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焦崗湖的結果 展開
- 湖泊
- 淮南焦崗湖國家濕地公園
焦崗湖
湖泊
焦崗湖,淮河北岸。在鳳台縣毛集鎮西南部,橫跨鳳台、潁上兩縣,地處淮河之畔,淝水之濱,與淮河一堤之隔,湖區地勢北、西、南部較高、東部較低,納古沙河、古墩河、濁溝、花水澗,官溝窪、丁家窪、湖天窪,中心溝等來水,東出便民溝焦崗湖閘入淮河。
焦崗湖,淮河北岸,舊稱椒水,為沙河故道。在鳳台縣城西南方向、潁上縣東南部,橫跨鳳台、潁上兩縣,2000年成立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后,在實驗區範圍內。潁河左岸、淮河北岸、北近西淝河,與淮河一堤之隔。
湖區面積,《安徽省志·自然環境志》《潁上縣誌》載:湖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7公里,湖岸周長35公里,湖底最低高程17米,一般年份正常水位水面僅37.5平方公里,雨季汛期水位在18.5米,水面有7萬畝湖形為橢圓形,湖底平坦,底質為沖積淤泥土。由於長期淤積,湖床逐年增高,據鳳台縣誌記載近100年已增高2米,湖水平均水深僅0.8米。新中國成立前焦崗湖曾有水面29.76萬畝,解放后先後對湖灘圍墾造田23.76萬畝,建有焦崗湖農場。
《鳳台縣誌》載:水域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5公里,湖底高度海拔16.5米。流域面積569平方公里(《潁上縣誌》載:480平方公里)。流域跨潁上、鳳台兩縣,鳳台縣境流域面積143平方公里,屬潁上境325平方公里。湖區南岸以陸家溝、北岸以賈崗村為界,以西屬潁上縣境。湖區西側、南側夾有國營焦崗湖農場,面積5平方公里。
焦崗湖
焦崗湖區最高氣溫38℃~40℃,最低氣溫-10℃,全年平均氣溫15℃,平均水溫14℃,無霜期225天,冬季湖面冰凍20~30天。據鳳台縣誌記載,湖區在宋曾是一個府,因地坍陷成了一個湖。歷史上曾乾涸兩次,民國24年(1935年)全湖種小麥大豐收,1966年又乾涸一次,全湖種小麥又獲豐收,產量4.0萬噸。
一般年份正常水位在17.5米,容積2000萬立方米;雨季汛期水位在18.5米,水面有7萬畝;蓄水量4000萬立方米,1969年7月湖區最高水位達19.02米。
湖水各種溶解鹽分含量較豐富,溶解氧在5.87毫克/升,PH值7.2,對淡水魚類生長較有利。湖內浮游植物平均1.0195萬個/升,生物量0.03873毫克/升;以各種藻類為優勢種群;浮遊動物平均2050個/升,生物量3.20毫克/升,以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為優勢種群;底棲動物平均576個/平方米,生物量185.2克/平方米,以螺、水蚯蚓、搖紋幼蟲為優勢種群;水生植物鮮重6896克/平方米,以菱、聚草,小芡藻為優勢種群。
焦崗湖
焦崗湖域水系,焦崗湖由於源多流廣,湖周圍有480多平方公里的客水流入湖內,歷史上曾有“三十六湖歸焦崗”之稱。西有老墩溝,原西通潁河,東接焦崗湖中心溝。潁左堤建成后,老墩溝水由西南向東北流,左匯花水澗、濁溝水,入中心溝,再東行,經焦崗湖中心溝,由元慶閘入淮。中心溝是焦崗湖排水乾溝,上接潁上老墩口、濁溝口,東至元慶閘,長16公里,蚌埠閘未建前,非汛期可排完焦崗湖底水。
