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是中國科學院在西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個科研機構,1999年根據國務院文件參與共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有5大研究領域,16個研究方向:土壤侵蝕研究、旱地農業研究、流域生態與管理、農業水土工程

根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職工22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各1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名;有6個研究單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水利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研究室,4個野外台站;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點3個,碩士點3個。

歷史沿革


1956年2月,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正式成立,是中國科學院在西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個研究機構,方向任務是“結合西北地區實際情況以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問題為中心,配合農業部門的研究力量,進行調查及總結群眾經驗,開展生物、農、林、牧、水等基本性和關鍵性問題的研究,為解決黃土區水土保持及增加農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95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所名改為“中國科學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方向任務調整為“以生物、土壤為重點,結合水土保持進行研究”。
1959年4月,研究所“西安植物園”正式成立。
1964年7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方向任務為“以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科學研究為中心任務,主要研究解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農、林、牧、田間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土壤侵蝕規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和土地合理利用及農業增產等有關問題,同時根據西北地區農業生產選舉法土保持的需要和原有工作基礎,繼續開展植物分類、土壤地理、土壤膠體化學和作物遠緣雜交等工作”。
1979年10月,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方向任務為“面向黃土高原,以水土保持為中心任務,開展水土流失規律預測預報和防治途徑、土壤及土地資源的評價的合理利用、植被恢復的理論與技術、旱作農業增產體系和依據等方面的研究,為黃土高原農林牧綜合發展和根治黃河服務。”
1987年,由中國科學院和水利部雙重領導,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方向任務“仍以黃土高原區域為重點,以水土保持任務為中心,為改善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加速農林牧綜合發展和黃河治理服務。同時考慮到我國水土流失非常嚴重,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可適當兼顧其他地區的水土保持科研任務”。
1995年,經國家科委批准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8年,被中國科學院確定為知識創新工程第一批試點單位。
1999年,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與楊凌其它6個科研教學單位共同組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1年,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聯合共建“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科學研究


人員編製
根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職工22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各1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百千萬人才入選者5人,百人計劃入選者10人,正高級職稱50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顯謨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侖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唐克麗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邵明安
百千萬人才入選者:劉國彬上官周平吳普特王全九鄭粉莉
百人計劃入選者:何洪鳴、袁志友、陳應龍、陳新平、杜盛、雷廷武、李占斌、邵明安、譚文峰、王全九
科研部門
根據2016年3月
研國家重點實驗室: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6個研究單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水利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研究室,4個野外台站。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節水灌溉楊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水利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研究室:流域生態與管理研究室、區域水土保持與環境研究室、林草生態研究室
野外台站: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長武黃土高原農業生態試驗站、固原生態試驗站、神木侵蝕與環境試驗站
設施資源
• 館藏資源
根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圖書館館藏文獻總量21萬冊,其中圖書11萬冊,科技期刊7萬多冊,(館藏中、外文期刊1100多種),資料3萬冊。自建資料庫3個,形成以土壤學旱地農業生態學林業節水農業、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文獻為特色的館藏結構。1996年和2000 年分別榮獲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工作優質服務集體獎。
2009年圖書館訂購外文期刊14種,中文期刊208種;每年從其他圖書館文獻傳遞500-700篇。
科研成就科研成果
• 獲獎概況
根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建所至今,共取得科研成果550餘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成果獎13項、自然科學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59項。
時間名稱獲獎類別
2014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國家平台構建、關鍵技術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黃土區土壤-植物系統水動力學與調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2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的創建及其觀測研究和試驗示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8黃土高原水蝕動力過程及調控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西北地區農業節水原理與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西北地區農業高效用水技術與示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滴灌灌水器基於迷宮流道流動特性的抗堵設計及一體化開發方法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
2005中國土壤系統分類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5黃土丘陵溝壑區土地利用與土壤侵蝕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4半乾旱地區作物對有限水分高效利用的原理與技術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資料來源:備註:以上為部分獲獎信息,具體獲獎內容詳見: 
• 項目承擔
根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部分在研項目如下表所示:
部分科研項目 
名稱類別負責人
黑土區多種外營力互作的坡面侵蝕過程與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鄭粉莉
黃土高原生物結皮水土保持效應對干擾的響應及協同機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趙允格
效率鏈框架下黃土高原流域蒸散與下墊面植被變化的耦合過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劉文兆
絡合誘導植物修復的根際微生物響應機制和氮轉化過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方臨川
水蝕風蝕交錯區灌草植被對降雨入滲過程的影響與模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樊軍
生物炭對黃土高原不同質地土壤水文過程影響及機理的定位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鄭紀勇
雨滴特性數字化攝影測量及其應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趙軍
黃土高原退耕地土壤團聚體有機碳來源和穩定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魏孝榮
基於CDM下的陝北退耕區域農業產業-資源系統耦合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王繼軍
黃土高原人工林對土壤干層的適應性與生態水文響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黃明斌
黃土塬溝頭溯源侵蝕動力過程及形態演化試驗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王文龍
黃土高原次生植被自然恢復中土壤碳固持及其物理化學穩定性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鄧蕾
砒砂岩風化物添加對沙黃土土壤水分運動特性的影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張萍萍
黃土高原水蝕風蝕交錯區生物土壤結皮高光譜特徵與提取演演算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孫文義
黃土高原氣候和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侵蝕的影響及不確定性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楊艷芬
黃土丘陵區油松和沙棘人工林的水分來源變化及其生理響應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唐亞坤
資料來源:備註:以上為部分在研項目,具體科研項目詳情參看: 
學術期刊
• 《水土保持學報》
水土保持學報
水土保持學報
《水土保持學報》創刊於1987年,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土壤學會和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共同主辦。《水土保持學報》收錄情況: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現被英國的《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網路版(Center for Agriculture and Bioscience International)》和《英聯邦農業局文摘》(CAB)收錄。國內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作為來源期刊,同時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盤版)》、《中國期刊網》、《中國核心期刊資料庫》、《中國農業資源環境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林業文摘》、《中國地質文摘》、《中國地理科學文摘》、《環境科學文摘》、《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文版、英文版)》等權威性文摘和資料庫收錄。
水土保持通報
水土保持通報
根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統計,期刊最高影響因子為1.709,在全國9000多個刊物中名列第12,在全國水土保持類期刊中名列第1,在 陝西省160多種科技期刊中名列第1,在全國100多種農業類期刊中名列第1。
水土保持學報》獲獎情況:2005年榮獲國家期刊界最高獎項“國家期刊獎(提名獎)”,近幾年連續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評為《百種傑出學術期刊》; 2001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2000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三等獎;1999年被評為陝西省十佳期刊和陝西省優秀期刊一等獎。
• 《水土保持通報》
水土保持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水土保持通報》創刊於1981年,雙月刊,中文版,屬環境科學學科。主管 單位為中國科學院,由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和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聯合主辦。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知識資源總庫·科技精品期刊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期刊精品薈萃》

