政府提出,要求到橫溪落戶,得到鎮里大力支持。
柯家村位於仙居縣橫溪鎮政府東南500米,與上沈、俞店毗鄰,為浙江省首例跨地區移民村。
柯家村是原鄭坑村全體搬遷到此,全村人都姓柯,是地地道道的姓柯村。
2007年,對於柯家村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就在豬年伊始,柯家村破土動工,意味著鄭坑人的新家柯家村進入全面的建設階段,歷經多年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姓柯人的家——柯家村,這是浙江省首個跨縣高山移民自然村。
柯家村原為鄭坑村,從縉雲縣大源鎮搬遷到這個地方。我們村在人大代表、村書記柯良新的帶領下,終於實現了搬遷夢,這是擺脫貧窮,邁向新農村的開始。這註定會打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場面,即將迎來的是“城鎮化的城裡人”生活。讓我們團結起來,攜手並肩,走出柯家人自己的路,再鑄鄭坑人的輝煌。
柯家村是浙江省首例跨地區移民村。
那麼“柯家村”的地名是怎麼來的呢?到過柯家村的人都知道,村裡有一顆大樟樹,在城建規劃中,大樟樹被保護了起來。原來我們鄭坑村有一條坑的,可是移民到橫溪后沒有坑了,總不能還叫鄭坑吧,經過討論后決定,村裡面沒坑了,但是我們村裡有一顆大樟樹,就從樟樹上取名,大家取的第一個名字是“鄭樟村”,回想一下覺得不對,我們村裡人都姓柯,叫鄭樟顯然不大合適,所以就改成了“柯樟村”,柯樟村的同音(仙居話)就成了柯家村。後來,大家一致認為,“柯家村”更為貼切,柯家——姓柯人的家,讓居住在柯家村的人更為自豪,這片土地是屬於柯家的,是姓柯人的家。從2006年開始,鄭坑村向橫溪鎮實施跨縣整體移民,我們將這個移民新村取了個名字叫柯家村。於是,在橫溪鎮的版圖上,就多了“柯家村”的新地名。
2006年7月13日,橫溪鎮隆重舉行移民新村奠基儀式,至,387間房屋一部分已經建成,住進了移民。2008年,500多名移民將全部入住現代化的居住小區,開始他們的脫貧致富之路。
柯家村[浙江仙居縣橫溪鎮下轄村]
鄭坑人,一個讓人自自豪的地方,我們的祖先開闢了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故鄉,在大源鎮,乃至縉雲縣都小有名氣,憑的是什麼,靠的就是鄭坑人的勤勞與智慧,一種敢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而今,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來建設新的家園——柯家村。柯家村是原鄭坑村全體搬遷到此,全村人都姓柯,是地地道道的姓柯村。這是改革開放,建設小康社會,新農村建設的地方。我們需要做些什麼,我們都準備好了嗎?我們依靠什麼生存,沒有土地種我們可以去和能去干點什麼?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課題。
我們鄭坑人很能幹,油漆店遍地開花,帶動了家鄉的經濟;我們柯家人更棒,四面八方的人都回到這裡尋找歸宿,尋找生我養我的那塊土地,追索祖先創造的那片家園。看看,常回家看看,我們正在建設新家,我們柯家人,我們柯家村將迎來歷史的轉折點,這會載入我們的史冊,永遠銘記在我們每個鄭坑人的心中,從此,我們將翻開嶄新的一頁。
原鄭坑村與溪港鄉黃坑村相鄰,平均海拔500米,與外界的交通是一條崎嶇的山路。該村離縉雲縣城70公里,距離仙居縣橫溪鎮20公里。該村上個世紀50年代曾屬仙居縣管轄,一直以來,全村99%使用的是仙居方言,村民的主要社會關係及通婚、集市貿易與橫溪鎮“息息相連”。