濁溝,原名“涿溝”,上游為白塔湖溝,長22.8公里,流域面積153.95平方公里。新中國成立后,經多次整治,溝底高22.62~19.27米,溝底寬8.5~29米,邊坡1∶2,水深一般2~2.3米,設計水位24.62~21.57米,縱比降為四千分之一。基本達到3年或5年一遇的除澇標準,其作用:承灰溝(后改稱“光輝河”)東溢水東流,經白塔湖,納龍頭溝、虎抱頭溝、黃鰱條溝、左大溝、皮家湖及蔣溝水經栗子湖入老墩溝。
花水澗,古稱“澗溝”。長16.8公里,流域面積(管大橋以下入老墩溝)為71.31平方公里。1951年、1958年多次治理后,現溝底高22.04~17.81米,溝底寬10~16米,上口寬30~35米,邊坡1∶2,一般水深1.6~2.2米,設計水位23.94~19.71米。納灰溝(后改稱光輝河)自夏橋東溢水及郎溝(后改稱六道河)、窪溝(后改稱躍進河)、老墩溝和濁溝諸水,東流至段家橋經中心溝入焦崗湖達淮。其下游建有邵家崗、甄家崗、黃壩孜、王郢、大黃及賈崗等6處機械排水站。管大橋以下至段家橋東中心溝,原屬花水澗,老墩溝系花水澗支溝,在規劃治理中,亦將此段6.44公里更名為老墩溝下段。
老墩溝,據舊志記載:老墩溝僅從汪家湖稍湖墩孜至管大橋上止。新中國成立后,經整治今改起自劉集東五岔路至焦崗湖畔止(包括管大橋以下6.44公里原花水澗本干在內),總長19.76公里,流域面積277.8平方公里。新中國成立后,除1951年進行局部整治外,從1954年春起,又分段進行了治理。向上延伸至五岔路江溜孜閘,過露水湖繞穆崗孜東北下,在汪家湖稍南、余庄孜西與原老墩溝相接,經多次整治,現標準:上段,江溜孜閘至管大橋上邊,長13.32公里,溝底高20.01~17.61米,底寬7~16米,上口寬17~28米,坡1∶2,一般水深2米,縱比降六千分之一,設計水位:22.01~19.61米,現已達5年一遇除澇標準,納露水湖(原鷺鷥湖)及藕塘陳以南水經穆崗孜后,匯花水澗入焦崗湖,如外水頂托,則劉集大溝經五岔路東溢水及當地積水,均經穆崗孜電力排灌站電排入潁;下段,即原花水澗下段,自管大橋至焦崗湖畔長6.44公里,現標準:溝底高22.21~17.91米以下,基本適應了承泄上述各溝來水需要。
古沙河,原起自豆腐郢孜至焦崗湖止,長約9公里;新中國成立后,經整治,從李台孜以下至農場堤外湖口處止長7.8公里,流域53平方公里,標準為:溝底高17.65~16.66米,溝底寬10~24米,坡1∶2,縱比降為萬分之一,一般水深2米。承泄楊湖鎮以東、淮北大堤以內水入焦崗湖。除澇、防漬面積已達39700畝。
中心溝(又稱便民溝),湖東下游支流,在鳳台縣,從湖心向東至焦崗湖閘入淮口,長8.84公里。
焦崗湖
焦崗湖,歷來洪水停匯,淤淀尤甚,災害頻繁。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知縣李兆洛倡導鄉民修水利。焦崗湖域村民集谷兩千石,於湖東南近淮0.5公里(即白水灘)處建一座條石結構、1孔、門寬4米、木插板啟閉的小水閘,定名“豐慶閘”,以防淮水倒灌和排泄內水,同時修築湖堤。光緒十三年(1889年),豐慶閘水毀后,仍由村民集資,將閘址移至下游近淮2公里處(曹集東南1公里處),以同等規格建閘,定名“慶豐閘”,並疏浚了新溝。因屢遭洪水沖滌,慶豐閘延用了20年後,閘牆倒塌、閘室淤平,失去了蓄泄水能力。宣統元年(1909年),村民們再次集資修復慶豐閘,時逢宣統皇帝登基,便改名“元慶閘”;同時又對湖中心大溝進行一次疏通。
民國21年至民國23年(1932年至1934年),以工代賑施工興築了焦崗湖圩堤,疏浚中心溝(又稱便民溝)。民國27年後,黃水南泛,焦崗湖致災歷時9年,無治理。
