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兒dàn jue旦行,指戲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類別。
(圖)《天女散花》中的花衫
也是旦角中的一個行當
青衣:又叫“
正旦”,多表現那些端莊穩重的中青年婦女,以唱功見長,如《
鍘美案》中的
秦香蓮,《二進宮》中的李艷妃等。
花旦:多表現那些年輕活潑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見長,如《西廂記》中的紅娘,《拾玉鐲》中的孫玉姣等。
刀馬旦:表現那些女將或女元帥,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
穆桂英掛帥》中的
穆桂英等。
武旦:表現那些身俱武藝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靈,多穿緊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
白蛇傳》中的青蛇等。
老旦:表現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
紅燈記》中的李奶奶,《吊金龜》中的康氏等。
彩旦:俗稱丑婆子,唱念都用本嗓,實際是用
丑角來應工的。簡單說彩旦是重說白的,而且基本上都說
京白,以做工為主,表演、化妝都很誇張,是以滑稽和詼諧的表演為主的喜劇性的角色。這類角色並不全是壞人,有的是用來諷刺愚蠢和自作聰明的人,比如《
鳳還巢》里的大姐程雪雁,《
西施》里的東施等。還有一些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獷、豪放的婦女,例如《
串龍珠》里的花婆,《
四進士》里的萬氏,《
鐵弓緣》里
陳秀英的母親等等,還有的是塑造了風趣、詼諧的藝術形象,例如《拾玉鐲》的劉媒婆等。
在中國戲劇中,每種角色都有特定的造手和台步。
旦角必須行撇步,指掌用單指或雙指(生角用單/雙劍指),雲手、亮相和跑圓台都有規定。由於古代女性盛行“紮腳”(纏足),所以
粵劇中有“紮腳戲”(模仿纏足的戲)的部份。
(圖)《探谷破敵》中的穆桂英
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個行當。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特點,大致可分為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和彩旦等類型。青衣,主要扮演莊重的中年、青年婦女。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稱青衣,注重唱工。花旦,主要扮演天真活潑的少女或潑辣放蕩的青年或中年女性,並常帶喜劇色彩,重做工和念白。青衣兼花旦則稱
花衫。刀馬旦重身段工架。武旦扮演擅長武藝的女性形象,表演上除重武功外,還常有特技“打出手”等表演形式。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多重唱功。彩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劇或鬧劇人物,實為女丑角,又稱丑旦。
京劇旦角的面部化裝略述如下:
青衣——多扮演正派的中年或青年婦女,面部化裝應容貌端正。扮演貧窮婦人(像
趙五娘、秦香蓮)臉上雖然塗抹脂粉,但不宜過重。扮演閨門婦女(像
崔鶯鶯、杜麗娘)眉眼畫得必須清秀,臉卜的脂粉要略重一些。
花旦——花旦所扮演的人物是比較廣泛的:有活潑天真的少女,像《春香鬧學》的春香,《
小放牛》的村女。有輕佻風騷的婦人,像《
烏龍院》的
閻婆惜。也有性格潑辣的婦女,像《打灶分家》的李三春。這一些角色的面部化裝大都濃裝艷抹但在眉眼的描畫上,應根據不同的人物性格有所區別。扮演少女,須在印膛上塗一紅點。
武旦、刀馬旦——武旦和刀馬旦是扮演有武功的女角色(像
孫二娘、
楊排風、穆桂英)面部化裝與花旦略同,但眉眼吊得較高一些,以表現嫵媚中帶有英武氣概(由武旦扮演的神怪角色,像《泗州城》的水母,《無底洞》的白鼠精,面部化裝相同)。
老旦——扮演年老的婦女,像《太君辭朝》的
佘太君,《徐母罵曹》的徐母,《
釣金龜》的康氏,大都是本色臉,不敷脂粉。但青年演員扮演老旦角色,如果臉上不化裝,看起來很不像;須在額間、眉角和鼻窩略畫出幾筆皺紋,就能夠刻畫出老年婦女的面貌。
彩旦——彩旦由丑角應工,又名丑旦。多扮演封建社會“三姑六婆”一流的反派婦女(像《
六月雪》的禁婆,《能仁寺》的賽西施,《
牧羊圈》的嬸娘,《春秋配》的賈氏),但也扮演一些滑稽詼諧的婦女(像《鐵弓緣》的陳母,《四進士》的萬氏,《穆柯寨》的丑丫環老端)。面部化裝由於性格的不同,有搽脂粉的,也有不搽脂粉的,但大都在額角或腮邊點一顆
黑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