鄭坑村民落戶橫溪俞店安置點。該點坐落在集鎮區主軸東西大街北側,距35省道臨石線500米,東至民安路、南至東西大街、西至解放路、北至紅旗渠,屬集鎮區,人口密集。村民看病、孩子們上學都很方便,閑置勞動力就業也有了著落,在村民們的一致要求下,慎重地更改村名為柯家村,期待在新起點,開始嶄新的生活。柯家村佔地60多畝,建有73幢樓房共367間,有153戶628名村民在橫溪鎮安家落戶。村黨支部書記柯良新激動地說:“橫溪鎮幹部群眾待我們如同自家人一樣,我們覺得真是回家了”。
為做好下山移民安置工作,在省、市、縣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圍繞“搬得出、住得穩、富得起”這一目標,橫溪鎮指定一名班子成員專職管理,成立了下山脫貧辦公室,組成了強有力工作班子。並採取“三最三結合”制度,三最:即把最優惠的地價出讓給移民;二是最優惠的扶持政策;三是最貼心的服務。同時,把移民工作與經濟工作考核、幹部工作實績、年終獎勵結合,創造出困難在一線解決、幹部在一線鍛煉、變化在移民村中體現的工作模式。
眼前這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洋樓別墅小區,就是柯家村的新村舍。這已經成了橫溪鎮的樣板村。柯家村黨支部書記柯良新:“地皮增值了,沒有錢的村民變有錢了,一間房子幾十萬塊錢,兩間房子就三四十萬了。”
柯家村是個移民村,之前可是位於離橫溪鎮二十多里路,與縉雲交界的高山上。一個多小時的盤山公路,讓村民出門成了一件大難事。“到鎮里辦點事,都要個半小時,一去就要個半小時都是彎彎曲曲的山路,沒有一個是平路。”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直到村裡來了新書記柯良新,他在村兩委的會議上提出了全村整體移民下山的大膽構想。但這提議遭到部分群眾的反對。
為了消除村民們的顧慮,柯良新發動村兩委,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做不通的,接著做。一些思想比較保守的老人,村兩委就帶他們下山到移民新村實地參觀。
村民們的顧慮解決了,但高額的移民費用又成了村兩委的新問題。有的村民造房子的錢沒著落。“有的互相借,買地皮一萬兩萬都要借。有錢的借一點,我們自己也借給人家。借了幾戶。村裡通過投標,地皮也有點結餘,這點十多萬也先借給他們。”
到年初,柯家村的移民工程全面完成。新建的移民小區佔地面積60多畝。小區內完成了道理硬化,綠化工程。還建成了文化俱樂部和標準化的籃球場,羽毛球場。“我們很高興,裡面裝修的好好的,很漂亮,誰能想得到。我想這是毛主席的恩情,是胡錦濤的政策好。”
高山移民的工作完成了,但如何解決村裡剩餘的勞動力,增加村民的收入呢。在村兩委的緊急會議上,兩委幹部達成了對外招商引資的共識。由村集體出台優惠政策,讓村民創辦小區式作坊。在家無事可做的村民在這些企業打工賺錢。
很快,柯家村移民小區的四周,由村民投資辦起了四家小區式作坊。柯家村子標鞋麵廠廠長:“我一直在外面打工,辛苦作了幾年。也賺不到多少錢。在外面技術學回來后,村裡支持我們,牽線搭橋,讓我們搞個企業,這是很好的機會和平台。”
柯家村子標鞋麵廠工人:“我們在家帶孩子嘛,順便過來做做。有一點時間,我們就過來做一下。像我們帶小孩,一個月也有差不多一千到兩千。又不用出去,家裡又可以照顧。”
柯良新告訴記者,他上任柯家村村委書記的第一天,就給自己定了目標。要為村民辦幾件事:移的下,住的牢,富得起。移民安置的事情完成了,閑置的村民也有了事情做。接下去,他要把工作重心放到原來的村子上,開發那裡的自然資源,給村民們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
說起鄭坑村,以前是全縣出了名的交通不方便,村房破舊的高山村。如今的柯家村全村遷入了仙居縣第一強鎮---橫溪鎮,村民不光出門方便了,家家戶戶還搬進了小洋樓,一起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