1949年冬到1950年春,縣政府按照人民的意願,組織當地民工疏浚中心溝,從湖心向東至入淮口長8.84公里。溝底寬5米、深3.5米,邊坡1∶2,合計做土方37萬立方米。1952年冬,焦崗湖排水由東排淮河,改北排西淝河,並疏通丁家溝,堆築“土牛”堵閉元慶閘口,於毛集西興建一座3孔、總跨度17.5米的排澇閘,名焦崗湖閘。1954年夏汛,焦崗湖積水瀑漲,焦崗湖閘被沖毀。1958年夏,經重新規劃,焦崗湖仍恢復向東(淮河)排水,並拆除元慶閘,重新興建一座3孔、197立方米/秒流量的焦崗湖防洪排澇閘,定名焦崗閘。閘上常水位海拔17.00米,控制面積22.3平方公里,容積800萬立方米,排澇水位為海拔20.56米。1965年汛后,焦崗湖地區廣大社員,為治理8萬畝易澇耕地,興築史集、王郢、胡集等10條生產圩堤,從而縮小了積澇範圍。1975年,群眾自籌資金10萬元購買柴油機水泵18台套,投入排澇保田。
1980年,焦崗湖已建成生產圩堤14條,配套興建小涵閘36處,沿湖擁有排灌機械105台,2028匹馬力。糧食作物連年增產,平均單產196公斤,從根本上改變了焦崗湖地域惡水荒湖的歷史面貌。至1985年,焦崗湖地域經過治理和開發,治澇面積達7萬畝(占易澇面積87.5%)。
1992年初,淮河水利委員會批准焦崗湖治理工程,其中淮南市鳳台縣部分總投資3895萬元,中央、地方自籌各佔三分之一,由鳳台組織實施。主要治理工程項目有禹山電力排澇站、引水河、毛集涵、喬口電力排灌站(未建)、丁家溝閘、毛集翻水站以及棗林涵、周台涵、史集涵、焦崗湖圩堤等。毛集翻水站、禹山站於1991年11月開工,次年春完工。其他工程均為1992年10月開工。
焦崗湖
焦崗湖為鳳台縣內養魚基地,水質肥活,水草豐茂,一般年產魚40到100萬公斤。1949年,焦崗湖產魚40萬公斤。1958年成立國營焦崗湖漁場,當年產魚47.2萬公斤,鰻魚產量5萬公斤。銷往上海轉口東南亞和羅馬尼亞。1959年,焦崗湖漁場建塘50口,面積50畝,自育自放,年放養300萬尾。1960年到1964年,焦崗湖放養中斷。1964年焦崗湖毛刀魚豐收,產量達20萬公斤,佔總產的40%。1973年焦崗湖投放魚苗魚種1000萬尾,次年產量達到47.6萬公斤,大蝦產量5萬公斤。1981年後,焦崗湖漁場改進養魚技術,連年投放大片魚種600萬尾,年產魚50萬公斤。1985年焦崗湖產64.5萬公斤。
2000年毛集實驗區成立后,焦崗湖漁場劃歸毛集實驗區管轄。2001年場內有職工236人,總戶數376戶,1706人(含專業漁民),成立焦崗湖漁業總公司,公司下設特種水產品研究所、水產良種繁育場、甲魚工廠化養殖場(內設野兔狩獵場)、良種豬繁育場、觀賞魚繁殖場、冷凍加工廠。配套設施建有湖天閣賓館、垂釣中心、觀瀾橋、集賢小學(希望工程)、水產品交易市場,辦有淮河水上運輸公司。已構成水產養殖、加工、科研、商貿為一體的大型綜合企業。1999年進入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同年又被省政府授予省級農業高新科技示範園區。
2001年,焦崗湖漁業總公司水產品產量4200噸,其中魚類3963.6噸,蝦類97.9噸,貝類118.5噸,其它20噸。2001年第四季度生產普通魚860噸、鱖魚25噸、溝鯰30噸、武昌魚10噸、銀鯽10噸,河蟹15噸、青蝦20噸、貝類40噸。畜牧業生產方面,2001年出欄肉豬2072頭。出售仔豬1934頭,存欄能繁育母豬143頭。2001年實現財政收入146.16萬元,上繳稅收14萬元,漁民人均純收入2080元,比上年增加16%,2001年漁業產值9000萬元,利稅150萬元。優質名牌水產品有鱖魚、甲魚、黑魚、青蝦、河蟹、丁魚等。