教育教學


學科建設
• 學科概況
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1981年4月水保所正式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獲准土壤學碩士授予權。1986年獲准生態學碩士授予權,1990年獲得水土保持學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水土保持學”名稱調整為“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1986年獲得土壤學博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與陝西師範大學合作申請並獲得批准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水保所每年在此點招收不超過2名博士研究生。2003年獲生態學博士學位授權點。1999年經人事部、全國博士后管委會批准,同意水保所設立“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農業資源利用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點:土壤學、生態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點:土壤學、生態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教學建設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虞宏正研究員於1961年接收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后更名為陝西省農業科學院)保送研究生1名。因當時研究生培養工作尚不規範,該生為被授予學生。1965年,朱顯謨研究員招收一名土壤侵蝕研究生,錄取通知尚未發出,因“文化大革命”開始而中斷。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1980年水保所恢復研究生招生,1981年招生5名,其中土壤侵蝕、土壤地理專業各2名,防護林專業1名。
根據2016年3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生指導教師由最初的2人增加到2012年的69人(其中,碩士研究生導師32名,博士生導師37名)。研究生年招生規模由1981的5人增加到2012年的50人,有在讀研究生165名。

學校文化


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標識如右圖所示: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釋義: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於2002年11月正 式確定了所標識。所標識採用的圖形取自於中國古代文字“水”及“川”的原型,又與水保所創新廣場上雕塑的外觀相吻合,體現“水土保持、山川秀美”的學科含義。使用藍色一方面與中國科學院院徽整體色調相一致,代表科技的進步;一方面也體現水保所在高科技時代“提示自然規律,再造山川秀美”的工作宗旨和長遠目標。
所風及精神
所風:團結、敬業、求實、創新
黃土精神:厚重樸實、協力攻關、求實創新、無私奉獻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所長劉國彬
黨委書記徐養福
副所長張興昌、馮浩
副所長、黨委副書記穆興民
歷任領導
姓名任期及職務
虞宏正1956年9月中央批准任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所長,連任至1966年11月病故。
余崢1972年8月至1978年1月任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革委會主任。
朱顯謨1978年7月至1984年任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第一副所長(主持工作)。
楊文治1984年1月至1990年8月任所長。
蔣定生1987年8月至1994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長,1990年3月至1991年3月任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代理所長。
李玉山1991年4月至1994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長。
田均良1994年任中國科學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長,兼黨委書記。1995年任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
李銳2001年12月至2006年3月任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長。
邵明安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