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鎮

湖南省漵浦縣轄鎮

江口鎮位於衡南縣東南隅,因省級鳥類自然保護區江口鎮鳥洲得名。東臨耒陽市新市鎮,南接耒陽市永濟鎮,西臨相市鄉,北連冠市鎮。鎮政府距離衡陽市區50餘公里,距衡南縣城30餘公里。總人口6.3萬,鎮域面積99.73平方公里,京港澳高速公路縱貫全境。

歷史沿革


1949年設江口鄉,1956年屬冠市鄉,1958年設江口公社。
1961年析出,1984年改置鎮。
1995年把九龍鄉併入江口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江口鎮地處沅水漵水的交匯處,鎮域面積99.73平方公里,是漵浦的西部門戶和工業重鎮。西至懷化,北至辰溪、沅陵,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沅水流經鎮區,上至洪江、安江、貴州,下達洞庭長江。

礦產資源

江口鎮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有鑽石、黃金、銻、瓷泥、煤及尼綸礦、水泥礦、石灰礦、白土礦等,其中以煤和尼綸礦儲量最大。

行政區劃


2016並村后,江口鎮政區共轄2個居委會,17個行政區。

經濟


工業
大江口鎮工業發達,鎮內落戶的省、市、縣屬企業達10餘家,省大型企業湘維有限公司坐落鎮內,全鎮按照“依託大廠辦小廠”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形成了一批以建材、建築加工、礦山開採等為主的龍頭企業。

文化


非物質遺產

七巧龍——“衡南七巧龍”系衡南縣江口鎮延壽村的特色龍種,原名“狗婆蛇龍”,由4條龍(每條7人)組合而成,耍法上集舞蹈、雜技、武術於一身,融文、武、智、趣於一體。一桿揮動,四龍起舞,或起或落,或穿或跳,或結或解,或聚或散,變幻莫測。
江口鎮[湖南省衡南縣江口鎮]
江口鎮[湖南省衡南縣江口鎮]
七巧龍於1983年被衡南縣文化館挖掘,1985年湖南省文化廳將其專題錄像存檔,1986年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1988年參加第七屆《衡陽之春》龍賽會榮獲一等獎,2010年榮獲浙江奉化國際舞龍邀請賽金獎。2012年1月6日,衡陽市體育中心廣場迎來了一次激情的盛會,中央電視台《激情廣場》走進衡陽,推出以“大雁故鄉,幸福衡陽”為主題的愛國歌曲大家唱的大型文藝演出。衡南“七巧龍”應邀參加演出。
衡南七巧龍已設有江口鎮延壽村、彭飛文武學校、武警衡陽支隊一大隊八中隊、衡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四個傳承基地。

特產美食

大江口鎮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境內盛產水果,以柑桔為主,其中以朱紅桔最負盛名,被譽為柑桔王國中的“明珠”;另外還發展了不少具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如百合、兩系雜交豬、三元雜交豬、反季節蔬菜等。
九龍茶場的精製茉莉花茶暢銷省內外。
江口鳥洲乳鴿(喜雁四件寶之一)。

交通


大江口鎮交通便利,沅水流經鎮區,上至洪江、安江、貴州,下達洞庭長江;湘黔鐵路穿境而過,境內設中型客貨站,國道G354線,S50長芷高速橫貫全鎮,西至懷化,北至辰溪、沅陵,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社會


衛生防疫

黃金大米事件——2012年12月6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其網站對“黃金大米”一事進行情況通報。通報稱,湖南省衡南縣江口鎮中心小學25名兒童於2008年6月2日隨午餐每人食用了60克“黃金大米”米飯。“黃金大米”米飯是由美國塔夫茨大學湯光文在美國進行烹調后,未按規定向國內相關機構申報,於2008年5月29日攜帶入境,違反了國務院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關規定,存在學術不端行為。
中國疾控中心、浙江省醫科院和湖南省疾控中心對此次事件造成的不良影響深表歉意,稱將以此為戒,進一步加強科研項目過程監管,完善內部規章制度,加強法律法規、科研誠信、職業道德和醫學倫理教育。三名當事人被處分!

旅遊


江口鳥洲
鳥洲位於江口鎮江洲村(北岸)與袁家村(南岸)的耒水中間。鳥洲管理所坐落在江口鎮新街。鳥洲的核心區域面積35公頃,由陳家洲、張家洲、龍家洲三個島組成,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洲上古樹修竹成蔭,氣候溫暖涼爽,附近水庫、池塘星羅棋布,稻田、森林延綿成片,鳥類食物豐富,是鳥類活動的理想王國。據有關專家考察,江口鳥洲已知的鳥類共有16目,38科,182種。
江口鎮[湖南省衡南縣江口鎮]
江口鎮[湖南省衡南縣江口鎮]
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鳥類有10餘種,如紅腹錦雞白鶴等;國家二類保護鳥類的有30餘種,如鳶、鴛鴦紅隼松雀鷹鳳頭鷹、領角鶚、鷹鶚、橫斑腹、路鶚、短耳鶚等。
1984年已被列為全國和湖南省鳥類自然保護區。
九龍妙計仙寺
此寺廟坐落在三坪村妙計仙嶺,為紀念諸葛亮而建。現為避暑勝地。
據傳,建安十四年至十九年(公元二零九年——二一四年),蜀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在臨蒸(今衡南、衡陽市珠暉區等地),督調賦稅,以充軍實,后經耒水去桂陽郡。縣人在其艤舟信宿處(今衡南相市鄉)建有“武侯祠”。在其練兵處(今衡南三坪泉邊交界等地)建有“妙計仙廟”。
廟峰巍屹,群山蓊鬱,林茂竹修,風清氣爽,靄霧氤氳,清泉汩流,山麓有貫通江西、耒陽之古道,是古近軍事要衝。蜀軍事家孔明擇此靈地,屯兵練戈,留傳遺址:設新兵場(今三坪村新里坪),操練新兵;立“磨刀場”(三坪毛栗坪),修管兵器;建“擂鼓樓”(三坪擂鼓嶺),發號施令;搭“得勝台”(德勝村得勝鋪)以賞優勝者;築“牧馬場”(泉邊村木子坪又名牧駒坪)牧養戰馬;布“觀陣站”(泉邊觀陣里),宜同駐軍在耒陽城內的張飛部和桂陽太守趙雲部接應;並利用兵士和農民墾種鄧沖農田(今泉邊、白馬等地),充實軍需蔬糧。彼時,蜀軍威震天下。

代表人物


1、大革命時期著名活動家廖煥星(犁頭村)。
2、原衡陽市委書記廖仁柯(楠木村).
3、衡陽市政協主席廖炎秋(祖籍楠木村,廖仁柯之子)
4、原湖南省團委書記,十八大代表,現湖南省郴州市委副書記、市委黨校校長陳雪楚(三坪村)
5、人民日報社江蘇分社社長賀廣華(杉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