焦崗湖
焦崗湖境內水生植物主要有芡實、菱、藕、蘆葦。1950年後,董崗,石灣、山口村民陸續開墾變為農田。1958年,鳳台縣蘆葦地約有4萬畝,分佈在焦崗湖、花家湖、城北湖及農村溝沿塘邊;焦崗湖為主的芡實產量30萬公斤,菱10萬公斤;零星分散的藕面積2000畝,產量200萬公斤。
1960年、1961年,芡實、菱角連年長勢良好,但因沿湖群眾生活困難,均在未成熟期搶摘搶收。1962年到1964年,芡實年產40萬公斤。1965年產量達175萬公斤,佔全省芡實總產量的80%,外貿收購加工銷往日本等地。1966年大旱,芡實、菱無收。1968年境內植藕面積3000畝,年產300萬公斤。夏集公社從太湖縣引進田藕試栽面積數十畝,畝產達2000公斤。后發展到焦崗、毛集、張集、桂集、劉集、城北諸鄉,面積不斷增加。1969年芡實產量15萬公斤。1971年下降為7.5萬公斤。
1978年安徽省輕工業廳為開發造紙原料,與縣農辦、計委聯合籌辦焦崗湖蘆葦場,划灘塗、水面2萬畝,其中蘆葦面積1.6萬畝,投資30萬元。劉集、彭圩、白塘等6鄉聯辦西淝河蘆葦場,划灘塗、水面1.7萬畝,集資29.8萬元,實有蘆葦面積3200畝。
焦崗湖年產蘆葦162噸,畝產100餘公斤。1985年焦崗湖蘆葦場因產量低、效益差撤場還漁。焦崗湖等湖泊因當年水面大、風浪大,芡實、菱無收。
焦崗湖
2000年代始,經淮南市園林規劃設計院論證,聘請省市專家16名,實施旅遊業開發工程。工程以遊樂、休閑、渡假、垂釣為主體,配套建設島嶼、亭榭、花草魚鳥等人文景觀,造成獨具特色的水上遊樂中心,總面積20000畝。主要旅遊景點有荷花澱、蘆葦盪、柳浪聞鶯、漁家樂等。主要遊樂場所建設有垂釣中心、賓館、南湖漁村、潘家漁港、卧龍活魚館、水雲間等旅遊服務項目。
2003年—2009年,共建成“大湖觀光區”、“漁業觀光區”、“休閑度假區”、“水上娛樂區”。建成景點有:“萬畝蘆葦盪”、“千畝荷花澱”、“柳浪聞鶯”、“歐蘇堤”、“水上飛舟”、“紫菱洲”、“漁家樂”等。為方便遊客入湖探幽、景區觀光、體驗漁家風情、品嘗水鮮野味,數十艘遊艇、畫舫、電瓶舟、腳踏船、水上摩托車(自行車)及上百隻雙槳人力筏子,供遊客選乘。年平均接待遊客達10萬人次。先後獲得“全國鄉村旅遊飛燕獎”、“安徽省十大休閑基地”、“淮南生態後花園”、“4A級旅遊景區”、“皖北著名休閑度假目的地”等殊榮。
焦崗湖
焦崗湖北部及東部大部分為鳳台縣所轄。據史籍記載,鳳台早在西周時為淮河中游的州來古國,后被楚滅,為楚之州來城。戰國時,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吳滅州來,季札封延陵后轄州來,又名延州來。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吳王將蔡國由上蔡(今河南新蔡縣)遷都於州來,遂改名為下蔡,秦統一中國後置下蔡縣。五代十國,顯德四年(957年)周世宗柴榮攻克壽州,移壽治於下蔡,下蔡遂名壽州,原壽州為壽春縣(壽縣)。北宋因之。南宋和金划淮水中流為界,下蔡為金之壽州,壽春為宋之壽州,故有“南、北壽州”之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壽春縣、安豐縣、下蔡縣廢,併入壽州。清雍正十年(1732年)分州北設一縣,因縣境內有鳳凰山而得鳳台縣名,與州同城治理,又有“壽鳳一家”之說。清同治四年(1865年),遷縣治於下蔡鎮,下蔡改名為鳳台。
