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科學與人生觀的結果 展開

科學與人生觀

“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

中國 現代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哲學內部不同派別的一場爭論。亦稱“科學與玄學”之爭。這次論戰是以丁文江胡適吳稚暉為代表的“科學”派反對以張君勱徠、梁啟超為代表的玄學派。1923年2月,張君勱在清華大學作《人生觀》的講演,宣揚人生觀不受科學支配。4月丁文江在《努力周刊》上發表《玄學與科學》一文,打著科學的招牌向張君勱發起進攻,開始了論戰。其後梁啟超等人發表文章支持張君勱。胡適、吳稚暉等人寫文章批判玄學派,支持丁文江。論戰進行了一年多,表面上以“科學”派取勝結束。這次論戰說明了中國現代資產階級哲學的腐朽和沒落,論戰雙方都企圖用主觀唯心主義不可知論歷史唯心主義來對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共產黨人對這次論戰的雙方都進行了批判,進一步宣傳了馬克思主義。

基本介紹


論戰中,玄學派把法國哲學家H.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同中國宋明理學糅合在一起,宣揚“自由意志”,提倡內心修養。他們認為人生觀是純主觀的,不受科學規律支配。張君勱提出思想是事實之母,精神變動決定物質變動。梁啟超認為情感是生活的原動力,是絕對超科學的;“愛”和“美”是神聖不受約束的。他們否認因果聯繫,認為歷史發展由人生之衝動決定,是少數政治家“自由意志”的產物,無因果可求。“科學”派批判玄學派否認科學,提出人生觀是由科學支配的。但是,他們從馬赫主義和實用主義出發,又否認科學規律的客觀必然性。認為物質是由思想構成的,是依靠人的感覺而存在的,離開人的心理而獨立的客觀實在及其規律是不可知的,只能“存而不論”。吳稚暉則公開提出“漆黑一團”的宇宙觀及“人慾橫流”的人生觀,認為人和動物沒有區別,人生的目的只是“吃飯、生小孩、招呼朋友”。胡適認為這已科學地解決了人生觀問題,並作了進一步補充和發揮,提出所謂“自然主義人生觀”。他用生物學的觀點來解釋人類歷史現象,把同情心、互助作為人生觀的基礎,否認人生觀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在論戰中,陳獨秀寫了《科學與人生觀序》,發表了《答張君勱與梁任公》,瞿秋白髮表了《自由世界與必然世界》等重要文章,揭露了論戰的實質,對論戰雙方的唯心主義觀點都進行了一定的批判,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陳獨秀認為“科學”派和玄學派是唯心主義的一丘之貉,都不可能科學地解決人生觀問題。他指出先有物質世界,才有人的思想,客觀的物質原因決定著歷史的發展,支配著人生觀。瞿秋白指出雙方爭論的實質是承不承認社會現象有因果聯繫,是承不承認意志自由的問題,是“自由”與“必然”的問題。他批判了兩派的唯心主義觀點,指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雖然有不同,但都具有客觀的規律。他論述了自由與必然的關係,指出必然是自然和歷史的規律,自由是對必然的探索和利用,並達到某種目的。他指出人生觀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會存在的產物,只有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才能科學地解決人生觀問題。

基礎信息


叢書名: 新世紀萬有文庫
開本: 32開
ISBN: 7538250522
條形碼: 9787538250527
產品尺寸及重量: 18.6 x 13.6 x 3.2 cm ; 299 g

內容簡介


上世紀20年代中國思想學術界出現了一場罕有的"科玄論戰",這場論戰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科學與人生觀的關係,直覺與邏輯思維的差異、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的關係、傳統的心性之學(以宋明理學為代表的"玄學")與功利主義和科學主義為核心的現代工業文明的衝突,更一般地說,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衝突。從哲學層面上說,論戰的焦點則在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孰是孰非。
徠參與論戰的名人眾多包括梁啟超、胡適、吳稚暉等。有意思的是,當時本書整理成冊時亞東圖書館請陳獨秀作序,他欣然命筆對參與論戰者逐個點評,談論不足。胡適在序二中作了回應,而後,陳獨秀又作文回應,"兵戎相見",可謂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