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堂
澄心堂
澄心堂位於綺春園西路南湖島上,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在乾隆時期就已歸入綺春園,最初這裡叫“竹園”。嘉慶中後期進行過大規模修繕。嘉、道、咸三代皇帝經常在澄心堂用膳、休息。
澄心堂位於綺春園西路南湖島上,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澄心堂在乾隆時期就已歸入綺春園,最初這裡叫“竹園”。嘉慶中後期進行過大規模修繕。澄心堂正殿就坐落在島上偏南的位置,坐北朝南,為兩卷五間大殿。澄心堂殿內裝修十分豪華。殿內設有寶座床。咸豐皇帝曾多次在此陪同皇太妃用膳。澄心堂東西各建有套殿七間,俗成“西室”、“東室”。西室外檐下懸掛“垂虹榭”匾,東室外檐下懸掛“綺旭車”匾。
澄心堂北建有東、西配殿各五間,是庫房與值房。
澄心堂東北小島上是三開間敞廳“湛清軒”。澄心堂島北岸與其隔湖相望建有坐北朝南五間兩卷殿,名曰“雲漪館”,而澄心堂西南對岸則是“凌虛亭”,外檐懸嘉慶御書“凌虛亭”匾。
澄心堂
“澄心堂”原是一座便殿,原名“誠心堂”,嫌其太俗因取名“澄心”,“澄心”乃出典於《淮南子·泰族訓》:“學者必須澄心清意,才能明於天人之分”句。李後主即位后,因其環境幽靜,常在此吟詩填詞,後來成為他的書房。因澄心堂外有一片樹林,其樹正好是造紙的原料,為便利採料起見,便應了工匠之要求,以宮殿澄心堂為工場,其所產紙便稱“澄心堂紙”。
澄心堂紙,書畫紙精品,徽州文房四寶之一。唐代開始,徽州成為文房四寶生產的重要基地,除歙硯、徽墨被推為天下之冠外,澄心堂紙更是受到寶愛。南唐後主李煜視這種紙為珍寶,贊其為“紙中之王”,並特辟南唐烈祖李節度金陵時宴居、讀書、閱覽奏章的“澄心堂”來貯藏它,還設局令承御監製造這種佳紙,命之為“澄心堂”紙,供宮中長期使用。澄心堂紙質量極高,但傳世極少。
關於製造澄心堂紙的真正來歷,據說是李後主嫌蜀箋不能長期保存,後來今天的徽州地區、宣州地區兩地的紙工,按照李後主的意圖,造出了這種澄心堂紙。《文房四說》中提到澄心堂紙時評價:“今世不復作精品”。因此,如今安徽宣州地區把這種紙作為當地的特產,並詳細記載了這種紙的特色:“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滑,冠於一時”。“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但是,李後主既然把澄心堂紙視為御紙,供宮廷專用,這種紙就很可能也在南京製造過,而且,據說是雇了四川的造紙工人到南京來製造的,這種澄心堂紙的質地比蜀地著名的薛濤箋還要精良。證據是,在《江南通志》中有記載,當時南京的六合縣曾設立紙務,“南唐主好蜀紙,得蜀工,使行境內,惟六合之水與蜀同,遂於揚州(六合當時屬於揚州)置務。今浮橋南一帶尚呼為紙房。”因此,南京也造過澄心堂紙不是不可能的,而且很可能是改良過的澄心堂紙。
據《徽州府志》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後者長達50尺為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
名家評論
早在南唐李後主就極力推崇這種紙,並建堂藏之,故取名曰:澄心堂紙。
美術史家曾稱澄心堂紙為“膚卵如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
元費著 《箋紙譜》:“澄心堂紙,取李氏澄心堂樣制也,蓋表光之所輕脆而精絕者。”亦省稱“澄心紙”。
宋歐陽修 《和劉原父澄心紙》:“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
清周亮工《書影》卷四:“徐熙畫花果,多在澄心紙上。”
清詩人趙廷揮也有詩云:“山裡人家底事忙,紛紛運石迭新牆,沿溪紙碓無停息,一片舂聲撼夕陽。”勾畫出一幅勤勞的徽州山區人民從事造紙業的美麗圖景。