1983年,焦崗湖所在地域成立毛集區,下設毛集、夏集、焦崗、董崗、曹集5個鄉。1992年,撤區並鄉,設毛集、夏集、焦崗3個鄉。1993年,毛集建鎮,區境設有夏集、焦崗兩鄉及毛集鎮。1999年11月19日,經安徽省委、省政府兩辦批准成立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2000年6月正式掛牌。下轄毛集鎮、夏集鄉、焦崗鄉、焦崗湖漁場。
境內地貌平緩,資源豐富。縣境地面受河流交互沉積影響,地勢從西北逐漸向東南傾斜為海拔18米至194.5米之間,除沿淮低山丘外,平均坡降為萬分之一,呈大平小不平之勢,地質狀況良好。礦產資源蘊藏量較大,鳳台縣是兩淮煤田的中心地帶,據勘探資料表明,煤炭儲量達100億噸以上,可采量約70億噸,磷礦儲量約180萬噸,紫砂土儲量約300萬噸,耐火土儲量約70萬噸,石灰石及山石資源豐富。
焦崗湖東南為潁上縣所轄,潁上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在南照區小潤河邊發現的銅檯子遺址證明,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建制設邑,秦漢置慎縣,劉宋到陳名“樓煩”,隋大業二年,定名潁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潁上位於淮北平原南部,東鄰鳳台,西毗阜南、阜陽,北連利辛,南與霍邱、壽縣隔河相望。地勢西高東低。南臨淮河,中貫潁水,淝履東北一隅,濟河、小潤河、八里河流經縣內。全縣有大小湖泊72面。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5.1℃,平均無霜期221天,年最大降水量1170毫米,最小降水量389.8毫米,6~8月為汛期。河渠縱橫,湖泊星羅,洪澇災害頻繁。形成電力、機械、糧油、食品、釀酒、造紙、化工、紡織、皮革、玻璃、塑料製品、建材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水泥預製、磚瓦製造、黃沙採集、編織、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為特色,而且掛毯、兔毛、刺繡、柳編等產品打入了國際市場。
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歷經20餘年的鑽探,已探明的儲量有20多億噸。煤質優良,含硫磷低,是適合作配焦、動力用的工業煤。
焦崗湖為潁上、鳳台兩縣所轄(歷史傳統中心溝為界)。湖南岸陸家溝以西為潁上農場,湖北岸為鳳台漁場。由於經營界限不清,於1960年10月上旬為收割蘆葦發生了糾紛。根據地委1961年2月20日總字0099號文件關於解決焦崗湖蘆葦界線的批示和1961年4月15日水利縣長會議確定焦崗湖蓄水位為17.50公尺的精神,劃定了各自管轄範圍:
一、陸家溝以西擬在17.50公尺以上歸潁上焦崗湖農場管轄,17.50公尺以下歸鳳台焦崗湖漁場管轄。
二、陸家溝以西17.5公尺以下,如地落出,潁上焦崗湖農場可以種植莊稼,但有蘆葦地區不得種植,所生長和發展的蘆葦和水生植物,歸鳳台焦崗湖漁場收穫。
三、陸家溝以西水位達到17.50公尺以上、鳳台漁場可以捕魚,但不準到蘆葦、農作物中去捕,以免損壞蘆葦、農作物生長和發展。
四、陸家溝以西17.50公尺以下約有半畝蘆葦可給潁上焦崗湖農場收割,鳳台漁場不再收穫,但需要劃清界線,立標為記,以免今後再發生爭執。
五、關於陸家溝以西17.50公尺上下界線立標問題,兩縣兩場研究意見,根據現蘆葦生長情況,不須立標,關於陸家溝南北界線秋收后可挖一條小溝,兩場出勞力各挖一半作為界線,潁上挖南頭,鳳台挖北頭,該溝以東歸鳳台焦崗湖漁場,以西17.50公尺以上歸潁上焦崗湖農場。
據鳳台縣誌記載,湖區在宋曾是一個府,因地坍陷成了一個湖。歷史上曾乾涸兩次,民國24年(1935年)全湖種小麥大豐收,1966年又乾涸一次,全湖種小麥又獲豐收,產量4.0萬噸。湖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7公里,湖岸周長35公里,湖形為橢圓形,湖底平坦,底質為沖積淤泥土。由於長期淤積,湖床逐年增高,據鳳台縣誌記載近100年已增高2米,現湖水平均水深僅0.8米。
焦崗湖由於源多流廣,湖周圍有480多平方公里的客水流入湖內,歷史上曾有“三十六湖歸焦崗”之稱。焦崗湖區最高氣溫38℃~40℃,最低氣溫-10℃,全年平均氣溫15℃,平均水溫14℃,無霜期225天,冬季湖面冰凍20~30天。
焦崗湖曾經是魚鴨成群,芡實,菱角滿湖,素以“寶湖”而著稱,歷史上鮮魚最高年產量320萬斤,每畝平均53.3斤,正常年份都在150萬斤左右;芡實產量最高達400萬斤,一般也有50萬斤。
新中國成立前焦崗湖曾有水面29.76萬畝,解放后先後對湖灘圍墾造田23.76萬畝,建有焦崗湖農場。一般年份正常水位在17.5米,水面僅37.5平方公里,容積2000萬立方米;雨季汛期水位在18.5米,水面有7萬畝;蓄水量4000萬立方米,1969年7月湖區最高水位達19.02米。湖水各種溶解鹽分含量較豐富,溶解氧在5.87毫克/升,PH值7.2,對淡水魚類生長較有利。湖內浮游植物平均1.0195萬個/升,生物量0.03873毫克/升;以各種藻類為優勢種群;浮遊動物平均2050個/升,生物量3.20毫克/升,以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為優勢種群;底棲動物平均576個/平方米,生物量185.2克/平方米,以螺、水蚯蚓、搖紋幼蟲為優勢種群;水生植物鮮重6896克/平方米,以菱、聚草,小芡藻為優勢種群。焦崗湖曾經是魚鴨成群,芡實,菱角滿湖,素以“寶湖”而著稱,歷史上鮮魚最高年產量320萬斤,每畝平均53.3斤,正常年份都在150萬斤左右;芡實產量最高達400萬斤,一般也有50萬斤。
但是從“文化大革命”以來,焦崗湖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圍湖面積擴大了,養魚面積縮小了;二是水土流失,長期淤積,湖水變淺,夏季出現污染;三是沿湖群眾偷魚現象已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四是養魚湖變成了保農湖;五是酷捕濫撈破壞魚業資源,魚和芡實產量下降了,80年代以來一直徘徊在80萬斤左右,魚類種群也由1975年前的優勢種群鯉、鯽、短尾鮊逐漸由黑魚所代替,鯉、短尾鮊產量下降,鯿魚從無到有,刀鱭從1970年以後絕跡了,從1973年人工投放青、草、鰱、鱅等魚種500萬尾,其中以草魚為主。
焦崗湖
門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